五穀類有什麼功能?????  ( 十萬火急!!! ) 10點!!!!

2007-04-18 6:19 am
五穀類有什麼功能? ? ? ? ?    ( 十萬火急!!! )
10點!!!

回答 (3)

2007-04-18 6:23 am
✔ 最佳答案
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

五穀類

營養價值

碳水化合物、B類維他命(如維他命B1、B2及B3)、鐵質、膳食纖維。

主要功用

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的主要熱量來源,B類維他命則有助身體運用碳水化合物產生的熱量。


鐵質構成紅血球的一部分,而紅血球則在血液中負責輸送氧氣。


膳食纖維促進正常消化,預防便秘及腸道疾病。

食物來源

米、、穀類食物、燕麥、意粉、包、餅乾、通心粉等。


計算食物份量的方法

一份約等於:


一碗或約200克飯(白米或糙米)。


一碗全蛋、燕麥、意大利粉、米粉、通心粉或粉絲(不連湯)。


兩碗半粥。


兩塊包(白包或麥包)。

註:一碗約有240毫升。


健康錦囊

體力活動量較大的人士(如青少年及運動員等)須進食較多此類食物。


應選擇進食全穀類如糙米、全麥包、麥餅、燕麥及全穀類早餐等,以增加纖維進食量。


穀類是天然低脂食物,但請減少進食添加了脂肪的穀類食物,例如炒飯、炒、即食、酥餅、蛋糕、有忌廉餡的餅乾以及塗上牛油、人造牛油或花生醬的多士。
2007-04-18 6:28 am
穀類食物含有大量澱粉質,可為人體提供熱量。若把穀類食物與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配合食用,可使膳食的營養大為提高,例如雞蛋與麵包、肉類與米飯、魚肉和粥類等等。

可以大幅補充缺乏的營養素。但是,如果脾胃功能不是很好,可以先吃兩種或三種穀類,譬如糙米、小米加薏仁,是絕佳的搭配,之後再慢慢增加五穀的種類,讓腸胃逐漸適應。
2007-04-18 6:26 am
一、五穀雜糧的營養價值為何?

五穀雜糧可分成四部分:1.榖皮2.胚芽3.糊粉層4.內胚芽。榖皮的主要成分為纖維質,胚芽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頗多,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E、蛋白質,所謂米糠是榖皮、胚芽、及糊粉層的混合物,它所含脂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小麥內胚芽含有少量的黃色素,所以在製麵粉過程中,通常用漂白劑漂白,結果使原來存在的微量維生素A先被破壞,維生素B群也損失百分之二十。

榖類的蛋白質,其離胺酸確實不足,但是同時進食的副食品,如黃豆(豆腐)含有離胺酸,可以彌補五穀的不足。利用五穀製造加工食品的時候,若加熱溫度過高,或加入鹼性物質,都會降低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五穀雜糧含有不少的維生素B,尤其是維生素B1,但這些維生素大部分存在於胚芽和糊粉層,米愈白,維生素B群含量愈少,容易罹患腳氣病,症狀是無食慾、體重下降、神經炎症狀、抽筋、心臟機能不正常。

營養米(或強化米)就是把足夠量的維生素B群、菸鹼酸、鐵質、鈣質,浸入米粒中。

五穀類所含的礦物質中,含量最多的是磷,大部分是以植物酸等有機物結合的狀態存在。游離的磷成為磷酸,所以米及麵粉雖無酸味,但都是所謂酸性物質。榖類的鈣質和鐵質含量都不太多,但糙米輾成白米時,通常要加入石粉,這種石粉是碳酸鈣粉末,但在煮飯前淘米的過程中,大部分會流失。

二、五穀雜糧讓您長壽健康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多吃五穀雜糧婦女,會比少吃這一類食物的婦女活得久、活的健康。一項對美國 愛荷華州三萬名女性所作的調查顯示,多吃全麥類黑麵包、糙米、麥片及未經過加工精製食品者,任何年齡層都比較不會早死。

美國 明尼蘇達大學福爾森教授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能量的來源主要是五穀雜糧,但超級市場擺設的米果、麵包、白米都精製過,儘管白麵包會添加某些維生素,在營養上仍無法取代黑麵包或全麥麵包。五穀食物類,包含上百種有益健康的營養素,如維生素、胺基酸、微量元素、纖維素,但會在精製過程中流失。

多吃全榖、五穀雜糧食物的女性,一般較健康,比較少出現癌症及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這項研究將女性分為五組,結果顯示,全榖類吃得最少的那一組,九年中有914位死亡,相對於全榖類食物吃得較多的那一組,僅有595人死亡。由食物金字塔中可以看出,五穀雜糧的份量必須佔食物的40%以上,因此其比例很高,如果能夠以五榖米代替白米,對身體健康就有莫大的助益。

三、五穀之功用

五穀是「稻、黍、稷、麥、菽」,周禮有「九穀」之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穀有33種,豆有14種,計47種。五穀養病、強身。稻米益氣、小麥養心、大麥回乳、蕎麥降壓、燕麥淨腸、高梁健胃、小米美白、黑米益壽、黑豆烏髮。五穀是非常營養的主食,但大家都把白米當成五穀的代表,而說五穀是不健康不營養的,這是以偏概全,似是而非的說法。五穀的營養是白米的十七倍,多吃五穀才不會得腳氣病。


收錄日期: 2021-04-12 17:34: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7000051KK049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