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我想要2001年及之前的香港人口調查資料!速答!20分!

2007-04-18 5:49 am
Thx a lot! 我要列名全港18區的人口調查資料!{{{{{在2001年及之前或之後}}}}}plz b quk!!!
更新1:

我要全港18區的人口調查資料!

回答 (3)

2007-04-19 2:16 pm
✔ 最佳答案
請參考以下連結,內裡詳細列出一九九六年、二零零一年及二零零六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

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subjectID=1&tableID=141
2007-04-18 6:42 am
圖書館應該有這些資料...

e.g.
詳細書目
正在檢索: 書名關鍵詞 = 人口
顯示記錄: 第 7 個記錄 書目記錄號碼 1050207
書名: 一九九六年中期人口統計 : 簡要報告 / 香港政府統計處.
出版者: 香港 : 該處, 1996.
稽查項 ix, 70 頁 : 插圖 ; 30 公分.
主題: 人口普查
附加著者: 香港 政府統計處
參考: www.hkpl.gov.hk
2007-04-18 5:54 am
截至2005年7月,香港的總人口估計有6,943,600人,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人口減少,香港人口暫時得以維持在七百萬以下。

人口分佈方面,香港島居民佔香港人口18.3%,九龍佔29.7%,其餘52%則包括住在新界及水上的居民。

截至2006年年中,香港的總人口估計有6,994,500人。

年份 年中人口 增長人數 增長率 性別比率*
2001年 6,724,900 59,900 0.89% 956
2002年 6,787,000 62,100 0.91% 946
2003年 6,803,100 16,100 0.24% 939
2004年 6,882,600 79,500 1.16% 929
2005年 (估計) 6,943,600 61,000 0.88% 922

*性別比率指每千名女性對男性數目,少於一千代表女多於男


[編輯] 人口密度
大部分香港人居住於公寓大廈,而非平房,公寓大廈的面積一般比較狹小,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住在面積400至800平方呎的空間;在市區中,居住面積達1000平方呎的家庭,生活算相當富裕。

直至2000年代以前,香港仍有名為「籠屋」的住房,大多位於深水埗區。「籠屋」其實只是一張雙層或三層鐵架床,床身四周圍上鐵籠,以保護「籠內居民」的財物(香港人把他們稱作「籠民」)。香港寸金尺土,負擔不起租金的赤貧人士,唯有居住在「籠屋」中,其生活起居全在籠內。

香港地少人多,樓宇向高空發展,一般市民所住的居所樓層頗高。不論是新落成的豪宅或公營房屋,一般有40層樓以上,部分更達70層樓。人口垂直佈置,綠化範圍不受影響,解釋了「人口密集的綠色城市」並沒有矛盾。

在香港十八區中,觀塘區的人口密度最高,為每平方公里有50,910人。若以地區而言,旺角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萬人。鴨脷洲更成為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島嶼,每平方公里有超過60,000人居住。


[編輯] 出生率及人口老化

人來人往的香港街道(攝於1990年代初期的銅鑼灣軒尼詩道)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一千人中只有7.63個新生嬰孩,而每名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按香港統計處在2004年所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估計到了2033年,全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增長相當顯著。這些發展都嚴重影響到香港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

雖然香港人生活繁忙,但由於有完善醫療設施及全面的老人福利政策,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香港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8.5歲,女性預期壽命為84.3歲,僅次於日本。香港許多商戶、政府設施及公共運輸工具會提供老人優惠。

年齡結構: (2005年7月)

0-14歲: 1,014,700 (14.6%)(男性 523,900 / 女性 490,800)
15-64歲: 5,086,900 (73.2%) (男性 2,415,400 / 女性 2,671,500)
65歲以上: 842,000 (12.1%) (男性 392,000 / 女性 450,000)
年齡中位數: (2005年7月)

平均:39.4歲
男性:39.3歲
女性:39.6歲
人口增長率:

0.65%(2005年)
出生率:

7.23/千人(2005年)
死亡率:

5.98/千人(2005年)
淨移民率:

5.24/千人(2005年)
平均壽命:(2005年)

平均:81.39歲
男性:78.72歲
女性:84.3歲
總人口出生率:

0.91嬰兒/婦女(2005年)

[編輯] 性別
在1990年代初期或以前,香港人口是男多女少。但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女多男少的社會。

性別比:(2005年)

出生:1.1男/女
15歲以下:1.1男/女
15-64歲:0.96男/女
65歲以上:0.86男/女
平均:0.96男/女
嬰兒死亡率:(2005年)

平均:2.97/千人
男性:3.16/千人
女性:2.77/千人

[編輯] 性傾向
香港並沒有統計人口的性傾向,但估計人口中仍以異性戀為主,同性戀及易服癖在香港仍屬少數。


[編輯] 愛滋病
成人感染率:

0.1%(2003年)
感染人數:

2,600(2003年)
死亡人數:

小於200(2003年)

[編輯] 種族
以華人為主,佔本港人口接近95%。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接近14萬人,佔人口的2%。其次為南亞人、英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並不止限於菲籍傭工。事實上,從戰後到現在都有不少菲律賓人到香港的酒廊或消閒場所主持樂隊或擔任樂師。此外,也有不少港英時期來港工作的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印尼、泰國的家庭傭工。

少數民族方面,香港的華人人口並不全是漢人,而是有不少其他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等。


[編輯] 省籍
香港有過半數人口在香港出生。過去的人口調查,都有記錄市民的原籍。當中主要以廣府人為主,其次是四邑人及潮汕人,再其次是來自上海及江浙地區的新移民。至於來自其他省市的居民分佈比較廣泛。根據北角一家中學的創校年報,當時甚至有學生報稱原籍在黑龍江省。[3]自從1980年代初期內地改革開放,來自其他省市的移民開始增多,當中以來自福建及北京的為主。由於這批新移民的語言與當時香港的主要語言差異頗大,一方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少問題,而學校亦要在教學時適應這些聽不懂粵語及不懂得讀寫繁體字的新移民。


[編輯] 中國少數民族
由於香港人普遍很少提及本身的民族,除非有人主動提出,所以其他中國少數民族在香港聚居的數字難以掌握。基本上,香港的華人人口以漢族居多,但亦有一定數量的滿族和回族人。在香港的回族人主要姓哈、姓羽、姓馬、姓脫或姓木,有來自福建、海南或其他省份。滿族人士有些在開埠初期已經在香港定居,亦有因為戰亂或各種其他原因在香港定居。香港著名的滿族人有文化界的愛新覺羅啟功及娛樂圈的關寶慧(本姓瓜爾佳)、周海媚、關之琳等;蒙族人有車淑梅。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對人民出入境自由放寬了。然而,由於當時印尼仍然禁止中國居民入境,所以早年為報效祖國而從印尼前往中國大陸的華僑,開始往香港移民,藉以取得前往印尼的資格。這些人在香港的人口結構中,被劃入華人的範圍。然而,他們不少人到現在還保留著在印尼的生活習慣:吃印尼食品、與同鄉說印尼話。在北角、鰂魚涌及筲箕灣,仍有不少由這一類印尼華僑開辦的印尼食品店。


[編輯] 少數族裔
南亞裔人是香港少數族裔重要的一部份。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多次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人員來港,維持治安及打擊貪污。當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對香港最為重要,因為他們廉潔的生活習慣及強悍的民風,扭轉了香港開埠初期貪污橫行的局面。九七回歸後,雖然有不少南亞移民因為居英權的機會而得以移民英國,但仍有不少人選擇留在香港定居,而現在更有不少來自巴基斯坦的新移民不斷往香港移居。南亞裔移民在香港大都從事銀行護衛和建築工人等藍領職業,亦有極少數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他們大都能操流利英語,部份甚至能操流利粵語,

1950年代,灣仔是英美水兵日常消遣的地方。當年灣仔海旁酒吧林立,很多都聘有熱愛音樂的菲律賓樂手。他們在1970年代更有份推動香港樂壇的英文歌熱潮。由1980年代至今,有不少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的工作,大都能操流利英語。 踏入2000年代中期,來自泰國的新移民開始增加。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印尼人分別約13萬和11萬。


[編輯] 其他移民
英國人大都在港英殖民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多是大企業、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高層,如董事長、行政總裁、高官、法官和警官;也有不少屬專業人士,如醫生、大律師和機師;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回歸後有少量英國人離開,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為申請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而且這類移民部份能操流利粵語。由於主流社會普遍崇尚西方文化和認同西方國家的經濟成就,所以這類移民在香港普遍受到尊重。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公民約13,490。

日本人在香港主要從商,他們大多數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時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的跳版。他們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高層。他們在香港落地生根,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廣東話,並入讀主流學校。不過,如果家庭並不打算在港定居,會把子女安排在日本人學校,以便將來回國發展。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日本人約11,800。

韓國人過去主要從事貿易,聚居在尖沙咀的金巴利街,為來港的船員選購手信、或為他們提供家鄉的食品。自從1990年代香港政府展開玫瑰園計劃,各項龐大的基建工程、特別是造構的工作,都是韓國人的專長。最高峰時,在港居住的韓國人高達35000人,佔了本地人口差不多0.5%。


收錄日期: 2021-05-02 12:27: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7000051KK046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