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什麼是癲癇
「癲癇」一詞常被人誤認為不恥或奇怪的遺傳疾病。其實,它就跟「頭痛」一樣,只不過是一種症狀或徵候罷了。俗語叫「羊癲」、「羊角癲」、或「羊癲瘋」,亦有人稱「豬母癲」,事實上與羊、豬都扯不上關係。癲癇是因為腦部神經細胞過度活躍(即漏電)而引起的臨床表現,就像電線走火般,突然間走錯了電而起火花似的,來些不該有的放電現象,致使腦部電位混亂。
二、發生率、原因、誘發因素:
在一般的流行病學上之探討發現有0.3% ~ 1%的人口患有癲癇,根據台中榮總遲景上主任對國小學齡兒童,調查發現每一千人中有6.7人患有癲癇,另外台南成大蔡景仁教授在台南地區調查,發現每一千人中有8.9人患有癲癇;以此類推,國人兩千三百萬人口即有14萬至20萬人患有癲癇,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口數目。
導致癲癇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在探討病因時,我們可以發現腦部有某種病變或傷害存在。如疤痕(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膿瘍(細菌感染化膿)、腦瘤(不明原因),先天性畸形(動靜脈畸形),腦部先天發育障礙,腦中風(腦血管阻塞或出血)皆可,全身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及部份特異性體質(不明原因者,此部份可能與遺傳較有關係)。
因此,絕大部分的人與腦部病變有關,任何疾病不管是直接或間接腦部傷害(腦神經細胞),日後都有可能發生癲癇。
誘發因素有哪些?
一旦有了癲癇,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哪些因素容易誘發癲癇的發作?包括:發燒、喝酒、月經前後、睡眠不足、餓得太厲害、服用某些藥物(如感冒藥、抗精神病藥物)等,因此癲癇朋友一定要小心的記錄自己的發作是否有誘發因素,如發現有相關的狀況,就應該儘量去避開(當然規律服用足夠的抗癲癇藥物)還是最重要的。
三、發作型態分類(依發作的情況來分類)
發作型態:局部性癲癇、泛發性癲癇及無法分類
①局部發作(發作從局部開始)
A單純性局部發作(意識沒有影響)
a動作徵候:有局部肌肉或肢體抽搐
b感覺徵候:如皮膚感覺、嗅覺或視覺
c自律神經徵候:如血壓、心跳改變、雞皮疙瘩
d精神、情緒徵候:如失落感、空虛感、恐懼感、陌生感
B複合性(複雜性)局部發作(意識有影響)
a以單純性局部發作開始,繼發意識障礙
•沒有其他徵候
•先發生A項中之a至d之徵候
•先發生自動症:(無意識之一些活動,類似靈魂出竅或魔鬼附身等現象,包括比手畫腳、不自主)
b.一開始就有意識障礙
•沒有合併其他徵候
•有合併A項中之a至d之徵候
•合併自動症
C局部發作後繼發全身發作
②全面發作(開始即為兩側對稱性發作)
A失神發作(即小發作)
B肌抽躍性發作
C抽躍性發作
D強直性發作
E強直性抽躍性發作(即大發作)
F失張性發作
③無法分類之發作(資料不全者)
四、診斷:
主要是根據
(1)發作狀況。目擊者(家屬、朋友或同事)提供病人發作當時的狀況,清楚且實在地描述,以【具體的事實】提供資料,不要妄自揣摩、推測或自己加以解釋。
記錄事項:應包括剛發生時病人自己感覺到的情形,旁人觀察到的演變過程、持續時間、病人的意識狀況(反應情形)是否清醒,反應得體或混淆不清,手、腳、臉、眼各種動作的情形與變化,及人發作後的狀況等等,都要詳細記錄。在病人到醫院求診時都要提供給醫師參考,這些資料在臨床診斷上,是否為【癲癇】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
(2)發作誘因。臨床上有一些狀況是類似癲癇發作的情形,醫師可以根據發作情形再配合發作誘因,做到較為確定的診斷,所以病人與家屬應做好病情記錄,病人在哪種狀況下比較會發作,如發燒、熬夜、餓肚子、月經期、生病、吃藥及其他等等。
(3)癲癇病因(原因)。探討引起癲癇的原因,是需參考病人過去與現在的身體狀況,尤其是腦部是否有過疾病或傷害,包括出生時的狀況、孩童期健康情形、長大過程與最近健康狀況等等。
五、臨床症狀:發作表現有20種左右
(1)大發作(全身痙攣或抽搐)。不預期的喪失意識、倒地、手腳僵硬、牙關緊閉、口吐白沫,肢體抽筋,有時伴有大小便失禁。一次發作的時間約1~3分,很少超過5分。
(2)典型失神型小發。(常發生在小孩子,偶而發生在大人)。數秒鐘的瞪眼、失神一呆呆的(眼睛有時張得相當大)或眨眼動作,在說話或動作時會停止說話或中止動作(與外界暫時失去聯絡)。每次發作約10~30秒。
(3)單純局部運動性癲癇發作。局部(常見於手、腳、臉)的抽搐,有時擴散到一側肢體、或合併頭部或上身痙攣性的轉向一側(病人通常是醒著)
(4)單純局部感覺性癲癇發作。局部(常見於手、腳、臉)之皮膚感覺異樣(如蟲爬等)。
(5)其他單純局部癲癇發作(沒有意識喪失)。預感發生時,覺得腹部有一股氣往上衝、聞到怪味道、看到很奇怪的閃光、聽到奇怪的聲音、感覺與外界環境陌生或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心悸頭昏或伴隨有雞皮疙瘩發生。
(6)複雜局部癲癇發作(有合併意識障礙)。A、單純意識障礙,類似昏厥。B、合併自動症(如口中喃喃自語,旁人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漫無目的的手亂抓東西,扯衣解鈕,做鬼臉等)甚或東走西走,有些人可以游泳、跑步或繼續騎車。
(7)點頭發作(好發12個月大的嬰兒)。呈膜拜狀,日本人稱為「點頭痙攣」。兩手突然向前伸、軀體向前屈縮、頭部向前屈一類似朝拜或點頭的動作(有時身體呈瞬間反弓現象),成長後常伴有智能不足,癲癇治療效果預後不佳。
2007-04-17 21:48:47 補充:
六、如何治療:在確立癲癇診斷後,治療方向有二:(1)是癲癇的控制(2)是處理引發癲癇的病因--外科手術治療與抗生素藥物的投予(若引起的病因是腦膿瘍,則需要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是控制癲癇的最優先考慮方法基本上以使用一種藥物為原則,不得已再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癲癎藥物。
2007-04-17 21:49:19 補充:
在藥物選擇上須依臨床發作型態而定:(1)原發型發作(一發作就是影響全部腦細胞)A、強直陣躍性抽搐-Phenytoin、PhenobarbitalB、失神發作-Valproate、Ethosuximide、LamotrigineC、失張性與肌躍性-Valproate、Clonazepam
2007-04-17 21:51:20 補充:
(2)局部型發作(發作是由局部腦細胞開始)A、單純局部發作(無意識障礙)B、複雜局部發作(有意識障礙)C、有繼發全身發作*目前在治療癲癇藥物方面,全世界各國仍不斷的在研究與發展,而最近發展出來的藥,有四種國內已引進,其作用機轉有別於以前傳統藥物,包括:(1)提高GABA在神經末稍的濃度(如抑制酵素作用而減緩代謝),(2)對Glutamate之抑制,以降低神經細胞之興奮。
2007-04-17 21:52:09 補充:
*這些新藥都可與目前已使用之藥物合併使用或單獨使用,可說是治療上的突破,但如果已經藥物治療而且很順利的人,切勿輕易更換治療藥物,若與醫師配合,認真治療經過半年以上而仍失敗的病人,我們才建議合併使用新藥治療。要達到理想控制癲癎發作,就是要接受生病的事實,規律的服用足夠之抗癲癇藥物的藥量,如此才可以讓腦細胞活動趨於穩定,病情得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