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have契丹族衣食住行?

2007-04-18 5:10 am
Who have契丹族衣食住行?

回答 (2)

2007-04-20 11:32 pm
✔ 最佳答案
契丹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後建立遼朝。


遼代的歷史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公元925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公元938年,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947年,遼世宗定國號為大遼,遼朝建立。遼聖宗文武韜略傑出非凡,對宋戰爭屢屢得勝。公元1004年遼與宋朝訂立澶淵之盟,並與西夏結好,從而形成遼、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據局面。遼共有九個帝王,政權統治時間長達210年。其疆域幅員遼闊,東至於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北達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公元1125年遼被女真族的金所滅。耶律大石率部西遷至中亞,建立西遼政權(即黑契丹Karakitai)。西遼於公元1218年亡於蒙古帝國。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繫,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遼代的工藝和文化

遼政權在荒漠的草原上築起都城、市鎮。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缽(契丹語「行宮」的音譯)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使漢人為其開墾農田,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準。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仿皮革縫製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並作為博物館規模標誌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遼代的文化具有突出的成就。契丹人依照漢字創造了兩種類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遼代盛行佛教,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現的丹藏、佛經、和佛畫,河北豐潤縣天寶寺塔發現的佛經,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現的佛經,堪稱佛教藝術瑰寶。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傑出代表作品。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遼的醫藥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迥然不同。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女人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帶,上掛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髮型怪異,無論男女皆髡發。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髮,別處的頭髮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髮。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御帳稱為捺缽。婚俗特點是娶親不論輩分,近親結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路、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契丹的後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契丹作為中國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如現在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 當代英語也有用「Cathay」來表示中國,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4-18 5:14 am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民族,源於鮮卑族,為宇文部的一支。公元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與趙王石虎聯合攻擊,單于逸豆逃歸漠北,殘餘部屬分裂為契丹和奚。

有關契丹族的確實記載,始於北魏登國四年(公元389年),當時契丹為北魏所攻破,退到
潢河(今西拉木倫河)以南及土河(今老哈河)以北一帶活動,生活方式是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狩獵。到了隋唐時期,契丹曾先後歸順於唐朝、突厥及回紇。

唐初,契丹八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有兵四萬,接受唐朝統轄。唐朝衰落後,契丹族勢力逐漸強大,不斷向外擴張,俘掠外族人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八仙筒附近)稱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稱為皇都(後改稱上京)。隨後,降服甘州回鶻,攻滅渤海國。會同元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亡後晉,改國號大遼。統和元年(公元98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曾改國號契丹。以後遼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又恢復大遼國號。

遼國共歷九帝,前後二百一十年。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金軍俘虜,遼亡。金天會九年(公元1131年),原遼國大臣耶律大石在楚河流域重建國家,仍沿用遼國號,史稱「西遼」,最後於公元1218年為蒙古所滅。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凶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確實曾經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來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
  契丹人究竟去了那裡?他們還有沒有後裔?
  尋找這個失蹤的民族,成為一個誘人的歷史之謎。
  據說,遼國滅亡的時候擁有數百萬之眾。那麼,人們不免要追問:百萬契丹人哪裡去了?
  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也就是說,契丹民族如同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那麼,這些已融化了的冰還能找回來嗎?
  就在專家們尋找蛛絲馬跡的時候,一個叫達斡爾的少數民族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達斡爾的傳說
  茫茫大興安嶺,清澈的嫩江。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達斡爾人就繁衍生息在這三道風景交匯的地方。
  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裡遊牧,但究竟哪裡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詞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這個傳說把達斡爾與契丹聯繫在一起,但傳說中的故事會是歷史的真相嗎?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源於契丹,也有現代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但他們找到的都是間接證據,在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之前,是不能給出定論的。
  雲南「本人」是契丹後裔嗎?
  就在達斡爾人的尋根工作山窮水盡的時候,尋找契丹後裔的另一條戰線在雲南拉開。
  施甸,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民族學家的注意。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裡,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但如何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的後代呢?畢竟漠北雲南相隔萬里,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學術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後裔的族群「正名」。
  DNA技術揭開千古之謎
  一門新興的技術為解開這個千古懸案帶來了希望。縱然歷史已被遺忘,文字已經失傳,語言已經改變,在契丹後裔的血液中,總還會有一種記憶在流淌———基因。現在,考古學家們要用新興的DNA技術來喚醒這份最後的記憶。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而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繫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根據這次測定結果,結合史料,歷史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徵兵,能征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征招殆盡,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作為「分子意義上的後裔」零星分佈在各地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31: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7000051KK043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