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有冇歐陽修嘅故事? 江湖救急呀!

2007-04-18 3:26 am
我要歐陽修嘅故事呀? 快.......

回答 (3)

2007-04-18 3:37 am
✔ 最佳答案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佑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被召回京,複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佑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嘉佑五年(1060),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不准。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諡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自宋天聖、明道以來,歐陽公以文章風節負天下重望」。早年王安石就對友人曾鞏訴說過「非歐陽公無足以知我」的感慨。「至和二年(一O五五),歐陽公始見安石,自是書牘往來與見之章奏者,愛嘆稱譽,無有倫比」。 那年,歐陽修四十九歲,王安石三十五歲。自此,二人結下「知己之交」(上引均見《王荊公年譜考略》)。後來,在革新變法中,因政治見解不同,兩人之間又確有過抵牾鑒於這樣的背景,王安石為歐陽公所寫的這篇祭文,沒有像蘇軾的《穎州祭歐陽文忠公文》那樣,更多著墨於自己與故者相遇相知的私人情意,而是正面讚頌歐陽公的文章、學問、道德、品行,直接表達自己對他的仰慕與緬懷。全文以議論張本,輔以簡潔的敘述,卻能將「歐陽公之為人、為文、其立朝大節、其坎坷困頓,與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後臨風想望之情,無不具見於其中」(同上引)。讀來仍是感人至深。
作為一位標領一世風騷的文豪,一位品行為人們仰慕的名臣,一位與自己有過「知己」之情的長者和摯交,歐陽修溘然長逝,王安石內心是十分悲痛的。然而,祭文卻偏偏迂迴起筆,似有意慰藉故者的亡靈,似開導勸解眾人的痛心,又似消釋自己的哀情,憑空談了一番「何須悲痛」的「道理」。浩瀚的宇宙間,「天理」渺茫莫測;萬般事物,盡人力以達到尚不可預想,何況還要順應「天理」,又怎能推測揣度呢?在這樣一種難以把握的人生過程中,只有歐陽公這樣的傑出者,才能以一生的功績,達到「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後世」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果能如此,又何須悲痛呢!
避開「悲」字來寫祭文,確是不拘禮俗又不落窠臼,而實質上作者卻從人生的宏觀角度,對歐陽修的一生給予了很高評價。比較《王深父墓誌銘》一文,王安石對友人不深父「志未其」,「書未就」,「無所遇於今,又將無所傳於後」的一生,表現了極度悲閔,從中可以印證王安石那別於常情又深合人生哲理學曲折突兀的構思方式。當然,為王深父而悲是實,為歐陽公解說「何悲」是虛。作者隨即脫開「悲」字,轉而緬懷歐陽修「有聞於當時」又「有傳於後世」的具體功德。
首先,作者頌揚歐陽公的文學成就,稱其文章「豪健俊偉,怪巧瑰琦」,指出這是因為歐陽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學術之精微」,並能將這一切統統充實於文學創作之中。這樣,將歐陽修的創作成就,同他豐厚的人生體悟與精深的學識修養結合起來,給予高度評價。從中可以見出作者對於歐公文章、學問和人品氣質的深切理解,也包含著作者自己在詩文革新運動中的實踐體會。隨後,作者用駢偶的句式、優美的比喻,從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論述歐陽公的文章:
「其稱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淒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
這是一位文學大師對同時代的另一位文學大師的藝術論讚;是繼承我國自古以來以藝術形象闡發藝術理論的一段精彩的文論;確實集作家論、藝術創作論和藝術風格論於音韻諧和、意象優美的文字之中。學習歐陽公的藝術風範,領悟那浩瀚的江河、馳騁的駿馬、絢爛的日月星辰、淒清的飄風急雨般的境界,那麼,「無問乎識與不識」,對他的「文章風節」也就可以有所領悟了。
其後,作者由極高的文學成就轉到「崎嶇」、「因躓」的人生經歷,在強烈的反差中,凸出歐陽修一生的氣節。作者感嘆:以歐陽公的學問文章,又「仕宦四十年」,卻是「上下往復」,「屯邅(處境艱難)困躓(困厄仆倒),竄斥流離」,倍嚐「世路之崎嶇」。據《王荊公年譜考略》證,「安石謂公仕宦四十年,感世路之崎嶇,屯邅困躓,竄逐流離,則實有可指數者。」歐陽修二十四歲中進士為官,後因修書替范仲淹被黜鳴不平,被貶為夷陵令。回朝後又幾度讒出,先後知滁州、亳州、青州、蔡州「以至於薨」。但是,王安石直接讚頌道:歐陽公「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不衰」。而他一生功德「終不可掩」,「既壓復起,遂顯於世」,正是因為「是非」自有「公議」!
由困頓坎坷中顯現氣節的對比性概述,接著過渡到追記歐陽修拯救「社稷之安危」的具體功績,並刻劃他不居功名的品德。宋仁宗無子,晚年憂念後事,深知歐陽修可以托付國家安危的大事。而歐陽公亦能制定謀略,果敢決策,與宰相韓琦等扶立仁宗之侄宋英繼位。當時,歐陽公從容不迫,於「指顧」之間立定事關「千載」的「大計」,是穩定朝政的功臣。難能可貴的是,在建立功名以後,他上表辭官;不准而出為地方官後,他又多次上表乞歸。作者綜合其品行概括到:無論為官還是隱退,歐陽公的品德決不會隨著死者屍體的腐爛而消散,而將轉化為「英魄靈氣」,永恆存在於大自然的山水之間。「箕山」、「潁水」,位於河南登封、潁谷一帶。相傳上古著名的隱士巢父、許由就隱居於潁水之南的箕山。歐陽修死後,葬於河南新鄭縣內,墓地鄰近箕山、潁水。作者藉地理位置的巧合,暗用典故,隱喻此公功成不居的品德將永為後世緬懷。
歐陽公的文章學問,世上「無問乎識與不識」均欽佩學習;歐陽公的功績品德,則「天下之無賢不肖」,都敬仰懷念,並為之「涕泣而歔欷」。前後兩個層面作結的句近相近,也同是以舉世上下的反響,間接烘托歐陽修的文品與人格。而後一層的結句,又進一步由眾人推及當朝與歐陽公相識的士大夫;由士大夫中與歐陽修有過交游往來的人,最終轉入作者自己:我作為衷心嚮往、仰慕又尊崇、親近歐陽公的人,又怎不更為悲痛呢!通過層層追懷歐陽修的功績,通過種種人物對歐陽修的崇仰懷念,「何須悲」的開端,在事實與情感的層層蘊蓄與推湧下,終於匯成了「不能不悲」的無可抑制的感情激流。
結尾,作者禁不住直抒發自肺腑的哀痛之情,將文章開頭強作「豁達超脫」的「事理」全盤推翻--「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要復見,而其誰與歸!」是啊,懷念的情思不正像那無形無跡、無法割斷、無法阻隔的「風」一般,每逢迎風感懷歐陽公的高風亮節,又怎能不牽動內心那無盡的思念之情。然而,歐陽公終將難以復見,有誰又能像此公那樣,成就為我仰慕效法的楷模呢!感情超越了所謂「自古如此」的事理;而哀痛與緬懷的感情又是基於人生嚮往與追求的道理。這樣,對歐陽公的祭奠與懷思,也就達到了至情至理的極境。
這篇祭文在語言上,也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如駢散錯落的句式,起伏抑揚又自然不露痕跡的用韻方法,從音韻的效果上,將哀宛纏綿的情思,與頓挫悲涼的氣勢結合起來,使故去者的「英魄靈氣」,與追祭者的哀痛緬懷,得到統一的表現。又如,有些文論家認為王安石的《祭歐陽文忠公文》,筆法上刻意模仿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是以歐陽公筆法為歐陽公撰寫祭文。
參考: 網頁
2007-12-30 3:37 am
太長
2007-04-18 8:05 pm
山水醉翁的歐陽修--生平事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說這句話的醉翁,就是宋代文壇的大人物歐陽修。我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大人物」也一樣。在歐陽修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母親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一樣,「歐母畫荻」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那是歐陽修小時後的事情了。四歲喪父,家境清寒的歐陽修,是在母親鄭氏的教養下,讀書識字。因為貧窮,買不起紙筆,歐陽修從小就以盧荻畫地學書。十歲那年,歐陽修在偶然的機會中,得到唐代大文豪韓愈文集的殘卷,越讀越崇拜,便立下志願,要和他並駕齊驅。因此,廢寢忘食,苦心學習,終於成為宋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被尊為一代儒宗。歐陽修在二十三歲那年,以第一名高中進士。

  他是一個嫉惡如仇,正義凜然的知識份子。他曾經路見不平,寫了一篇義正辭嚴的「朋黨論」。因此得罪小人,被貶到相當於現在安徽省的滁州去當個小太守。在滁州幾年,他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自稱醉翁,寫下有名的「醉翁亭記」。在貶謫的逆境中,歐陽修看到的,不是淒風,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這種智慧,實在非比尋常。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歐陽修從縣令、太守、禮部貢舉、翰林學士,到疏密副使參知政事,可以說大小官都做過。不但經驗豐富,並且政績卓著。最後,由於和王安石意見不合,歸隱在景色優美的杭州,因為他喜歡那兒的西湖。六十六歲,病逝家中,謚號文忠。作品有歐陽文忠全集以及六一詞流傳於世。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寫的六一居士傳中,這麼解釋六一的由來,他說:「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濕春衫袖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您剛剛聽到的,是歐陽修的「生查子」,描寫元宵節的懷舊心情。這首詞也有其他版本誤以為是朱淑真所作,其實是歐陽修的作品。「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兩句,您大概也曾引用過,可見好的文章作品,是不受時空限制的。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歐陽修的人影,我們還是可以捕捉到他的心情。因為,時代是變動的,而人性中自然的情感流露卻是千古不變的。這首詞以元宵為時間座標,展開一段從去年到今年的愛情故事。歐陽修用強烈對比的手法,先呈現去年元宵時你儂我濃的戀愛情節,再說今年元宵節情人不見的感傷。一喜一悲,寫盡古今多少戀愛故事。


收錄日期: 2021-04-28 13:32: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7000051KK034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