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澳門的那區環境污染的最厲害

2007-04-18 1:54 am
我想問澳門的那區環境污染的最厲害??
最好有圖片和詳細解釋

回答 (1)

2007-04-24 1:11 am
✔ 最佳答案
根據最新嘅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05年),澳門嘅大氣環境(除此之外,仲有水質,廢物等等):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造成莫大的影響,就地域狹小的澳門而言,外來與本地因素同樣影響著本地區的空氣質素。隨著近年澳門海陸空運交通的頻繁、耗電量的上升、建築業的興旺等因素,使本澳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全球氣候的變化及區域性空氣質素惡化等因素,促使近年澳門的空氣質素有下降趨勢。
空氣質量
分析歷年的空氣質量指數變化情況顯示本澳的空氣質素與氣象條件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澳在冬季由於受到冷性的大陸高壓影響,大氣相對較穩定,內陸污染物隨盛行的北風被帶到澳門,造成了污染物的濃度較高。在夏季由於較多雨潮濕,且盛行南風,污染物得以被來自南中國海的海風稀釋而使其濃度相對降低。
雖然2004年本澳各路邊、高密度住宅區及一般性自動監測站所錄得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均低於年平均參考標準,但可吸入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臭氧的年平均濃度在2002至2004年間仍有顯著的升幅,反映空氣質素有下降趨勢。

圖片參考:http://www.ambiente.gov.mo/tchinese/05/2005/tc/images/p12.jpg

此外,2004年空氣質量指數為「不良」的天數亦比2003年有所增加,水井斜巷站(路邊)錄得屬「不良」的天數由2003年的18天增至22天;化驗所站(澳門高密度住宅區)由21天增至33天;氹仔市區站(氹仔高密度住宅區)由24天增至44天;大潭山站(一般性)則由14天增至42天。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在2004年,各監測站所測得的可吸入懸浮粒子(指直徑小於10微米之粒子)日平均濃度均有高於標準值的情況出現。
在半自動站監測方面,2004年氹仔大潭山站及路環九澳站錄得的鉛濃度全年均沒有超過標準。在沉澱粒子方面,大潭山站在十九個測量週期中只有一次高於標準值(輕工業區:6,000毫克/平方米.每30日),九澳站在二十一個測量週期中則有三次高於標準值。
酸雨的形成與區域內所產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懸浮粒子等排放及氣象因素有關,使距這類污染排放源數十以至數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亦可能受到酸雨的影響。2004年在路環九澳站測得的酸雨現象仍頻繁,全年只有三個測量週的雨水酸鹼值高於5.6(若降雨酸鹼值高於5.6,一般不被認為屬酸雨),其餘皆低於標準值。
2004年由大潭山空氣輻射監測站測得之伽傌射線全年均處於正常水平;而2004年用以量度在地球表面太陽紫外線影響人類皮膚程度的紫外線指數日平均及日最高值的年均數值分別為3.1及6.8,較2003年的3.3及7.2為低。
大氣排放
澳門大氣排放污染源主要為各種燃燒設備、交通運輸以及工業製程等。本地發電是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微粒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而道路交通則是導致鉛、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此外,城市固體廢棄物堆填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源,而污水處理則是產生氨氣及氧化亞氮的主要來源。
本澳在1990至2004年間,甲烷及鉛的排放量有所下降,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則不斷增加。
200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計較2003年增加12.8%;氨氣增加14.7%;氧化亞氮增加13.1%;一氧化碳增加4.2%;硫氧化物增加4%;總懸浮粒子增加14.2%;可吸入懸浮粒子增加11.1%;鉛的排放量增加5.5%;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7.1%;甲烷減少3.6%;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少8.7%。
溫室氣體排放
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對整個自然生態系統、水質、人體健康及經濟活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並妨礙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極受科技界所關注。近年世界各地均相繼出現諸如熱浪、洪水以及暴雪等氣候極端異常現象,並引發種種與公共衛生相關的問題,使公眾深深認識到尋求應付氣候變化挑戰方案的迫切性。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適用澳門特別行政區,本澳亦一直關注溫室氣體排放的變化趨勢。
自1990至2004年,澳門三種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及甲烷)排放總量上升了76%。2004年主要之溫室氣體排放源為本地發電(佔47%)、固體廢棄物焚化(佔19%)以及交通運輸(佔18%)。據估計,2004年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較2003年增加11.7%,升幅較突出。

圖片參考:http://www.ambiente.gov.mo/tchinese/05/2005/tc/images/p13.jpg

能源領域之生態效益
比較1998至2004年間本地生產總值、發電量與由發電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各項之增長幅度,以本地生產總值之增長最高,增長了1.7倍,同期之發電量增長了1.3倍,而由發電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的增長則不足1.1倍。
2004年本地總供電量約2,028.3百萬千瓦小時,比2003年增長了7.9%,其中本地淨產電量為1,814.5百萬千瓦小時,進口電量為151.3百萬千瓦小時,購自廢棄物焚化中心的電量則為62.5百萬千瓦小時。
2004年人均年耗電量約4,100千瓦小時,比2003年增長3.5%。鑑於航空用煤油屬保密資料而不作公佈,若不考慮該領域的消耗量,2004年終端能源消耗量為14,709太焦耳,較2003年上升8.6%,主要的終端能源消耗範疇依次為「交通運輸」以及「商業、飲食業及酒店」。
交通運輸領域之生態效益
澳門的交通運輸領域消耗的終端能源最多,佔本澳總能源消耗的31%(基於統計資料保密原因,尚未計算航空煤油的消耗量),由此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上升,尤其在於氧化亞氮的排放量方面。2004年的交通運輸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估計較2003年增加了16.9%。





本章節用於分析環境狀況的指標



● 空氣質量
● 大氣排放
● 溫室氣體排放
● 能源領域之生態效益
● 交通運輸領域之生態效益
參考: www.gov.mo


收錄日期: 2021-04-18 21:50: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7000051KK026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