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的英文

2007-04-17 11:19 pm
我想問中國建築----(斗栱)的英文係咩牙~
我急住要用的
希望大家幫幫忙la~~

回答 (2)

2007-04-18 2:52 am
✔ 最佳答案
斗栱的英文係dougong
以下係資料
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在發展過程中,利用懸挑梁的槓杆作用,創造出以方形坐斗為墊承托橫木,上再置方斗,逐層挑,承托梁木的辦法。由於方形的墊塊形似量器中的斗,橫木兩端抹角做成弓形的栱木,因而把這組構件叫做斗栱。
 斗栱的起源很早。東周時的出土文物中已有了一斗二升斗的先例。漢朝的斗栱運用發展很快,不僅在木構架上用斗栱承托屋檐與樓閣的平座(古代樓閣中把周圈挑出的陽臺叫做平座),而且東漢時的石闕、石墓上也廣泛應用了斗栱。唐代斗栱已向縱深發展,用多層秤杆狀的杆件挑出深遠的屋檐,斗栱規模雄大。未以後斗栱逐漸縮小,到了明、清兩代建築的下兩層檐都是溜金斗栱。這種斗栱從等級制度來說是最高級的類型,其特點是在後尾有較長的秤杆與鄰近的內部勾連,加強了構件的整體性。
 根據挑出的層數,斗栱有多種規格。使用時根據殿閣的大小、等級的高低而定。高大殿閣的斗栱也多高大繁複,出挑的層次也多。太和殿的下檐栱出四層(高為九材),上檐斗栱挑出五層(高為十一材),是斗栱中挑出層次最多的孤例。一般殿堂的斗栱挑出層次較少,配房廊廡如神武門值房、儲秀宮配房等多不做挑出的一斗三升斗栱。這樣的安排,不僅造型的權衡比例很合宜,而且在力學上也較合理。因為大殿的屋頂面積大,出檐大,斗栱的荷重大,所以用功能強、探挑層次多、彈性好、出跳多的斗栱。而廊廡的斗栱負荷小,出檐小,所以有不同的安排。
 斗栱的佈置,一般都安放在房屋周圍的檐柱、額枋、平板枋上。大型殿閣還在房屋的檐下佈置周圈斗栱。這種斗栱的形狀是裏外兩端對稱,從側面看猶如逐層鋪的品字。古建中把這種對稱懸挑、左右均齊的斗栱稱為品字斗栱。其他用除了支承上架梁柱與天花外,還起到上下大木構件的彈性結點作用。
 斗栱在梁枋之間,其功能猶如現在車輪所採用的鋼板彈簧弓。雖然用材不同,但層層挑的原理是一樣的。尤其把木材做成許多小木枋,更增加了彈性作用。因此太和殿的屋頂重量雖達二千餘噸、屋脊與地面的距離為三十五點零五米,脊上還豎有兩件三點四米高四點三噸重的大吻,但在大地震的強烈搖中並未甩掉,反而有些矮小房屋會牆倒屋塌,這個對比足以說明斗栱的抗震功能。
 其次,古建築出檐深遠,檐部便要負荷很大的重量。明、清宮殿的出檐雖比唐、宋略小,但為了保持內外平衡,除用平身科斗栱分擔檐部荷重外,並把秤杆尾部拉長到下金桁枋之間的稱為溜金斗栱去分擔。還有一種斗栱後尾懸空,如文華門、太極殿的斗栱其平衡作用是依靠檐部的荷重過大,後尾勢必上挑的反力,挑起金桁枋,非常巧妙,這種做法稱為挑金斗栱。這不僅利於承托檐部重量,而且還給內部的金木增加了支點,使金木成為多跨連續梁;力學來看這是很科學的。
 一座木構建築的結構杆件,少則百十件,多則上千件,要把這些杆件組合一體,一般是用榫卯結合的方法。但殿式大小木除了用杆件間的榫卯直接結合之外,還增加以斗栱作為過渡傳力的間接結合。這種結合方式等於增加了梁托,擴大結點的接觸面積,增加了構架的抗彎、抗剪、抗壓和抗震功能。

如你想要英文,可到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_t
2007-04-18 12:06 am
斗栱是沒英文的

而且斗栱不是中國建築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5-03 17:55: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7000051KK017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