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

唔該幫我作將相和既新結局!!

20分!!唔夠我開多一個post再+你~!

回答 (2)

2007-04-17 11:11 pm
✔ 最佳答案
將相和”取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述的是戰國時期趙國武將廉頗與文臣藺相如彼此間發生的一段史事。是時,廉頗是著名的軍事將領,在多次與諸侯及強秦的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藺相如是著名的政治家,以膽略和雄辯名揚於諸侯列國。史載,藺相如出身低賤,曾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舍人。繆賢知其為智謀之士,等待時機將其推薦給趙惠文王。恰巧趙國得到了傳世至寶和氏璧,秦王聞信,發使至趙國,欲得之。趙國君臣一籌莫展,不知所措。繆賢當即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在秦國的朝廷上,他審時度勢,機智勇敢地與秦王周旋,終於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不久,秦王又約趙王相會於澠池,藺相如陪同趙王赴會。會上,秦國君臣幾次欲辱趙王,都被藺相如識破,並相應地給予回擊,令秦國君臣尷尬萬分。歸國后,趙王論功行賞,拜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倍受人們仰慕。

  藺相如的快速擢升引起了廉頗的強烈不滿,說道:“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微勞位居吾上。”並揚言說:“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之,不肯與會。有一次乘車出行,遠遠地看見廉頗的車隊,馬上叫御者把自己的車子轉入橫巷,等廉頗的車子過了之后才出來。這個地方就是今天河北省邯鄲市內的回車巷。

  藺相如的門客對此都很不服氣,認為藺相如太懦弱了,紛紛表示要離去。藺相如對他們說,“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眾人深以為然。廉頗聞之,甚是慚愧,於是肉袒負荊,至於藺氏之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從此二人前嫌盡釋,比肩事主,結為生死之交。這也是“刎頸之交”一詞的來源。

  顯然,戰國時期,趙國的強盛是與它的社會穩定與和諧分不開的。從古至今,知錯能改就已十分難得,而廉頗將軍能夠幡然悔悟,登門謝罪,且赤背負荊,則更是出於至誠了,可謂千秋典范。藺相如在與廉頗的矛盾沖突過程中則採取了忍讓、求同的態度,以國家利益為重,置個人榮辱於度外,顧大局,識大體,展示了博大的胸懷,更是后世效法的楷模。

  無疑,追求和諧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它既是人倫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們的喜怒哀樂應保持適當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情欲失和,行為偏激,背離人道。這些內容都是貴“和”思想的集中體現。社會的和睦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離不開朋友、鄉裡、上下級、人己關系的道義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們都能以德交友,嚴己寬人,敬老愛幼,扶危濟困,那麼,人們追求的貴和樂群的和諧社會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這裡,“將相和”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范例。

  天地之氣,莫大於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在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無疑應該繼承這種精神。人和至貴,人和興家,人和強國。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構建人與人之間的融洽,追求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和諧相處,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作者單位:邯鄲學院)
2015-11-27 3:35 am
自從失戀後,看到路上成雙成對,就格外放閃,嘴巴瀟灑說只是少一個人來愛,但不可否認還是希望可以多多認識新的朋友,
往認真爬文3個月以上,終於找到隱藏在網路中,傳說中的李姐,
在今年3月初就預約來找,果然是口碑相傳,不做廣告的,我排第3次就遇到雙方非常有感覺的,目前是暫停排約,
李姐那邊可以暫停排約1次,會員時間可以展延拉長時間,也在這段時間可以觀察對方.
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收錄日期: 2021-04-28 22:36: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7000051KK014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