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由來??

2007-04-17 5:29 am
我想知煤點來!!

回答 (6)

2007-04-17 5:35 am
✔ 最佳答案
上面果位
洗唔洗錦長篇大論?
人地要由來ja

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主要被人類開採用作燃料。

有關煤的知識
可以去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5%A4
2007-04-18 3:33 am
其實係由地層所積壓出來,由於地殼變動令到地層不斷積壓,石油也是這樣出來,不同形態而已
2007-04-18 1:46 am
第一位唔洗禁長篇wor, 人 地要個由來咋, 要第一句米得lor~
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主要被人類開採用作燃料。
2007-04-18 12:54 am
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
2007-04-17 5:33 am
最簡單既答法係"""


植物死後被沙泥覆蓋.經過數百萬年後,因熱力、壓力和細菌作用把植物的遺骸變成煤。
參考: 自己
2007-04-17 5:31 am
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主要被人類開採用作燃料。

目錄 [隐藏]
1 成分
2 分類
3 品質鑒定
4 用途
5 採礦方法



[編輯] 成分
煤其主要成分為碳、氫、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他元素。硫是煤最重要雜質之一,其通常以硫化物之形式出現於煤的燃燒生成物中。於某些國家,例如美國已設立規範管制硫化物之排放量,因除去此類有害雜質花費不低,故政府均獎勵生產低硫煤俾減少污染。


[編輯] 分類
根據其碳化程度不同分類,可以依次分為泥炭、褐煤(棕褐煤、黑赫煤)、煙煤(生煤)、無煙煤。無煙煤碳化程度最高,泥炭碳化程度最低。

根據其岩石結構不同分類,可以分為燭煤、絲炭、暗煤、亮煤和鏡煤。含有95%以上鏡質體的為鏡煤,煤表面光亮,結構堅實,含有鏡質體和亮質體的為亮煤,含粗粒體的為暗煤,含絲質體的為絲炭,由許多小孢子形成的微粒體組成的為燭煤。

根據煤中含有的揮發性成分多少來分類,可以分為貧煤(無煙煤,含揮發分低於12%)、瘦煤(含揮發分為12-18%)、焦煤(含揮發分為18-26%)、肥煤(含揮發分為26-35%)、氣煤(含揮發分為35-44%)和長焰煤(含揮發分超過42%)。其中焦煤和肥煤最適合用於煉焦碳,揮發分過低不粘結,過高會膨脹都無法用於煉焦,但一般煉焦要將多種煤配合。


[編輯] 品質鑒定
對煤的品質鑒定,還要根據其發熱量、灰分(不能燃燒的部分)和含硫量等因素,根據起用途來確定。如果用做燃料,含硫高則會燃燒產生二氧化硫污染大氣,必須要增加脫硫的成本,用做煉焦,膨脹係數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編輯] 用途
煤用於煉焦,可以產生煤焦油及氨水。焦碳是用於煉鐵的重要原料;。煤焦油可提取多種工業用的重要化合物。很多人認為煤氣是從煤製造出來的,但事實是煤氣是從原油提煉出來的石腦油再加以提煉而成的。煤也可以直接汽化,生成水煤氣(一氧化碳和氫的混合物),直接用做清潔燃料,。

煤,尤其是煙煤(任何揮發分較高的煤)直接作為燃料會冒出黑煙,浪費其中揮發分並造成大氣污染,英國由於氣候多霧,對污染尤其敏感,早在20世紀初即頒佈法律禁止將原煤直接作為燃料,只能燃燒焦碳或半焦。

焦碳作為煉鐵的重要原料,對生鐵的質量起關鍵的作用,如過含硫高,會嚴重降低生鐵質量,灰分高會降低熱值。因此用於煉焦的煤必須經過洗選,以降低其灰分和硫含量。煉出的焦碳必須選大塊堅實的,不能在高爐中被壓碎,以便可以通風。選出的碎焦只能做燃料,碎焦做燃料發熱量大,不冒煙,是很好的燃料。


[編輯] 採礦方法
大部分煙煤和無煙煤均利用深度採煤法所取得,而近代技術已可使用露天採煤法。露天採煤法需動用每小時能移除數百公噸之大型挖土機,移走數百英呎深之表面土層。雖然成本較低及較快擴挖速度,但會破壞環境景觀。一般深度採煤法之深度為數百呎至數千呎,通常需要數個直井作為坑道通風,抽走甲烷並減少礦坑內部之熱與濕度。目前大約90﹪以上的煤田利用機械方式採煤和輸送,因而坑道內之運輸主要依賴輸送帶,其將煤輸送至直井,然後再送出地面予以清洗、分類等處理。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5%A4%E7%82%AD&variant=zh-hk"
頁面分類: 礦物 | 燃料 | 煤炭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31: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6000051KK046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