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問題

2007-04-17 4:46 am
政治
經濟
文化
對後世的影響

回答 (3)

2007-04-17 4:51 am
✔ 最佳答案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傑出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爲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一、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唐太宗在即位之後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幹的還委以重任,魏徵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爲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爲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裏,因爲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爲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之後,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於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裏,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相當禮遇,最後更賞賜許多財物。據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爲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並總結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爲了享受,大修宮殿。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爲滿足自己的貪欲,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爭太多,耗費國力。東征高麗,不僅無功而返,更損失慘重。加上其他多個戰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再是內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幹,一是德行。這兩要項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和「判(文理優長)」爲基本的四個標準,除此之外,還用「德、才、勞」三個標準逐級次第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政績考核,最後由皇帝親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書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顔真卿這樣的楷書書法家,也因爲科舉考試靠的內容是詩詞歌賦,唐朝才有了那麽多的詩人。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饑似渴,但他沒有因爲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才幹和賢能嚴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得很有道理。但後來的一些貪官汙吏卻以此作爲自己任人唯親高裙帶關係的藉口。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幹的人被唐太宗納入朝中做臣子,這包括許多原來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在李建成死後,東宮集團裏有很多人想找機會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任太宗為敵人。唐太宗卻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才幹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爲其效力,魏徵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直諫說明他對唐太宗是很感激的。直言進諫說明魏徵是真正的忠臣,不進諫只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是歷史上常出現的奸佞之臣、誤國之臣、亡國之臣。

太宗也非常重視官吏的個人品德,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爲嚴格,他認爲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爲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爲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爲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衆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爲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制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後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爲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制爲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爲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爲「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爲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有了正確嚴格的選官標準,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貞觀時期出現了衆多賢良有才幹的名臣。

在西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淩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傑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
2007-04-17 5:03 am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傑出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爲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因爲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裏,因爲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爲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之後,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於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裏,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相當禮遇,最後更賞賜許多財物。據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爲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並總結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爲了享受,大修宮殿。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爲滿足自己的貪欲,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爭太多,耗費國力。東征高麗,不僅無功而返,更損失慘重。加上其他多個戰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再是內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幹,一是德行。這兩要項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和「判(文理優長)」爲基本的四個標準,除此之外,還用「德、才、勞」三個標準逐級次第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政績考核,最後由皇帝親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書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顔真卿這樣的楷書書法家,也因爲科舉考試靠的內容是詩詞歌賦,唐朝才有了那麽多的詩人。


太宗也非常重視官吏的個人品德,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爲嚴格,他認爲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爲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爲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爲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衆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爲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制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後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爲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制爲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爲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爲「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爲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有了正確嚴格的選官標準,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貞觀時期出現了衆多賢良有才幹的名臣。

在西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淩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傑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於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勳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鑑,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參考: 111111222334567777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9100010101010
2007-04-17 4:52 am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於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勳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鑑,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13: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6000051KK042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