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傑出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爲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一、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唐太宗在即位之後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幹的還委以重任,魏徵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爲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爲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裏,因爲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爲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之後,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於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裏,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相當禮遇,最後更賞賜許多財物。據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爲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並總結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爲了享受,大修宮殿。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爲滿足自己的貪欲,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爭太多,耗費國力。東征高麗,不僅無功而返,更損失慘重。加上其他多個戰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再是內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幹,一是德行。這兩要項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和「判(文理優長)」爲基本的四個標準,除此之外,還用「德、才、勞」三個標準逐級次第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政績考核,最後由皇帝親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書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顔真卿這樣的楷書書法家,也因爲科舉考試靠的內容是詩詞歌賦,唐朝才有了那麽多的詩人。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饑似渴,但他沒有因爲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才幹和賢能嚴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得很有道理。但後來的一些貪官汙吏卻以此作爲自己任人唯親高裙帶關係的藉口。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幹的人被唐太宗納入朝中做臣子,這包括許多原來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在李建成死後,東宮集團裏有很多人想找機會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任太宗為敵人。唐太宗卻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才幹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爲其效力,魏徵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直諫說明他對唐太宗是很感激的。直言進諫說明魏徵是真正的忠臣,不進諫只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是歷史上常出現的奸佞之臣、誤國之臣、亡國之臣。
太宗也非常重視官吏的個人品德,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爲嚴格,他認爲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爲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爲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爲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衆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爲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制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後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爲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制爲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爲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爲「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爲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有了正確嚴格的選官標準,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貞觀時期出現了衆多賢良有才幹的名臣。
在西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淩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傑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