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語言是不是普通話

2007-04-17 4:15 am
多久之前開始普通話
普通話之前又係咩語言

回答 (3)

2007-04-19 1:34 am
✔ 最佳答案
中國古代語言是河洛話,普通話應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用。
2007-04-21 7:08 am
普通话是满族人学讲北京话而出现的语言,是满人创造的!

普通话历史
  
  到过北京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北京话跟普通话不一样。普通话说得很好的人听不懂北京话,甚至电台的普通话播音员到了北京都听不懂北京话,这就是现实。这个事实说明了普通话和真正的北京话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各种书上明明写着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脚本的,这给国人造成很大的困惑:普通话到底是不是北京话?普通话跟北京话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了弄清楚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关系,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希望能搞清楚这个国民生活中最基本的语言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关于普通话和北京话的概念。事实上普通话是不是北京话呢?这一点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因为普通话不是凭空出世的,他也是跟世界上其它所有语言一样,是从原始的语言一步一步地进化成长起来的。
  
  [400年前的北京话:吴语]
  北京自建城以来经历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变迁,自古以来北京话有过多少变化?如何变化?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考证过。从历史上讲,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93;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考证为吴语)。
  
  [北京出现第二语言:满语]
  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小区的安全等政治因素,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任何语言都是跟人群一体的,当时北京的两种语言的地域差别是:内城说满话,外城说明朝官话。
  
  [满语的分化——满式汉语]
  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可以说,满语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不论它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即使在北京,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北京的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等很多东西都是满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些东西用满语都很难描述和交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象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面对有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成的汉语,满人虽然夺取了中国的政权,然而其语言却难以胜任统治中国的使命。但是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改造满语已经是来不及了,满人除了学习和模仿汉语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满人学讲的蹩脚汉语(暂且把这种语言叫做满式汉语)
  
  [第三种北京话的形成——内城北京话(mandarin)]
  北京城里的一棵小树、厨房里的一件工具,用满语都无法表达!因为满族人的祖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植物,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工具,这就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族人所遇到的严酷的语言现实。满语要继续说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汉人的语言的词汇和模仿他们的语音之外再也没有第二种可能!就象日本皇军学说中国话:“你的,八路的,干活?”一样,北京内城的满人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模仿汉语的历程。
  但是满语对比汉语有它先天的残疾,首先,入声字一下子就全丢了,这就是汉语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历史原因,用满语套学汉语的发音更是不伦不类,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发音最糟糕的汉语。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满人的这种蹩脚汉语比起日本皇军的蹩脚汉语要幸叩枚嗔耍‰S着使用人口的增加,这种让当时的汉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脚汉语成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早期的普通话(暂时使用英语的称谓把这种语言称为mandarin)。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走出北京内城,形成“官话”]
  随着北京内城的“mandarin”这种蹩脚汉语的形成,在北京内城形成一个固定的说“mandarin”的人群。这个人群就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团体——八旗贵族。“mandarin”成为地地道道的清朝统治者的官方语言——“满清官话”。
  具体的时间有待考证,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
  从“满清官话”的形成史看,“满清官话”受满语的影响主要在语音方面,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蹩脚的汉语语音系统,而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影响则十分有限,从语言的本质上将,“满清官话”还是应该归属于汉语的一种方言而不应该归属于满语的一种方言,不过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汉语方言。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落地生根,形成“国语”]
  “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
  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象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押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也是清代中国没有著名诗人的根本原因。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mandarin是从北京内城绕过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国渗透而形成满清的“国语”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话并不是真正的“国语”——普通话,虽然“外城北京话”一直受“内城北京话”的影响并不断演变,但是,正如北京的内城贵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两个互不兼容的两个社群一样,“外城北京话”和“内城北京话”是跟阶级差别一致的互不相同的两种语言。所谓的“北京话”一直是两种:“外城话”和“内城话”,而各地方所称谓的“北京话”实际是指“内城话(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实际是对中国其它方言没有影响的小语种。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汉语代表语言地位的确立]
  mandarin经过满清王朝200多年在中国的统治,再经过孙中山政权以一票之优势对“国语”地位的表决,再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宪法上“国家代表语言”条文制订,普通话——汉语代表语言地位已经是坚不可摧。
  
  [内城话北京话在北京的消失]
  从语言史上讲,普通话不是北京话,而只是北京的内城话,随着满清王朝的解体,北京内城的贵族群体也就在北京城里消失了,因而普通话的真正母体在北京城也已经不复存在了。把普通话硬说成是什么北京话,这在100多年以前可能还有一半正确,但是在今天还这样说大错特错了,因为“北京话”这个概念变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北京话”了。
  
  [移民与语言]
  世界上任何语言的产生、发展和生存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群体,人群才是语言的决定因素,即使是象世界语、女书这样的人工语言也不能逃避社会群体的决定性作用。离开了人群,语言将无从产生,也无从生存。研究和思考一种语言也必须从移民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找到语言的根源,才能真正认识一种语言的本质。
  普通话也不能逃避它自身的生成发展史,跟其它所有语言一样,普通话生成发展史也是跟说普通话群体的移民史一体的。作为一个语言学者可以对某种语言抽象出出千千万万个特性来,可以对这些特性做一层又一层、一套又一套的理论演释,可以找出两种语言之间很多各种各样的“关系”,甚至象中文和英文这样的两种几乎互不相关的语言也可以找出“同音同义词”来。然而不能否定语言的社会根源。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什么羞耻,只有存在的事实。
  
  [人工语言?]
  普通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什么人工语言。因为100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具备创造一种象普通话这样的“人工语言”的学术能力,实践中也没有任何个人或任何语言学家群体是真正的普通话之父,在中国的近代语言学者们要努力创造中国的国语——普通话之前,满清的统治者们如:道光、慈禧等就已经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真正的普通话之父就是他们——满清北京内城的皇亲贵族。
     [普通话和北京话]
  明白了普通话的历史,普通话的概念也就清晰了,其它的“满语”、“官话”、“国语”、“普通话”、“北京话”和“mandarin”、“汉语”、“方言”这些概念也就不会搞混淆了。从历史上看,普通话从来就不是现在的北京话,普通话有它自己的历史。而现在的北京话虽然跟普通话比邻并一直受普通话的影响和向普通话不断靠近,但它从来就没有真正跟普通话成为一体过,说这两种话的人也从来都是生活在两个鲜明不同的社会,所以它们是有区别的两种汉语方言。
  
  [结论]
  普通话是满族人学讲的汉语而不是受满语影响的汉语
2007-04-17 4:32 am
歷史沿革與地位
主條目:現代漢語標準語發展史和國語 (中國)


[編輯] 1949年以前
現代漢語標準語繼承於始於北宋、定命於元明的「官話」體系。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標準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新老國音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漢語標準語推動計劃被重新進行。1913年的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它的特點是「京音為主,兼顧南北」,具有入聲。「統一會」還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此後,「國音」在中國全國範圍內推行。到了1924年—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修訂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
「國語」的定形
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以新國音為準《國音常用字彙》,這代表著現代漢語標準語第一個系統--國語系統的正式成形。1932年-1949年以來的國語廣播,基本上都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基準的形式,各地的漢語標準語是一致的。
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普通話系統、華語系統,均緣於這個時期的國語系統。

[編輯] 1949年以後
1949年之後,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漢語標準語(分別為國語系統和普通話系統)沿不同的軌跡發展。此外,在東南亞等華人地區,有源於國語系統的華語系統。

國語系統:
台灣於1945年至戒嚴結束,一直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國語發音作為漢語標準語,儘管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與這種「標準音」有著明顯的區別。戒嚴結束後,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已被台灣主流社會所接受,被稱為台灣國語,而自中國大陸帶來的不帶「台灣味」的「標準」國語發音(如鄧麗君的發音)則不在台灣青年人中流行,成為了「老派國語」。
普通話系統:
中國大陸於1955年開始,用普通話來稱呼漢語標準語。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機構的解釋,「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稱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普通話仍以北京音為基礎,與(老派)國語相比,在單字的發音上幾乎相同,但在聽感(涉及到語調等)、辭彙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時期普通話的特點亦有所變化,兩者已有一定的區別。到了現在,普通話和台式國語的差別已經相當明顯了。
華語系統:
在東南亞華人社區裡,華語是漢語的意思,但實際上,華語往往特指漢語標準語,而不指東南亞華人最常見的母語-幾種漢語南方方言。東南亞華語的標準語大致繼承了老派國語-普通話的體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發音、辭彙甚至語法往往帶受母語方言和非漢語的影響,與普通話、國語有一定的差別。

2007-04-16 20:33:09 補充:
[編輯] 歷史自從西方人東來中國,並嘗試學官話,自然需要創製用來記錄漢字讀音之拼音系統。多年來,曾經有不少拼音系統推出。,19世紀時,最先出現的就是威妥瑪拼音,根據其發明者命名。1906年,標準郵政式拼音推出,同樣是不太規則的系統,也多數用於地名。以上兩種系統現在仍被使用,但漸漸被漢語拼音取代,現在多數隻是出現在舊課本或歷史書等。20世紀時,有些中國語言學專家提出數個轉寫系統,而其中一個更是全新拼音系統:注音符號,到現在為止,最成功的轉寫系統是漢語拼音,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8年推出的方案。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現在也採用漢語拼音。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8: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6000051KK040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