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大地震與印度洋大海嘯
1. 災情簡介
Beawiharta, courtesy (REUTERS/
www.alertnet.org)
在2004年12月26日,香港時間早上八時,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黎克特制9級大地震,掀動東南亞以至東印度洋大部分地區。隨後,許多地方均出現連串強烈地震,印度發生7.5級餘震,孟加拉發生7.3級強震,印度東岸部分地區亦錄得連串溫和地震。
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表示,今次印尼發生的大地震,是近40年來全球最強烈的地震,也是亞洲歷來錄得的最強地震。印尼大地震的震央位於棉蘭以西330公里的海底,震源在海底地面以下約10公里,因震源淺,故破壞力特大。
這場九級地震引發海嘯,十米高的巨浪衝擊印度洋沿岸多個國家,在印尼、印度、泰國、斯里蘭卡等地,捲走遊客、漁民、沿海居民、房屋、汽車和船隻,造成斯里蘭卡、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嚴重破壞和二十多萬人死亡。受海嘯波及的地區,有許多是港人的熱門旅遊地點,包括泰國的布吉和PP島,以及馬來西亞的檳城和浮羅交怡等。
1.1 災情嚴重,死傷者眾
在眾多的災區之中,以印尼,斯里蘭卡及印度受災程度最嚴重。
受影響地區及死亡人數(截至2005年5月)
國家/地區 死亡人數
印尼 163,795
斯里蘭卡 35,399
印度 16,389
泰國 8,345
非洲東部(索馬利亞、坦桑尼亞、塞席爾共和國、肯亞) 312
馬爾代夫 102
馬來西亞 80
緬甸 71
孟加拉 2
總死亡人數 224,495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2005。
1.2 全球化下,各國人民及香港市民亦不能倖免
因事發地點大多為旅遊熱點,加上正值聖誕節的旅遊旺季,故此在死傷者及失蹤者當中,除了包括當地居民外,亦有許多外國遊客和香港的遊客。
1.2.1 遇難遊客(截至2004年12月29日)
國家/地區 死亡人數 失蹤人數
香港 1 逾200
台灣 1 逾100
德國 10 逾100
挪威 10 ---
英國 10 多人
瑞典 9 1500
挪威 10 多人
法國 9 多人
澳洲 7 多人
美國 6 ---
意大利 9 多人
奧地利 4 ---
日本 4 19
丹麥 3 ---
南非 2 ---
芬蘭 1 ---
比利時 2 ---
新西蘭 1 逾180
資料來源︰明報,2004。
研究指輕微地震或大地震先兆
廣 告
地質學家發現,不易感受到的緩慢及輕微地震,可能是災難性大地震的先兆。這些震動可能是斷層深處板塊滑落的警號,透過分析震動出現的時間及地點,或有助預測大地震何時出現。加州史丹福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貝魯法領導美國及日本的研究人員,集中分析非火山地震及低頻地震現象。非火山地震是不會構成危險的輕微震動,低頻地震的震級亦只有一或二,每次可維持數周以至數個月。 非火山地震及低頻地震通常在俯衝帶發生,這些地帶是地殼板塊的交合點,其中一塊板塊會被推至另一塊之下。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地震,都是在俯衝帶發生,包括2004年引發南亞大海嘯的蘇門答臘島9.2級大地震。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南部四國島多個地震儀所記錄的數百幅震動圖後,發現非火山地震跟低頻地震之間有關,並相信它們同樣是斷層深處板塊滑落引發的現象。四國島位於菲律賓海俯衝帶的接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