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筷子的名稱叫什麼?急!!!

2007-04-17 1:43 am
如題!急!!!急!!!急!!!

回答 (6)

2007-04-17 1:52 am
✔ 最佳答案
筷子,亦稱箸,是中國人開始使用的,後流傳至東亞一些國家,也成為其它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筷子有木頭, 竹子, 金屬, 象牙, 和現代的塑料。



各國筷子的特色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はし、hashi)。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係,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

使用的禮節
筷子不應該接觸嘴唇和牙
夾起之後,不應該放回盤
不能將筷子叉入一碗米。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參見腳尾飯。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演變
東方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
起源:古時候,用大鍋煮食物,往往煮熟後很久,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
普及: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有違「君子遠庖廚」。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改進: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後來又進一步發現,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經過不斷的改進,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細。

評論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採訪時,說:「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複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併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棱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外國人有沒有用筷子?沒有,所以是中國發明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及開始使用的,作為手指的延伸,中國古語「箸」。後流傳至東亞國家,也成為其它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筷子有木頭, 竹子, 金屬, 象牙, 和現代的塑料。筷子兩字在中文當中意思為「快速易於夾取的棍子」。

各國筷子的特色

*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
*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係,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稱為「젓가락」,是「젓(箸)」+「가락」(條棒)構成的詞彙。
使用的禮節

* 夾起之後,不應該放回盤
* 不能將筷子叉入一碗米。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演變

* 中國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
* 起源:古時候,北京人用大鍋煮食物,往往煮熟後很久,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
* 普及: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有違「君子遠庖廚」。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 改進: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後來又進一步發現,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經過不斷的改進,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細。

公筷

今日家庭、餐館多備有公筷。

筷子與指關節炎

有研究稱,天天使用筷子有可能引起手指關節炎。
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
2007-04-18 1:55 am
筷子

筷子,古語及方言稱箸,起源中國,並在中國古代商朝流傳至鄰近東亞國家,今日成為東亞各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筷子多為竹製,亦有金屬、象牙與塑料等,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送往口裡。


各國筷子的特色

●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或頭圓尾方(暗合「天圓地方」),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

●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係,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製成,稱之「젓가락」。語源為漢字「箸」發音「젓」(jeot)加上固有語「가락」(garak,意為條棒)而成。


使用的禮節

● 夾起之後,不應該放回盤。

● 不能用筷子指人。

● 不能將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飯,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演變

● 中國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

● 起源:古時候,北京人用大鍋煮食物,往往煮熟後很久,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

● 普及: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有違「君子遠庖廚」。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 改進: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後來又進一步發現,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經過不斷的改進,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細。


公筷

現時家庭、餐館多備有公筷,其實這是因為提倡飲食衛生、避免疾病。

● 香港衛生署2006年的一個調查顯示,利用公筷、公匙進食的人數比例已由2003年時莎士疫症的百份之46升至百份之65。


筷子與指關節炎

有研究稱,天天使用筷子有可能引起手指關節炎。


中國筷子文化

● 筷子謎:《魏書》中有一則筷子的謎語:「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形象逼真,詼諧有趣,極富人情味。

● 筷子聯:「玲瓏自竹制來,古今飲譽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揚名世界飲。

●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以種種美滿。據《天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雙金筷子賜給宰相宋懷,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徵人格。

● 筷子卜:用筷子籌劃謀事,問卜吉凶在古代不勝枚舉。如漢代名將張良曾「借著」為劉邦籌劃消滅項羽的戰略;韓凝禮用筷子預卜唐玄宗平叛。

● 筷子習俗:燒亡靈時供酒飯,筷子要豎在飯碗頭上,以示恭敬,因為「筷」與「快」同音。蘇北農村鬧新房時,將整紅筷子穿進窗戶,還要唱幾曲「穿筷歌」,以示慶賀和祝願。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4-17 2:19 am
筷子,亦稱箸,是中國人開始使用的,後流傳至東亞一些國家,也成為其它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筷子有木頭, 竹子, 金屬, 象牙, 和現代的塑料。



各國筷子的特色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はし、hashi)。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係,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

使用的禮節
筷子不應該接觸嘴唇和牙
夾起之後,不應該放回盤
不能將筷子叉入一碗米。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參見腳尾飯。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演變
東方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歷史,筷子相當於手指的延伸。
起源:古時候,用大鍋煮食物,往往煮熟後很久,鍋上還熱騰騰的冒氣,餓極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於是改用兩根樹枝將食物從鍋里撈出並送到嘴裡。
普及: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有違「君子遠庖廚」。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改進:樹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場合太長,於是逐漸將樹枝削成合適的長短。後來又進一步發現,筷子太細不適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經過不斷的改進,筷子才成為今天的形狀——夾食物的那段是圓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細。

評論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採訪時,說:「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複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併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棱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外國人有沒有用筷子?沒有,所以是中國發明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及開始使用的,作為手指的延伸,中國古語「箸」。後流傳至東亞國家,也成為其它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筷子有木頭, 竹子, 金屬, 象牙, 和現代的塑料。筷子兩字在中文當中意思為「快速易於夾取的棍子」。

各國筷子的特色

*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
*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係,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稱為「젓가락」,是「젓(箸)」+「가락」(條棒)構成的詞彙。
使用的禮節

* 夾起之後,不應該放回盤
* 不能將筷子叉入一碗米。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參考: me
2007-04-17 2:01 am
is箸,,
2007-04-17 1:56 am
「筷子」名稱的來源
中國古時稱筷子為「箸」(粵音住),為什麼後來有「筷子」的名稱呢?原來這與一種語言禁忌習俗有關。

「箸」和「住」同音,而「住」有「停住」的意思,對於船家和旅客是個不吉利的字眼。從明朝人的記載中,可知當時的人因為語言上的避忌,便把「箸」改稱為「快子」或「快兒」。後來又因快子多用竹製成,人們便替「快」字加上竹字頭。自此,「筷子」取代了「箸」,成為通行的名稱。
2007-04-17 1:51 am
古時筷子叫"箸"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23: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6000051KK026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