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1949年4月4日—)(英文名Shing-Tung Yau),原籍廣東省梅州蕉嶺縣,客家人,生於汕頭,長於香港。著名數學家。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得主之一。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d/d8/ShingTungYau.jpg
丘成桐,攝於哈佛法學院食堂
[編輯] 生平
丘成桐1949年4月4日生於廣東汕頭,兄弟姐妹八人。後全家移居香港。14歲時在大學教授哲學的父親過世,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中學時就讀香港培正中學,1966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大學三年級時,獲Stephen Salaff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師從陳省身。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高等數學研究所作了一年博士後研究,然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當了兩年助理教授。1974年,成為史丹福大學副教授。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數學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曾任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教授。1987年,任教於哈佛大學,現任該校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講席教授,浙江大學高等數學研究所所長。和太太育有兩子,其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六十屆決賽獎。2005年國立台灣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編輯] 成就
他的工作改變並擴展了人們對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和理解,並影響了拓撲學、代數幾何、表示理論、廣義相對論等領域。
1976年解決了卡拉比猜想,其方法被應用在超弦理論中,對統一場論有重要影響。
證明Monge-Ampère方程解的存在。
1978年、1979年與R.舍恩合作解決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猜想。
與Karen Uhlenbeck合作解決了Hitchin-Kobayashi猜想的高維形式。
高維閔科夫斯基問題、塞梵利猜想(與蕭蔭堂合作)、弗蘭克爾猜想、三維流形的拓撲學與極小曲面和史密斯猜想等方面
與劉克峰、連文豪合作在鏡對稱中做出一些列工作
與劉克峰、孫曉峰合作證明曲線模空間上各種度量的等價性,後被稱為孫劉丘度量
[編輯] 涉及的爭論
丘成桐對中國的教育和學術多有批評;2005年,丘成桐揭北大掛名院士拿高薪不做事,引起學術界的爭議。此事的詳情參見田剛丘成桐事件和[1],[2]。
丘成桐於2006年6月3日向媒體宣佈中國數學家曹懷東和朱熹平徹底證明了龐加萊猜想,引起爭議。《紐約客》雜誌的文章《Manifold Destiny》攻擊最厲,但有虛構事實的嫌疑。丘成桐已於2006年9月20日循法律途徑向紐約客抗議[3]。惟文章指曹、朱二人在《亞洲數學期刊》的龐加萊猜想證明未完全經正常審核程序既逕發表;丘成桐與亞洲數學期刊的眾編輯並未回應。格裡戈里·佩雷爾曼表示看不出曹、朱證明的新意。此事件目前尚在發展中。
[編輯] 榮譽
1981年威伯倫獎。
1983年菲爾斯數學獎。
1984年的麥克阿瑟獎。
1994年克拉福德獎。
1997年的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美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義大利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