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news.chinacars.com/trip/zijiachuyou/images/2006/9/3/42408.jpg
(中國天津的租界建築)
19世紀中葉英、法、美諸國在上海辟設租界後,根據不平等條約所給予的特權,又陸續在其他通商口岸和一些重要城市辟設租界。在天津,曾經有英、法、美、德、日、比、俄、意、奧等9國先後設立租界,一個城市租界數量之多,位居全國之首。先是英國于1860年開辟英租界,面積約460畝,緊接著法國和美國步其後塵,也在1861年和1862年獲得設立租界的特許。
19世紀末天津租界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1895年德國同清政府訂立開辟租界的章程,面積為1034畝﹔然后日本在1898年也辟設了面積達1667畝的日租界,接著俄國划定了面積為5474畝的租界界址﹔1902年,比利時、意大利和奧地利也分別開辟了面積從700多畝到1000余畝的租界。在這一過程中,英、法、日、德等4國租界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展,連同其他幾國租界,總面積達23300餘畝,相當天津老城面積的八倍。
漢口租界也很有影響。一是那里有5個國家設立租界,二是租界總面積近3000畝,位居全國第三。漢口租界從1861年英國設立租界開始,19世紀末德國、俄國、法國和日本也先后辟設租界,到20世紀初,在漢口鎮下游的長江邊形成了一片長達4公里的外國租界區。
廈門租界雖然辟設之初面積很小,只有24.6畝,但它設立時間很早,在1861年即正式開辟,而且不久即仿照上海公共租界的管理模式,設立了全部由外國僑民任職的工部局,對租界進行自治性管理。
此外,1860年前后英國還在廣州、鎮江、九江辟設英租界﹔日本在甲午戰爭后,乘勢先后在杭州、蘇州、重慶等城市設立日租界。
20世紀初,列強在華租界進入鼎盛時期,但隨著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中國北伐戰爭的興起等事件發生,一股收回租界的潮流此起彼伏,不斷對租界形成沖擊。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在1917年宣布同德國絕交,收回德國在華一切特權,當年3月接收了天津和漢口德租界全部行政管理權。這是自外國列強在中國設立租界后首批被中國政府收回的租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蘇維埃政府即宣布廢除沙皇政府同中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據此,1924年7月天津和漢口俄租界被北洋政府收回。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宣言將收回租界作為對外政策內容之一。1926年9月,北伐軍兵臨武漢,漢口英租界當局出動巡捕,以武力相對抗,肆意鎮壓民眾,造成慘案。次年2月,在武漢農、工、商、學各界民眾強烈要求下,國民政府同英國政府訂立《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3月,漢口英租界的管理權正式被中國政府收回。在此同時,九江、鎮江的英租界也被中國政府收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英兩國出于加強盟國團結的需要,正式向中國政府提議簽署有關廢除治外法權、交還在華租界的新約。1943年1月11日,中國政府分別同美、英政府簽署了取消兩國在華治外法權和特權的條約,據此,英、美兩國歸還了在華租界的管理權。而此時日本為了進一步拉攏汪偽政權,集中力量同盟國決戰,也在1943年1月同汪偽政府訂立《日華關于交還租界及廢除治外法權之協定》,接著便策划了汪偽政府“接收”杭州、蘇州、漢口、天津等地日租界和“收回”天津、漢口、廣州、上海几個城市法租界、公共租界的鬧劇。汪偽政府的行為并不為國民政府和國際社會所承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公布《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館界辦法》,又同英、美、法等國正式簽署了有關條約,真正完成了收回在華外國租界的法律程序,標志了外國租界在中國的徹底消亡。
圖片參考:
http://www.andrew.ac.jp/nenshi/川口居留地.gif
(上圖為日本相當於中國租界的外國人居留地繪畫)
各國租界的分佈:(1911年)
英國 6處:
天津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
廣州英租界
九江英租界
廈門英租界
鎮江英租界
日本 5處:
天津日租界
漢口日租界
蘇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重慶日租界
法國 4處:
上海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
德國 2處: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俄國 2處:
天津俄租界
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 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 1處:
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併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