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好問題,其實地球此名詞並不是中國自古已有的, 那是明末清初的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創作的詞匯。
利瑪竇於來華以後,1602年在李之藻的幫助下,在北京刊行了《坤輿萬國全圖》。在《坤輿萬國全圖》的最右側,利瑪竇有一篇署名文章。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全圖的說明開篇。在文章的開頭,利瑪竇說:“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爲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鶏子,黃在青內。”利氏在這裏不但指出地是球形的,而且還創造了“天球”這詞。“天球”在漢語中原指一種球形的玉石,而利瑪竇用它來指天文學上的天球,這是用舊詞添新義的方法創造的詞。
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左上角,利瑪竇還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題目爲“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在這個題目中便見“地球”這詞,利瑪竇不僅僅在題目中使用了“地球”,在文章中更是多次使用,如文章的第二句便是:“夫地球既每度二百五十裏,則知三百六十度爲地一周,得九萬里。”在這篇只900多字的小文章中,利氏使用“地球”這詞就有12次。可見,在利瑪竇看來,這詞已經成熟。
我們可以這樣說,利瑪竇的這些“地球”用例,是漢語中“地球”這詞的始見例證。
利瑪竇在創造了“天球”、“地球”的同時,實際上也創造了“×球”的這種構詞模式。8年以後,利瑪竇按這種模式又創造出了“日球”(指太陽)、“月球”二詞,如1610年《乾坤體義》卷下:“日球大于地球,地球大于月球。”(這二詞中,“日球”這詞到了後來基本不用了。)利瑪竇在《乾坤體義》中還對爲何稱這些天體爲“球”作了解釋:“日月辰星,視之如輪,而實爲球,是故以後通謂曰球。”從“以後通謂曰球”這句可以看出,利瑪竇已充分考慮到了術語的統一性、系統性,而這正是現代術語學中術語命名的一個基本準則。利氏在390多年前就已經具有了這種觀點,可見他是很富遠見的。
由于“天球”、“地球”、“月球”這些詞具有術語的系統性,符合現代術語的命名要求,所以它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現在這些詞不僅成了科學上的標準術語,有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不僅如此,由于“天球”、“地球”、“月球”給予了“×球”的這種結構,後人便在這基礎上創造出“星球”這詞。
利瑪竇對中國近代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如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宗教學,等等),因爲他所創造的這些詞,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豐富了漢語詞彙,而且對漢語詞彙學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