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群英會---論孔明北伐

2007-04-16 5:18 am
群英會係由小弟主持ge三國討論區,係呢到各位三國迷可以談天說地,但是內容當然是要跟題目啦!我也會回復的,兩日一次。

今次的主題是"論孔明北伐"。相信大家都知道不少三國學家對孔明/姜維的北伐都持反對意見。可能大家也是這樣。

然而我就覺得不然,我有幾個論點:
一.蜀國人才已少,孔明/姜維得知自己死後,便再沒有人才,而事實也真的如此。那麼他們不去北伐的話,根本不可能在自己死後成功復漢。
二.孔明要以攻擊抗爭魏國。老實說,蜀境接連魏境。若孔明終日在成都混,不思進取,相信魏國只要派名將攻下去,蜀國危機!
三.打強心針。孔明這樣做能喚起蜀國人民的抗魏意志。另外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就是可以使吳國出兵。當時大勢是只要吳蜀合擊,魏敗就指日可待。
四.其實此二人是想博一博。老實說,如果他們不北伐,魏國兵精糧足,地大物博,一定會下來攻擊。到時蜀就死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博一博。成功就最好,但不成功也可挫一挫魏國,交給吳國再攻。

暫時只有這4個論點,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群英會啦!請回復發表意見~~

回答 (5)

2007-04-17 3:05 am
✔ 最佳答案
第一,蜀國人才極少,自夷陵一役後,大部份人才均死去/失去.而孔明則應該招收更多人才.孔明是知道這一點的,但他不會,因為他不善於發掘人才及使用人才.
劉備時期,蜀國大部份人才都是來至別處的.馬超,黃忠,諸葛亮等等.而巴蜀的情況大家知道吧!就是這個問題,明知巴蜀未被大量發展,人才不多,也不招攬人才,不是吧!本人曾經在某論壇和某人有過辯論,本人持反諸葛亮立場的,而他提出的論點是巴蜀人才不多,所以蜀國失敗的責任不在於他.我當時實不知有任何論點可用.數天後,我想到了,[人才在別處,並不是就是那一方的人].春秋戰國時代,大部份國家的人才都是來自別國,尤以秦國為冠.發掘人才我不再說了,有反對我才繼續說.
重用人才方面呢,其實諸葛亮不太在行的.馬謖跟魏延.
魏延:上這個網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20602489&others=1,這個是我以前回過的問題,雖然並不是最佳回答,但仍能夠解釋我的想法.(我以前是用口語的,不要懷疑我是否copy,看也看得出)
馬謖:此人長於計略,但並不長於帶兵,做主將及元帥.這點劉備(劉備曾經跟諸葛亮說,馬謖什麼不可大用等等)和諸葛亮是知道的.但諸葛亮偏偏用其短,命他守街亭,結果敗了.事後,諸葛亮要殺他之時,許多重要官員皆想阻止,而蔣琬的最有代表性(什麼昔楚殺得臣,xxxxxxx,自己查三國志).當時蔣琬提出的帶罪立功方法,我十分認同,但諸葛亮卻違背了眾人的意願(包括我......),宰了馬謖!
諸葛亮殺馬謖時是揮淚的,我管他揮不揮淚,總知十萬大軍也揮了淚.
這一點我不多說,有人問,我才解釋.
第二,諸葛亮善的是內政,而不是帶兵,帶兵應找別的來帶,他自己管好國家和劉禪就行了......另外我認為他不善用計,這點我說的是離間,挖角等等的[人事計].
我還有很多很多想說,但不想打了,又是那一句:[有問我才有答.].

2007-04-17 17:52:25 補充:
人才,沒錯,但不多.相比起劉備時期,又如何?趙雲,是劉備招來的,又有多少人物是諸葛亮請來的?魏延,由子午計中可看出他的將才(有人說子午計不可行,但非也.無論在各方面亦證明其足有機會成功),至於政治知識方面,則略有不足.劉備也把他升至漢中太守,他如何有勇無謀?他有提出戰略,只是諸葛亮沒有採納.另外,諸葛亮重用的楊儀,又為什麼不談?

2007-04-17 17:55:18 補充:
劉備如何對諸葛亮有介心?我看不出,請提出證明及例子.

2007-04-18 17:18:09 補充:
又有空城計......又三國演義了......空營計倒也有,不過是趙雲的.

2007-04-18 17:31:16 補充:
回暴風兄的話:1.王莽.2.蜀漢是有人才,但是諸葛亮不會用.當時,諸葛亮是手握權力的,諸葛亮要用人,劉禪阻不了.但相比關中,江南,蜀國的人才會比它們多嗎?關中之地土地肥沃,一向是盛產人才之地.而江南一地的不算多,但始終比蜀國多,你認同嗎?你比一比荊州和益州吧,兩人的差別是多麼強喔!差不多劉備時期比較有名的人才,都是出於荊州的.更外,你要比一比兩個時期人才的差別,那你不會這樣想. 至於北伐,我大體認同的,但子午之計一定比步步為營的戰略有效得多,歷史亦證明了.而子午之計的可行性,在當時應該是十分正確的,冷成金博士亦認同,應該沒有質疑的地方.
2007-04-18 9:01 am
蜀漢北伐是應該的(不過論三國演義..我可能有點記錯)
1.歷史上,從來沒有國家不打仗而能夠統一天下,沒有國家因偏安自居而不亡國
2.蜀漢未期是否真的沒有人才,我應該不算是,若論人才,蜀漢還有不少,只是大多數都被黃晧所害而不能發揮所長,在蜀亡一戰中,亦出現了不少防守高手(我不知演義是否如此)
3.蜀漢要生存,非攻曹魏不可,因一但曹魏養兵,便能壓倒性發動戰爭,結果事實證明,姜維不出兵一年多,曹魏便起軍攻蜀,同時若士兵不出戰,便缺乏經驗及鬥志,面對敵人只會沒有鬥志
4.其實支持比反對的人數更多,他們的一些文章有更詳盡的解釋

其餘的,有時間再補

2007-04-18 01:06:26 補充:
魏廷的子午計其實可行性不大因為他所經之路,其中一名守將就是名將郭淮,若夏侯懋真是不濟,那郭淮之強,相信不少人也很清楚,要擊敗沒有退路的魏廷,容易得很(情況說如鄧艾偷襲成都,只要諸葛瞻能像其他人一樣乖乖守城,鄧艾最後亦會兵敗收場),沒人能保證夏侯懋一定是懦夫雖然我認同諸葛亮用人有點失誤(詳細請看我以前的回答,或多或少都有題及)

2007-04-18 22:56:17 補充:
但王莽不是把已經統一天下的西漢篡了才成皇帝嗎,那時他不算是一個國家的身份,是臣子的身份沒錯劉備有知人之明,我亦早就認同他的能力,在他同時期的人才確實比諸葛亮時的多很多,同樣的我亦認同關中地區像鄧艾之輩還有不少,只不過我是想說蜀漢不是真正去到人才凋零的地步至於諸葛亮在劉備得漢中後亦間接直接地把人才害死,或貶或殺如李嚴、廖立、彭羕、馬謖、關羽(諸葛亮曾因關羽問他馬超才能而大讚關羽,使關羽驕傲更盛,只見他得諸葛亮信後的舉動便可得知)、楊儀、魏廷(此二人在諸葛亮生前已經不和,諸葛亮卻沒有制止他們)等不過無可否認蔣琬、董允、郭攸之、向寵、費禕、姜維等也是他帶提拔的

2007-04-18 22:58:44 補充:
子午谷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2007-04-18 22:59:16 補充:
我認為不可行的地方有數點1.曹魏有嚴格的法律,未戰先棄城者,以死罪處置,夏侯懋真是有這勇氣嗎2.郭淮始終是將才,魏廷真是能憑手中一萬人馬擊敗他嗎(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3.魏廷認為只要能快速攻下長安,補給便不是問題,但他卻沒有想過是否一定能攻下4.子午谷這個道路,早已為人認識,張魯、司馬懿、曹真、鐘會、陳群、張郃亦知道有此道路存在,而曹真曾由子午谷進攻蜀漢,但失敗而回(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魏廷只有一萬兵,就算他能完整地走過子午谷,但十日裡走數百公里的軍隊,真是有能力進行攻擊嗎

2007-04-18 23:03:50 補充:
5.再說早在張魯時便已經有數萬居民由此道到別處走難,想必曹魏方面早已經對子午谷有所防衛6.另一點是要諸葛亮由鈄谷出兵,但在第一次北伐時,趙雲便因退兵而在赤岸燒棧,就算日後已修好,但真是能迅速走到長安嗎7.當魏廷來到長安時,便定在兩日內洛陽會收到消息,不需十日,便能有援軍到達長安註:郭淮在此年應為雍州刺史,而治所在長安
2007-04-17 3:34 am
我覺得孔明北伐係因為劉備,,劉備臨死前同諸葛亮講如果劉禪唔掂既話,你就取代佢啦!
仲有三顧茅廬,依2件事都令到諸葛亮對劉備死心塌地....因此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左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佢就要北伐滅國賊,復興漢朝...!!

我都同意你講既人才問題,蜀國人才真係少到呢.....五虎將都差唔多死晒,又無咩好既文武相全既人,係諸葛亮好彩先搵到姜維算勁既人....= =(笑)

純屬個人意見,講錯請更正= =

2007-04-18 16:49:39 補充:
其實vsgnme你講劉備對諸葛亮有猜忌之心,但係在歷史中無咩例子證明你既講法,因此你講既野只係你既猜測,好難令人信服的

2007-04-18 16:56:42 補充:
還有子午計,其實係諸葛亮唔想博先唔用,司馬懿話佢自己會好像魏延咁用計突襲長安,但係佢知諸葛亮唔會咁做!其實如果諸葛亮用此計,好大機會成功的,因為司馬知諸葛亮唔會博。反睇空城計,諸葛亮都係博一博,結果成功左,諸葛亮都話只可用一次,如果將依一次用黎實行子午計就好大機會成功!!!
2007-04-17 3:06 am
我認為孔明北伐原因如下:
第一,蜀國自夷陵之戰後人才逐漸凋零,新主劉禪又不長進,而三國中蜀國明顯最弱,根基不穩,一旦孔明逝世,蜀國危矣!唯一解決方法便是入侵根基穩固的魏國,滅魏後天下三分得二,大勢已定,蜀國無憂矣!故孔明主張北伐。
第二,魏國經曹操、曹丕兩代經營,經濟蓬勃,已有大國雛型,天下一統形勢出現,故須北伐,以免日後蜀國勢危。
第三,穩定國內、國外形勢,孔明每次北伐都為魏國造成危機及一定傷害。證明蜀政權能威脅魏國,與之一較長短,使魏國不敢輕言侵蜀及使吳國明白自己不是孤立無援,不要輕易降魏。
姜維北伐原因如下:
第一,自孔明死後,蜀國再無名將,姜維須藉北伐把自己塑造成為新一代名將,穩定國內形勢。
第二,孔明死時,後主劉禪哭道:「天亡蜀國矣!」由此足見其懦弱,若長久不北伐,劉禪或會懼於魏國威勢而降,故務須北伐。

2007-04-16 19:41:41 補充:
孔明是被歷史學家承認為當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自己亦著有「兵法二十四篇」其中「將苑」、「便宜十六策」更為後世所稱頌。還有諸葛亮曾向劉備推薦馬良、馬謖等人,故孔明懂得發掘人材。而且孔明北伐時蜀國國內有費禕、蔣琬、郭攸之、董允等政治能人,而軍事方面,雖有馬超(劉備死後不久他便死了)、魏延、馬岱等人,但他們均是有勇無謀之輩,不能擔重任。趙雲雖較有智謀,但他持著經驗豐富而輕敵,有一次北伐中幾乎墮進夏侯楙的圈套,幸好孔明洞悉先機,事先著張苞、關興尾隨趙雲,必要時幫助趙雲。故孔明是出色軍事家、政治家。
參考: me
2007-04-16 11:49 am
蜀本身地細~糧好小~北伐次次都係差唔多糧盡而撤退~人才本身己經小~仲要北伐甘多次輸贏小多~吳國後期冇乜名將!孫權繼後既皇帝都沒用的!吳國很小北伐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8: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5000051KK056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