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 einstein既生平

2007-04-15 8:39 pm
albert einstein既生平,要英文(唔好太深,我英文好屎=.=)
更新1:

樓下D答案太深,我要簡短(急,唔好怪我語氣重左D)

回答 (2)

2007-04-15 8:44 pm
Einstein was born in Ulm, Germany on Mar. 14, 1879. Einstein's parents, who were non observant Jews, moved from Ulm to Munich when Einstein was an infant. The family business was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al parts. When the business failed, in 1894, the family moved to Milan, Italy. At this time Einstein decided officially to relinquish his German citizenship. Within a year, still without having completed secondary school, Einstein failed an examination that would have allowed him to pursue a course of study leading to a diploma as an electrical engineer at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spent the next year in nearby Aarau at the cantonal secondary school, where he enjoyed excellent teachers and first-rate facilities in physics. Einstein returned in 1896 to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here he graduated, in 1900 as a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After two years he obtained a post at the Swiss patent office in Bern. The patent-office work required Einstein's careful attention, but while employed (1902-09) there, he completed an astonishing range of publ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For the most part these texts were written in his spare time and without the benefit of close contact with either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r theoretician colleagues. Einstein submitted one of his scientific papers to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to obtain a Ph.D. degree in 1905. In 1908 he sent a second paper to the University of Bern and became a lecturer there. The next year Einstein received a regular appointment a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By 1909, Einstein was recognized throughout German-speaking Europe as a leading scientific thinker. In quick succession he held professorships at the German University of Prague and at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14 he advanced to the most prestigious and best-paying post that a theoretical physicist could hold in central Europe, professor at the Kaiser-Wilhelm Gesellschaft in Berlin.
2007-04-15 8:43 pm
愛因斯坦生於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遷至義大利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博士學位。


奇蹟年

愛因斯坦於伯恩的故居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物體慣性與其所含能量有關嗎?》,隨後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100年後的2005年因此被定為「世界物理年」。

1905年3月發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認為光是由分離的粒子所組成。愛因斯坦解釋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量子)組成的,並且量子可以像單個的粒子那樣運動。「光量子」理論把1900年普朗克創立的量子論大大推進一步,對早已成為定論的光的波動理論提出有力挑戰,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波動—粒子二元性。
1905年4月:根據在咖啡館裡關於茶的討論,愛因斯坦寫出一篇論文,論證可以根據糖在液體中的擴散速度來計算糖分子的大小。這一篇《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On the Motion Required by the Molecular Kinetic Theory of Heat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 Stationary Liquid)的論文。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學年鑑》(Annalen der Physik)發表〈關於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一文。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論文中提出了兩個原理:「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國《物理學報》刊出〈物體的慣性與其所含能量有關嗎?〉(Does the Inertia of a Body Depend Upon Its Energy Content?),認為「物體的質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隨後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

成名
愛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的編外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馬克斯·普朗克和瓦爾特·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和保耳·埃倫菲斯特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投入公開和地下的反戰活動。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1916年他預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雷射的理論基礎。


1919月11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新觀察證實相對論的消息,形容這是愛因斯坦理論的大勝利.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1月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擔任新建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普林斯頓大學非同一機構),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7年愛因斯坦曾經探訪住在美國加州的查理·卓別林。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一直從事尋找大統一理論的工作,不過這項工作沒有獲得成功,現在大統一理論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1999年《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為紀念他,第99號元素被命名為「鑀」。

另外,「愛因斯坦」一詞還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註冊商標。


上帝不會擲骰子
二十世紀上半期愛因斯坦曾經是量子力學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滿意量子力學的後續發展,也就是以波耳(Bohr)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這一套詮釋表明自然法則中存在著一種根本的隨機性,於是量子力學建立了「非決定論」在微觀世界之發展基礎。愛因斯坦與其它科學家提出一個「EPR悖論」來反駁哥本哈根的解釋,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上帝永遠不會擲骰子",他還有另一個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著他的時候才存在?」。愛因斯坦恪守「因果律」,他實在是最後一位古典物理學家


收錄日期: 2021-04-23 13:10: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5000051KK018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