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的介紹

2007-04-15 8:24 pm
我想問<<我們仨>>ABOUT咩

閱書報告的介紹

回答 (2)

2007-04-15 8:29 pm
✔ 最佳答案
我們仨

作者:楊絳

出版社:牛津

出版年:2003



 

我該是選錯地方了,我實在不該在城大Canteen----如此的一個公眾地方----去看《我們仨》這本書。眼眶萬一盈不住淚水,給人家看到始終不是太好。

是的,這部書叫我非常、非常的感動。書,始於夢境,終於遙望,這是一個學者家庭的故事:父親錢鍾書、母親楊絳、女兒錢瑗。

基督教中,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三者缺一不可。看來錢氏一家也應作如是觀。無論外頭發生甚麼事,只要一家三口能團聚在一起,他們也不會計較甚麼了。甚麼文革,甚麼批鬥,只能叫他們仨的感情更見堅牢。

《我們仨》是回憶錄。回憶始於夫婦二人在牛津與巴黎求學期間,那時他們有了錢瑗,日子過得神采飛揚,羨煞旁人。可惜,回國後,他們一家的日子就大不如前。西方自由的空氣,畢竟只能在西方呼吸罷?正如他們在中國買不到Lipton紅茶,唯有用三種中國紅茶合成權而充之。自由自在的生活,恰似Lipton紅茶,在那時的中國是沒有了,唯有靠他們仨合成一體,在苦中方能活出樂趣。

情感愈深,分離愈痛。我們愈是看到他們三為一體的快樂,就愈是感到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有誰能料到錢瑗竟是三人中最先離開的一個?兩個白頭人齊送黑頭人,親眼看著女兒來到世上,也親眼見証女兒離開世間,感受會是怎樣呢?錢鍾書還比較幸運,女兒去世時他也纏綿病榻,迷迷糊糊。最可悲的,還是清醒的楊絳,看著女兒、丈失先後離開。簡單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道盡了楊絳一個人在這些年來的酸楚。年前看報紙,看見巴金老人希望安樂死的新聞,他說:「長壽不是福。」不知楊絳先生對巴金老人這句話有甚麼看法呢?

平日買書,若有選擇,我多是貪便宜買簡體版。不知何故,今次我卻毫不猶疑的買了正體版。或許是因為我想到楊絳先生已經九十多歲了,我們還能買到他的新作嗎?當然,我希望能夠。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p. 70)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甚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p. 77-8)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麼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鍾書百計勸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p. 125)

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滋味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p. 175)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p. 178)

我有一個明顯的變,變得不怕鬼了。不過我的變,變得不合規格。(p. 189)

《管錐篇》是幹校回來後動筆的,在這間辦公室完成初稿,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產物。有人責備作者不用白話文而用文言,不用淺易的文言,而用艱深的文言。當時,不同年齡的各式紅衛兵,正逞威橫行。《管錐篇》這類著作,他們容許嗎?鍾書乾脆叫他們看不懂。他不過是爭取說話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學問。(p. 237)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p. 255)

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p. 256)
 
2007-04-15 8:31 pm
集各家大成的我們仨閱書報告在此:

內容簡介:
錢鍾書與創作、譯作均有傑出表現的楊絳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傳奇,然而這對文學夫妻的一生卻也見證了政治與文化的扞格不入。1996年錢家唯一的女兒錢媛病逝,兩年後錢先生相繼過逝,人生伴侶一一離去的楊先生,先是以翻譯蘇格拉底死前與學生對話的《斐多》遣悲懷,今年又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回憶63年家庭生活的《我們仨》。楊先生以獨特筆法狀寫風燭殘年憶親的人生滋味,平實動人,而第二回描寫錢先生晚年抱病離家的一段,透露出難以言喻的夫妻深情以及時代給這個家庭的創傷,哀而不傷的筆調,讀來教人掩卷沉思。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瞭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先生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份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

楊絳以九十三歲高齡回憶她與丈夫(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女兒(錢瑗教授)一同生活的歲月,淒苦中又帶著甜蜜。1997年愛女患脊椎癌去世,98年錢鍾書亦離她而去。正如楊絳所說:「我一個人思想我們仨。」

知識份子是國家的財富、支柱,理應受到尊重,但在國家蒙難(抗日)、不尋常的政治運動下(三反、大躍進、文革),知識份子成了遭受批判、折磨的對象。這是多麼令人歎息!更令人明白到極權的統治只會扭曲了人性,影響了民生,危害了國家!只希望錯誤的歷史不會重演。

錢鍾書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學識淵博,要逃出動盪的中國也不難,但他們夫婦二人為什麼不走呢?(請同學在書中找尋答案)然而留在中國,在各種政治運動下,個人的自由也被剝奪了,只得服從領導人的分配。父母和女兒也曾多次分散三地。他們仨是如何維繫感情的呢?他們仨與世無爭,安分守己,但平凡不過的願望--一家三口有安定的居所,過著樸素、清靜的生活而不可得--是多麼令人憤慨!

*************************************************************************************

<我們仨>由楊絳寫,講佢地一家三口0既點滴往事。
「我們仨」就係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及楊絳自己三個人。
錢鍾書同錢媛先後去世,得返楊絳一人,所以佢寫呢本書來回憶往事同懷念佢地兩個。
呢本書由楊絳同錢鍾書初相識、一齊出國讀書,到女兒出生、長大,到後來文革時丈夫被捉,到1997年女兒去世,直到1998年丈夫去世。
本書係記事抒情,睇完成本書,你會感受到楊絳的確好愛佢0既家人。
成本書雖然無直接表達情感,但從佢0既描寫可以知道佢對女兒0既關愛及對丈夫0既崇拜。
同埋佢真係好掛住錢鍾書,根本唔想接受丈夫已死0既事實,只係話佢「失蹤」。

呢d 只係我睇完本書0既少少總結,
至於詳細0既內容,我諗你睇完都會有自己0既閱後感~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57: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5000051KK017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