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族的居住地方+習慣+文字+圖片

2007-04-15 6:40 am
狀族的居住地方+習慣+文字+圖片

回答 (1)

2007-04-15 7:23 am
✔ 最佳答案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佈。人口1700余萬(2005年)。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範圍不廣,多使用漢字。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准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日常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幹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麵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裏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麵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麵糰(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裏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節慶、禮儀食俗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几淨,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裏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致,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周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並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乾淨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裏,然後其他人才能下筷。壯族喪葬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後才能吃葷。
祭祀食俗 壯族過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參天大樹,往往被視為全村的保護神而加以崇拜,誰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樹前燒香焚紙,祈求保祐;村後有個懸崖龍洞也被認為是顯靈聖地或鬼神棲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災。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裏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過中元節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牛魂節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於農曆四月初八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耕牛吃。過去,桂西南一帶壯族要在霜降節殺雞宰鵝,做糍粑,蒸糯米飯,聚集在玉音廟宇供祭。相傳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的節日,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imple_1120402211638542766535.jpg



壯族歌舞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imple_52204022116165922091532.jpg



壯族姑娘的繡球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imple_1120402211621955306433.jpg



“三月三”歌圩






圖片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xinsimple_11204022116073971947730.jpg



壯族“幹欄”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20: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4000051KK059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