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行星和衛星的特點及彼此間的關係,急!!~~20分

2007-04-14 10:14 pm
恆星、行星和衛星的特點及彼此間的關係,急!!~~20分

回答 (3)

2007-04-14 10:22 pm
✔ 最佳答案
恆星:
恆星是擁有巨大且緻密的電漿體,是在宇宙中靠核聚變產生能量而自身能發熱發光的星體。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就是太陽。過去天文學家以為恆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以此為名。但事實上恆星也會按照一定的軌跡,圍繞著其所屬的星系的中心而公轉。不像行星,所有的光都是反射的,恆星因為是一個熱源,能自己發光。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恆星可以定義為:經由重力與流體靜力的平衡趨向球體的電漿體,經由核聚變的過程產生自己的能量。恆星天文學是研究恆星的科學。

恆星是星系中最基本的成員。除太陽外,已知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它有40萬億公里遠(4.2光年)。天文學家推斷在已知的宇宙當中約有7×1022顆(7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恆星。

個別的恆星因為總質量的不同而在它們的結構和壽命上有所不同,總質量決定恆星的演化路線與最終的結局。在赫羅圖顯示恆星溫度和絕對星等之間的關係,可測量恆星的壽命(年齡)和演化的階段。一開始,恆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一些氦和微量,但仍能在恆星內測量到微跡金屬。隨著恆星演化進展的過程,一部分的氫經由核聚變的過程被轉變成更重的元素,部份氣體再回到星際空間的環境中,在行星際空間組成新一代含有更多富金屬的恆星。

恆星並非平均分佈在星系之中,多數恆星會彼此受引力影響而形成聚星,如雙星、三合星、甚至形成星團等由數至數百萬計的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當兩顆雙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時,其引力作用或會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一顆白矮星從它的伴星獲得吸積盤氣體成為新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星:
行星(英語:Planet;或有來自於日語的稱呼:惑星或遊星,源於江戶時代,現多見於日本動畫或部分翻譯新聞)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恆星的天體(最新的發現表明,有些也沒有繞著恆星轉)。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現在已有近百顆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確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衛星:(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物體。)
天然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不過,如果兩個天體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體的質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又使問題複雜起來。

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不過,在不會產生誤會的情況下,一般亦可稱為衛星。如果環繞的是太陽,就可以稱為人造行星。
參考: 字數問題,有疑問,可以去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查一查
2007-04-26 1:51 am
恆星
(重定向自恆星)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數以百計的恆星聚集在一起。圖片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攝得。
恆星是擁有巨大且緻密的等離子體,是在宇宙中靠核聚變產生能量而自身能發熱發光的星體。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就是太陽。過去天文學家以為恆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以此為名。但事實上恆星也會按照一定的軌跡,圍繞著其所屬的星系的中心而公轉。不像行星,所有的光都是反射的,恆星因為是一個熱源,能自己發光。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恆星可以定義為:經由重力與流體靜力的平衡趨向球體的等離子體,經由核聚變的過程產生自己的能量。恆星天文學是研究恆星的科學。

恆星是星系中最基本的成員。除太陽外,已知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它有40萬億公里遠(4.2光年)。天文學家推斷在已知的宇宙當中約有7×1022顆(7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恆星。

個別的恆星因為總質量的不同而在它們的結構和壽命上有所不同,總質量決定恆星的演化路線與最終的結局。在赫羅圖顯示恆星溫度和絕對星等之間的關係,可測量恆星的壽命(年齡)和演化的階段。一開始,恆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一些氦和微量,但仍能在恆星內測量到微跡金屬。隨著恆星演化進展的過程,一部分的氫經由核聚變的過程被轉變成更重的元素,部份氣體再回到星際空間的環境中,在行星際空間組成新一代含有更多富金屬的恆星。

恆星並非平均分佈在星系之中,多數恆星會彼此受引力影響而形成聚星,如雙星、三合星、甚至形成星團等由數至數百萬計的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當兩顆雙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時,其引力作用或會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一顆白矮星從它的伴星獲得吸積盤氣體成為新星。

行星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行星(英語:Planet;或有來自於日語的稱呼:惑星或遊星,源於江戶時代,現多見於日本動畫或部分翻譯新聞)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恆星的天體(最新的發現表明,有些也沒有繞著恆星轉)。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現在已有近百顆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確定。

衛星 (天體)
(重定向自天然卫星)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這條目介紹天體衛星,廣義解釋請參看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不過,如果兩個天體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體的質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又使問題複雜起來。
2007-04-14 11:17 pm
彼此間的關係

在太空裏,自己懂得發亮光的,稱為恆星。
圍繞恆星公轉的稱為行星。
衛星是圍繞行星公轉的星球。

恆星、行星和衛星的特點

在太空裏,自己懂得發亮光的,稱為恆星。由於自身的重力過大的關係,恆星中心所感受到的壓力,大到足以發生核聚變( Nuclear fusion ),這時輕的元素( 如 氫, Hydrogen )會聚合變成較重的元素( 如氦, Helium ),藉以產生能量,對抗重力,一部份能量轉變成為可見光,向四面八方射出來,這就是恆星。最近我們的恆星便是太陽了,她是一顆發出紅黃色亮光的小恆星,已經48億歲了!再過大約50億年,她的能源便會消耗完畢,結束她的一生。

圍繞恆星公轉的稱為行星,地球便是圍繞太陽公轉的九個大行星的其中一員。行星沒有甚麼特別,她們只是陪伴 恆星的一些「碎石」而已。就九大行星而言,比較接近太陽的(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稱為類地行星,她們主要由固體如岩石、金屬等形成。較遠的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主要由氣體所組成,稱為類木行星。最遠的冥王星是由冰塊所組成,科學家認為冥王星可能本來是太陽系外圍,形成彗星的眾多冰塊的一員,由於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才跌進來成為行星。

衛星是圍繞行星公轉的星球,九大行星之中,除了水星外,其他的都有她們自己的衛星,月球便是地球的衛星,她就像一個保護傘,為地球擋下了不少外來的襲擊( 如太空中的碎石、小行星等 )給我們避開了很多災難,她表面的隕石坑,便是最好的證明了。
參考: Web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9: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4000051KK024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