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生平事跡?

2007-04-14 9:10 pm
快快快!李時珍的生平事跡?我要做功課!

回答 (6)

2007-04-14 9:13 pm
✔ 最佳答案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之一。



李時珍像
生平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葯。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葯。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2007-04-18 12:59 am
出生年代  
    字; 東璧, 生於西元1518年,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於西元1593年, (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享年75歲.  
       
  出生地  
    湖北蘄州東門外瓦硝壩, 今之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背景環境  
    李時珍成長於世代業醫的人家, 雖然他的父親--當地名醫李言聞--一再要求他精研四書五經, 以期出人頭地, 結果是三次鄉試都落榜, 李時珍只好繼承家業, 走上了研習醫藥的道路.
經由父親的親授和實踐, 李時珍的醫術日益精進, 逐漸名聞遐邇, 明嘉靖年間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為王府奉祠正, 掌管良醫所事務, 不久又推薦到京城, 在太醫院當御醫.

太醫院是岐黃名家聚集之地, 透過與各名醫的接觸共事, 大大豐富了李時珍的閱歷.同時, 浩瀚的皇室藏書, 道地的御用藥材, 更開拓了他的視野, 增長了見識, 這些都為他日後編寫"本草綱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007-04-17 12:03 am
出生年代  
    字; 東璧, 生於西元1518年,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於西元1593年, (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享年75歲.  
       
  出生地  
    湖北蘄州東門外瓦硝壩, 今之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背景環境  
    李時珍成長於世代業醫的人家, 雖然他的父親--當地名醫李言聞--一再要求他精研四書五經, 以期出人頭地, 結果是三次鄉試都落榜, 李時珍只好繼承家業, 走上了研習醫藥的道路.
經由父親的親授和實踐, 李時珍的醫術日益精進, 逐漸名聞遐邇, 明嘉靖年間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為王府奉祠正, 掌管良醫所事務, 不久又推薦到京城, 在太醫院當御醫.

太醫院是岐黃名家聚集之地, 透過與各名醫的接觸共事, 大大豐富了李時珍的閱歷.同時, 浩瀚的皇室藏書, 道地的御用藥材, 更開拓了他的視野, 增長了見識, 這些都為他日後編寫"本草綱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草綱目  
    在長期的行醫過程當中, 李時珍發現以往的本草書有不少錯誤, 而且有些用藥經驗已不切實際, 於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願. 他研讀了大量醫藥專書, 並博覽子史經傳, 聲韻農圃, 醫卜星相, 樂府諸家等古藉. 李時珍並跑出書齋, 就藥物研究諸問題, 廣泛地向農夫, 魚民, 獵戶, 樵夫, 及民間醫生請益, 並躬親實踐, 深入實地作種種必要的考察, 他傾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 並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綱目"這部巨著, 在將近三十年期間, 前後三易其稿,當他最終編定完稿時, 已從生氣勃勃的青年, 變成髮蒼蒼的老人了.
本草綱目有系統地總結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藥物成就, 全書近二百萬字, 共五十二卷.卷一卷二為本草序列, 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藥, 從卷五到卷十二, 將所收集的一八九二種藥物劃歸十六部, 六十類分述. 書中附方達一萬餘首, 插圖一千多幅, 每種藥物之下依次分為釋名, 集解, 正誤, 修治, 氣味, 主治, 發明, 附方等項,可謂條理清析, 內容完備.

本草綱目的巨大成就不僅表現在藥物學方面, 而且還旁及天文, 地質, 化學, 植物學等方面, 堪稱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2007-04-14 9:27 pm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山人,是中國明化著名醫藥學家。他的一生,行醫採藥,治病救人,博學勤奮。特別是他耗費30年火血編撰而成的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更是奉獻給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遺產。時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陶冶了性情,開闊了眼界,養成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對天地萬物的特別關注。
  李時珍40歲左右的時候,楚王仰慕其名,聘請他主持楚王府奉祠所和良醫所,後來又推薦他進入北京的太醫院,成為皇帝的御醫。個一己的功名成祿、榮華富貴不是李時珍的人生追求,他的志向是利濟天下蒼生,為千秋後世的人們尋求健康之路。為了實現他的心願,李時珍毅然辭去了官府的一切職務,回到家鄉,一邊行醫採藥,一邊努力從事於醫、藥學著作的撰寫。
  李時珍生活在明代中後期,政治並不清明,社會也不安定,但他能潔身自好,不戀功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專心致志於解除世人的身心痛苦,探求治病救人的良方,終其生不懈不悔,實在是難能可貴。
  李時珍生平著述多達十餘種,著多的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五藏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集簡方>、<瀕湖醫案>、<白花蛇傳>等。但目前流傳於世的,只有<本草綱目>和<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三書了。這三部書全面奠定了李時珍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置<本草綱目>不論,<瀕湖脈學>一書雖只一萬餘言,但字字精闢,句句曉暢,歷代醫家奉為圭臬,以為脈學之指南,至今為中醫脈學必修之本,影響極大,流傳極廣。<奇經八脈考>全書亦不僅一萬五千言,卻對奇經八脈的分佈循行作了系統整理,補充了一些奇經的選穴範圍,確立了八脈病症辨治的基本雛形,為中醫的經絡學說和臨床治療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http://hk.dir.yahoo.com/Arts_and_Humanities/Humanities/History/People/Li_Shi_Zhen/

http://hk.geocities.com/chinesetech/medi2.html

http://www.bud.org.tw/museum/s_star03.htm

http://www.chinalane.org/peop006/

http://home.kimo.com.tw/cmed.tw/newpage11.htm

http://www.lai-obs.com/sbb/page6-2.htm
參考: yahoo
2007-04-14 9:21 pm
以下嘅資料可以幫到你,或者上去e個網,有更多關於李時珍嘅資料:

http://ms2.stps.tpc.edu.tw/~60516/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在醫藥學方面的巨大貢獻,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頌。

李時珍出身於世代業醫的家庭,祖父和父親李言聞都是醫生。由於受家庭的影響,李時珍自小便對草木蟲魚的學問產生興趣。他聰明好學,小的時候已能把難懂的《釋鳥》、《釋獸》等文章背誦如流。

李時珍雖然自小就熱愛醫學,但由於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他的父親便希望他能參加科舉,獲得功名,光宗耀祖。李時珍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參加鄉試一直不如意,三次應考失敗。他便決心按照自己的意願學醫,並向醫藥學方面發展,而他的父親亦同意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醫生生涯。

李時珍一方面刻苦鑽研古人的醫藥學著作,一方面行醫看病。由於他醫術精湛,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為王府奉祠正,掌管良醫所事務。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又被引薦到北京太醫院工作。雖然他在太醫院的官職很低,但卻有機會接觸平時看不到的書籍和藥物,大大豐富了他的知識,為他日後編寫《本草綱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他在太醫院工作了約一年,就托病辭職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李時珍回到蘄州。至此,他完全擺脫了官場的生活,專心編寫《本草綱目》和為百姓治病。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去世,享年75歲,死後葬於蘄州瓦硝壩故居附近的雨湖南岸,他的墓址至今仍在。

李時珍一生著作甚豐,在醫藥學方面,除《本草綱目》外,還有很多影響深遠的著作,例如《瀕湖脈學》一卷,成書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論述脈象27種,對於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較詳盡的介紹;《奇經八脈考》一卷,成書於隆慶六年(1572年);《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簡方》、《白花蛇傳》、《五臟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醫案》等書。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近二百萬字,插圖一千多幅。卷一卷二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藥,卷五至卷十二將所收集的1892種藥物劃歸為水、火、土等十六部,部下分類,凡六十類。每種藥物之下依次分為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可謂條理清晰,內容完備。

《本草綱目》共收中藥1892種、醫方11096個,其中較舊《本草》增加了中藥374種、醫方8160個。《本草綱目》總結了明代以前藥物學的知識和經驗,還旁及天文、地質、化學、植物學等方面,是中國醫學鉅著,更堪稱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至今仍為世人所重視。
補充時間:2006-04-10 15:56


《本草綱目》是總結十六世紀以前藥物學的曠世名著,它的貢獻有許多方面:


◆ 首創科學分類法。全書將所收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再分類,由微至巨,由賤至貴,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


◆ 堅持科學精神,廣泛的糾正舊書中荒誕迷信的說法。例如:服食水銀、雄黃可以成仙;蜘蛛血塗腳,可以步行水上;『草子變魚』、『馬精入地變鎖陽』等謬誤

◆ 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某些金石不分,魚蟲互混,品類錯置,或一物誤分為二,或二藥混為一談等諸多錯誤,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 在該書新增藥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見經傳的新品,如三七、鎖陽、樟腦、半邊蓮、土茯苓等等,經作者和其他醫家臨床驗證後,首次收進本草書中,為中國的藥物學開創了新的藥源。
2007-04-14 9:19 pm
出生年代  
    字; 東璧, 生於西元1518年,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於西元1593年, (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享年75歲.  
       
  出生地  
    湖北蘄州東門外瓦硝壩, 今之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背景環境  
    李時珍成長於世代業醫的人家, 雖然他的父親--當地名醫李言聞--一再要求他精研四書五經, 以期出人頭地, 結果是三次鄉試都落榜, 李時珍只好繼承家業, 走上了研習醫藥的道路.
經由父親的親授和實踐, 李時珍的醫術日益精進, 逐漸名聞遐邇, 明嘉靖年間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為王府奉祠正, 掌管良醫所事務, 不久又推薦到京城, 在太醫院當御醫.

太醫院是岐黃名家聚集之地, 透過與各名醫的接觸共事, 大大豐富了李時珍的閱歷.同時, 浩瀚的皇室藏書, 道地的御用藥材, 更開拓了他的視野, 增長了見識, 這些都為他日後編寫"本草綱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草綱目  
    在長期的行醫過程當中, 李時珍發現以往的本草書有不少錯誤, 而且有些用藥經驗已不切實際, 於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願. 他研讀了大量醫藥專書, 並博覽子史經傳, 聲韻農圃, 醫卜星相, 樂府諸家等古藉. 李時珍並跑出書齋, 就藥物研究諸問題, 廣泛地向農夫, 魚民, 獵戶, 樵夫, 及民間醫生請益, 並躬親實踐, 深入實地作種種必要的考察, 他傾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 並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綱目"這部巨著, 在將近三十年期間, 前後三易其稿,當他最終編定完稿時, 已從生氣勃勃的青年, 變成髮蒼蒼的老人了.
本草綱目有系統地總結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藥物成就, 全書近二百萬字, 共五十二卷.卷一卷二為本草序列, 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藥, 從卷五到卷十二, 將所收集的一八九二種藥物劃歸十六部, 六十類分述. 書中附方達一萬餘首, 插圖一千多幅, 每種藥物之下依次分為釋名, 集解, 正誤, 修治, 氣味, 主治, 發明, 附方等項,可謂條理清析, 內容完備.

本草綱目的巨大成就不僅表現在藥物學方面, 而且還旁及天文, 地質, 化學, 植物學等方面, 堪稱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7: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4000051KK020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