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在艾斯萊本逝世),本名Martin Luder,新教宗教改革的發起人。他本來是奧思定會的教士、神學家和神學教授,本來他想避免教會的分裂來達到教會改革的目的。他的演說和寫作天才以及他的令人尊重的為人使他的主張獲得了很大的歡迎。他的改革終止了中世紀天主教教會在歐洲的獨一地位。他翻譯的路德聖經至今為止是最重要的德語聖經翻譯。
從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圖林根的愛爾福特大學就學,他獲得哲學系的「藝術碩士」學位。他的學課包括拉丁文、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道德學和音樂。路德在這裡深切地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從托馬斯·阿奎納開始成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中心學說,但在愛爾福特已經開始有人對他的學說產生質疑。
奉父命路德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開始學法學。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風暴雨,他嚇壞了,對礦工的保護聖人呼喊說:「聖安娜,不要讓我死,我願意成為一個僧侶。」出於這個發願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加入了愛爾福特的奧恩定會修道院。他非常遵守教團的教規,1507年2月27日他被晉升為牧師。
雖然他每天都做阡悔他無法獲得心靈上的安慰。他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獲得上帝的憐憫?」他的阡悔牧師、修道院的主持約翰·馮·斯道皮茨建議他學神學,並將他1508年送往維滕貝格。在這裡他結識了威廉·奧克姆的神學理論。奧克姆強調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後路德成為聖經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還學會了古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除道德哲學外他還開始教授聖經。
1510年路德被他的教團派往羅馬城抗議教廷下令將奧恩定會與另一個非常嚴格的教團合併到一起。他參加了一個集體阡悔的儀式,希望以此獲得解脫。這說明他當時還不懷疑羅馬教廷的阡悔儀式,但他對羅馬教廷的不認真和道德敗壞非常失望。
1511年斯道皮茨將路德召回維滕貝格並指定路德為神學博士和他的繼承人。雖然斯道皮茨只能減輕路德的心靈不安,無法消除它們,兩人直到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始終是好朋友。
此後幾年中路德教授贊詩和保羅書信等內容,一些他原來的講義和聽課筆記保留至今。從這些文件中我們今天看得出他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的過程。一開始他還追隨當時教會的學說將舊約體會成基督的隱喻。他追索奧卡姆、新柏拉圖主義或密契主義的聖經解釋,但他已經開始將這些解釋改為針對每個人,而不是針對整個社會的教導。他使用上帝直接的憐憫來補充這些理論中的空洞,但此時他還沒有考慮教會的中間作用。
路德研究中至今對路德是何時發現他的神僅出於憐憫(sola gratia)正義的的基本見解的。路德本人後來自己將這個發現稱為是「塔上經驗」,他說他是在維騰貝格的奧恩定會修道院的隱居塔上做出這個發現的。有人認為這是在1511年到1513年之間,其他人說是在1515年到1518年之間,也有人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緩慢的過渡過程。在宗教史的研究中這個時間的確定最重要的是確定這個發現對宗教改革的意義到底有多麼大。
路德本人將這個經驗說成是一個巨大的解放。在他孤獨地冥想羅馬書中的詩句時他突然發現了他十年來所尋找的: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1]
這句經文遲早會導致路德對聖經新的理解:神的永久正義完全是一個憐憫的贈禮,只要人相信耶穌基督,他就可以獲得這份贈禮。人不論做什麼都無法強迫神贈與他這份禮物。相信他獲得了這份禮物本身也不是人所能達到的。
這樣對路德來說,整個中世紀的神學及其宣傳者的能力與神的啟示之間的平衡全部報廢了。從此他對自稱看作神與人之間中保的教會越來越持批評態度。
1515年路德的羅馬書教本中已經反映出了他的新見解,但其中還混合著約翰尼斯·陶勒的密契主義見解。1516年路德發表了一位不知名的密契主義者寫的一本書,反映出了他對教會外表的神事儀式的不斷加強的反對。
從1517年開始路德在簽名時將Luder改為Luther(這個名字來源於希臘詞ελευθερος,意為「被解放的人」,「自由人」),來表現他內心的轉折。
路德在他當年去羅馬時就已經結識到了天主教的懺悔習俗,他內心裡反對這種做法。為了募捐來建造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教會發行赦罪書(贖罪券),只要繳一定的錢買赦罪書的人就可以將自己或已逝世的人的罪赦免了。「隨著錢落入盒子裡的聲音,你的靈魂就升天了。」路德在維滕堡公佈他的論綱前一年就已經開始在佈道時反對這個做法了。
1517年夏,路德看到一份美因茨大主教和樞機阿爾佈雷希特·馮·布蘭登堡給到處游蕩販賣赦罪書的牧師的一封信。該樞機主教想要用收入的部分來付他欠富格爾家族的債。富格家族向該樞機主教借了這筆錢來讓他獲得主教的地位,為此他遣送約翰·特澤爾途經維滕堡奔赴薩克森。1517年9月4日路德發表了他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希望以此來引起他的神學教師同事們的神學討論。一份這部最早的原文的逐字拷貝前不久在沃爾芬比特宮的圖書館中被發現。
但真正著名和引起宗教改革的是後來的另一份反對赦罪書的九十五條論綱。傳說路德於10月31日將這份論綱釘到維騰貝格宮殿教堂的大門上。在這份論綱中他不反對天主教會收集錢的做法,而是反對其中反映出來的赦罪的教條。對路德來說販賣赦罪書體現出了教會需要「從頭到尾」進行一次根本的改革。他在這份論綱中沒有直接攻擊教宗,但他認為教宗的任務在於為所有教徒懇求神的憐憫。1518年路德又用簡明的語言將他的論綱的宗旨和他的認為寫成了大眾能夠理解的方式。
樞機主教阿爾伯特在羅馬控告路德,特澤爾針對9月發表的論綱發表了反論綱。1518年4月斯道皮茨讓路德在海德堡的奧恩定會大會上闡述他的論綱。在這裡他將憐憫與信仰之間獨一的關係()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和人的自主性的理論分明地區分開來了。一些他的聽眾成為他的支持者和後來的改革者,其中包括馬丁·布沙和塞巴斯蒂安·弗蘭克。8月維騰貝格大學任命菲利普·梅蘭希通為教授,梅蘭希通很快就成為路德最緊密的朋友和學生。
1518年6月教廷命令路德趕赴羅馬,他被控告為異端。但在開庭前對他的控告就被改為極端異端了。有人假造了他的論綱來誣衊他。路德請求在德國境內受審,因為他身體欠佳,薩克森的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支持路德的請求。
這樣一來路德案就添上了一重政治色彩:教宗利奧十世需要選帝侯的支持來讓他歡心的候選人當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此他於1518年8月同意路德的請求。樞機迦耶坦奉命在旦夕奧格斯堡的帝國大會上審問路德。1518年10月12日至10月14日審問進行。路德不肯否認任何無法使用聖經證明其錯誤性的主張。迦耶坦因此認定路德是一個異教徒,他必須被交出。腓特烈三世依然拒絕。
1519年1月12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逝世,他指定其孫子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為其繼承人。卡洛斯一世通過行賄手段當選為皇帝,稱查理五世。查理五世本人在義大利有領地,因此教宗怕查理會包圍他。利奧十世為了不把此時對他來說尤其重要的選帝侯的關係弄僵決定暫時把路德案放下來。他派人與腓特烈三世尋找一個和平解決的方案。最後大家能夠保證路德的沉默。
但就在此時因戈爾施塔特的一個神學家埃克與路德的一個來自維滕堡的教師同事之間發生了一場爭辯,埃克建立了一組論綱,但這組論綱完全是針對路德的。因此路德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從1519年7月4日到7月14日他參加了萊比錫爭辯。埃克最後將整個衝突集中到教宗的權威的問題上。路德最後斷論說教宗的權威從法學觀點上來說只有400年的歷史,從格拉蒂安的《教會法匯要》開始教宗才成為整個基督教的首領。
埃克說,這樣就證明了路德與100年前被燒死的異端教徒揚·胡斯是一宗同脈的,而路德則譴責羅馬教廷促成了東正教的分裂。他說即使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的權威也不及聖經的權威。他說康斯坦茨宗教會議雖然解決了三教宗並存的問題,但沒有解決教宗和宗教大會之間誰的權威更高的問題。在這個闡述中路德說:「即使宗教大會也可能犯錯誤。」這樣他置每個人自己面對聖經的良心問題高於主教的共同的權威決定。這是路德與天主教會決裂的開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AC%E4%B8%81%E8%B7%AF%E5%BE%B7&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