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1927-1945)既所有資料

2007-04-14 6:29 am
緊急功課來架,20點呀!!!!!!!!!

回答 (4)

2007-04-14 6:36 am
✔ 最佳答案
日本侵華

日本在近代史上的侵華活動始於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本在該戰役中奪取台灣後,仍對中國充滿野心。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給日皇的奏摺中曾言:「欲征服世界,必須征服支那(中國);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東北及內蒙古)」。而日本對華發動大規模的入侵,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瀋陽事變)(1931)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上,關東軍在柳條溝炸斷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然後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藉詞攻佔瀋陽;第二天佔長春、營口、安東等地。二十一日佔領吉林;十一月,佔齊齊哈爾;一九三二年再佔錦州。至此,不足一百天,東北地區已全部淪陷。
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抗日情緒高漲,全國展開抵日貨、遊行示威等反日行動。但日本的侵略卻沒有因此平息。


一二八事變(1932)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軍隊突襲上海,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奮起還擊,中日雙方堅持月餘,後在英、美、法公使的調停下停戰。同年三月,日本在東北扶植清廢帝溥儀,成立了偽滿州國這傀儡政權,企圖掩飾其侵略行為。


七七事變(1937)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軍偽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被中國拒絕。日軍竟砲轟蘆溝橋,釀成「七七事變」。

而中國自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和共產黨已願意合作抗日,故自七七事變後, 中國開始全面抗戰。

中國的抗日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七七事變後,日軍迅即攻陷了北平、天津,並大舉進攻上海。其後,國民政府棄守南京,遷都重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軍攻陷南京,隨即開展歷時六星期的南京大屠殺,對南京軍民恣意屠殺、姦淫虜掠,估計約有三十多萬中國人被殺。至一九三八年十月,華中、華北和華南全被日軍佔據。但這階段中,中國軍隊亦曾於山西平型關及山東台兒莊大敗日軍。


第二階段(1938年11月至1941年12月)

此時平原之地多已被日軍佔領,但中國的山區川流地帶,日軍卻難涉足。日軍在一九四零年扶植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並轟炸重慶、昆明等城市和粵漢鐵路,但在三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卻傷亡無數,無法取得中國山區的控制權。


第三階段(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

日本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掀起了「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使中國不再孤立。中國得到英、美、法等國家的支援,開始對日反攻。一九四五年八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摘原子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經歷了艱苦的八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

選我做最佳答案啦!!!*.*

2007-04-13 22:37:43 補充:
我個答案夠簡,唔會太多字!!*.*
2007-04-14 6:14 pm
日本侵華(1927-1945)既所有資料
http://kelvinwong.net/japan/attack.htm
入面有好多資料
2007-04-14 6:49 am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於七月廿八日,向北平和天津發動總攻擊。此從在華北一帶拉開了戰線。平津之役中,中國守軍英勇抗戰,佟麟閣、趙登禹將軍壯烈犧牲,平津淪陷。另一方面政府為免殃及古都北平,所以全軍撤退。

第一次侵略
在日軍來到上海前,七七事變之後,政府立刻籌備遷移該區工廠。八一三戰時,工廠員工冒生命危險,拆卸機器,運到武漢,再到四川,湖南,陝西。上海有大小工廠五千餘,遷到後方者不到二百家。

七七事變後,上海地區發起反日朝,日軍籍口上海抵制日貨,派出陸戰隊,與華人發生沖突。一月廿八日,艦隊突炮轟吳淞要塞。雙方作戰一個多月,最後中日簽定《淞滬停戰協定》。

第二次侵略
平津淪陷後,日軍在八月十三日進軍上海,怎料竟遭遇頑強的抵抗。日軍增兵至二十萬,國軍五十萬雖訓練不足,裝備也不全,但都不惜犧牲,英勇作戰,支持至十一月才撤退,傷亡極為慘重。但已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中國的妄想。
,互相支援,協同作戰。一九三七年九月,八路軍的紅軍林彪師會和晉軍、陝軍在閻鍚山晉北平型關,重創四千日軍。為中國軍的首次勝利。十一月,上海和太原失守。十二月十三日,日軍進攻南京,南京陷落。廿四日,杭州繼之。日軍入南京後,劫掠、屠殺……是為南京大屠殺,死了三十萬平民。南京淪陷後,日軍南北夾擊徐州。一九三八年三月台兒莊之役,中國軍隊殲滅日軍精銳部隊一萬六千餘人,是繼平型關之役後又一次大捷。國軍隨後放棄徐州。

武漢之戰
武議為南京撤退後最高統師部所在地,為日本次一攻擊目標。一九三八年二月以來,日本空軍不斷轟炸,轟到堅強抵抗。六月十五日,安慶失守,七月廿五,九江失守,武漢開始外圍戰。十月中,攻鄂南。兵力十二師團以上,三面包武漢。
漢口作戰同時,日本發動了攻佔華南中心廣東的戰役。香港是輸入物資的主要通道,進攻廣東就是要切斷通道。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日軍在無抵供的情況,登陸大埔。十月廿一日,佔領廣東。這是因為兵力集中在漢口,廣東防禦薄弱。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本在北平製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王克敏為傀儡,名義上統轄華北,以維持佔有區秩序,消滅國民政府的勢力,搜刮物資,「以戰養戰」,並施行親日教育。一九三二年汪兆銘任行政院長時,贊成抗日,但一九三三年長城之役後,認為中國不能力敵,要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人多指其親日。七七事變後,大戰快爆發,汪更急,多國說汪與日談判。

汪說:抵拒侵略與不抵拒,並非矛盾,和平條件如無害於中國獨存,何必拒絕?
一九三九年三月,汪在河內遇刺。

三個月前,德國侵略者無條件投降,日本成為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後美軍攻佔沖繩島,把戰爭的烈火引向日本,接著,又對日本的東京、大阪等城市進行轟炸。七月底,蘇、美、英等國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1945年8月,美國先後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了30萬人傷亡,蘇聯也宣布對日作戰,派兵進入中國東北,擊潰日本的關東軍,加速日本的滅亡。

  當勝利的喜訊傳遍大江南北的時候,人們熱淚盈眶,奔走相告。而在南京的人們聽說將要在這裡舉行日本簽降儀式,多少人竟露宿街頭,希望能親眼目睹這群強盜的狼狽相,撲上去向他們討還血債。

日本是9月9日在南京簽降的。日方代表是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中方受降代表是參謀總長兼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中國人民付出極沉重的代價後,終於獲得了最後勝利。據一些學者估計,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人民因日本侵略而死傷者,總數約三千一百萬人。

 
2007-04-14 6:31 am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一部份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e/Japanese_Occupation_-_Map.jpg/300px-Japanese_Occupation_-_Map.jpg

1940年時的日軍佔領區 日期: 1937年7月7日 - 1945年9月9日 地點: 中國 結果: 中華民國勝利,從日本收回台灣、澎湖群島。[1] 起因: 蘆溝橋事變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蔣中正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李宗仁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何應欽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閻錫山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張發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衛立煌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22px-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png
東條英機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22px-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png
寺內壽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22px-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png
杉山元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22px-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png
松井石根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22px-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png
南次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22px-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png
岡村寧次 兵力 5,600,000[2] 4,100,000[3] 傷亡 約3,200,000名士兵
約17,530,000名平民[4] 約2,100,000名士兵[5] 抗日戰爭 (中國) 大規模會戰用黑體顯示
七七事變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 平型關大捷 - 南京保衛戰 - 徐州會戰 - 臺兒莊會戰 - 蘭封會戰 - 武漢會戰 - 修水會戰 - 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 - 桂南會戰 - 棗宜會戰 - 百團大戰 - 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戰役 - 第二次長沙會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 - 浙贛戰役 - 鄂西會戰 - 常德會戰 - 豫中會戰 - 長衡會戰 - 衡陽保衛戰 - 桂柳會戰 - 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在七七事變原址建造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抗日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導致的中日之間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中國民間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中戰爭(日語:日中戦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相對於第一次中日戰爭,參見中日甲午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佈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而中國的抗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最後,戰爭以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勝利而告終。
目錄 [隐藏] 1 釋名2 戰爭的前奏 2.1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2.2 日本加緊侵華 3 全面爆發 3.1 中國應戰(1937年7月—1938年10月) 3.1.1 盧溝橋事變3.1.2 正面戰場的展開 3.2 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5年2月) 3.2.1 日本政策的轉變與分而治之的策略3.2.2 敵後戰場的發展3.2.3 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 3.3 日本戰敗(1945年2月—1945年9月9日) 4 外部援助 4.1 美國4.2 蘇聯4.3 德國4.4 英國4.5 華人華僑 5 日本失敗原因6 戰後 6.1 審判戰犯6.2 中日和約6.3 領土變化 7 戰役列表8 戰爭統計 8.1 國民革命軍將官陣亡名單(師級以上) 8.1.1 授國民革命軍銜八路軍將官8.1.2 東北抗日聯軍 8.2 陣亡日軍將領 8.2.1 與國民革命軍作戰8.2.2 與八路軍、新四軍作戰 8.3 中國軍隊戰鬥序列8.4 數字8.5 日軍暴行 9 歷史意義10 影嚮11 注釋12 參考文獻13 參見14 外部連結
[編輯] 釋名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中正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爆發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並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紀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編輯] 戰爭的前奏
[編輯]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日軍佔領瀋陽 在中日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以日本獲勝告終,從此日本開始加強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濟南城,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最後,在蔣中正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退出濟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閥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嚴禁部下對日作戰,但團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因作戰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事變兩個月內,日本軍閥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私下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部分中國學者視九一八事變為抗日戰爭的開始。1932年2月,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以繼續進行侵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A%97%E6%97%A5%E6%88%B0%E7%88%AD_%28%E4%B8%AD%E5%9C%8B%29&variant=zh-tw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52: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3000051KK062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