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什麼朝代的人?

2007-04-14 5:08 am
陶淵明是什麼朝代的人?

回答 (4)

2007-04-14 5:21 am
陶淵明(公元三六五年至四二七年),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亡後,改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本是貴族世家的後裔,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王朝的開國元勳,官自大司馬。到了陶淵明這代,家道中落。他曾多次做過一些小官,但時間皆不長。他最後任彭澤令,只做了八十五不肯束帶見督郵而辭官,這正是十分他著名的“不能為五斗米而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辭官後,他隱居鄉間,過了二十三年的田園生活。可是憂憤、飢寒、勞累一起折磨這垂老的詩人,使他遂抱羸疾,最後在貧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歲,史稱“靖節先生”。
2007-04-14 5:13 am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宋後改名潛。唐人避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傳》),私諡靖節先生(陶徵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


生平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仕晉,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及彭澤令等職,後「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陶淵明逝後,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陶徵士誄》。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賦等十余篇。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傳世作品
梁昭明太子蕭統蒐求陶淵明遺世作品,編為《陶淵明集》,並為之作序。


《歸園田居》、《和郭主簿》、《於西獲早稻》、《懷古田舍》
《桃花源》並序 (序被通稱為《桃花源記》)
《飲酒》八首
《述酒》
《雜詩》
《詠貧士》
《詠荊軻》
《讀山海經》
《輓歌詩》

[編輯] 文
《歸去來辭》
《五柳先生傳》
《閑情賦》
《感士不遇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6%E6%B7%B5%E6%98%8E&variant=zh-hk
2007-04-14 5:12 am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他是
[[[[[[東晉、劉宋交替時期]]]]]]
的著名詩人。他的詩就像一座里程碑,標誌著魏晉以來古樸詩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他不僅成功地將日常生活的哲理融入詩中,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而且又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可說是詩歌的創新先鋒。
2007-04-14 5:12 am
陶淵明

圖片參考: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Ball-a.gif
評價



1.楔子:


  他的詩宛如一陣起自芬芳的山谷,又拂入桃花源的自在之風,在充滿壓迫剝削,爾虞我詐的東晉社會,訴唱著著珍貴而動人的率真。《歸去來辭》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的舒嘯,不知震醒了多少為名利沈浮閤眼的奴隸,他的詩,又多麼像一盅寒冬的暖菊茶,喚醒了無數人心中,早被凍僵的真意。
  請看------五柳先生的主人,陶淵明。 




2.生平梗概:

  四、五世紀之間,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陶淵明。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三六五),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享年六十三歲,他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而大部份時間是在東晉王朝中度過的。那是個政治極為黑暗、腐朽的年代。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還衰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和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一類的官。外祖父孟嘉是東晉名士。陶淵明的祖父和父親並不是承襲陶侃爵位的嫡嗣;淵明七、八歲時,其父便已去世,因此,他從少年時代起,就生活在貧困之中。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陶淵明很小就喜愛讀書,對儒家經典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他讀書的範圍,除了儒家的經典,再就是兩晉時代盛行的(老子)、(莊子),還有大量的先秦至漢魏的史學、文學著作,廣泛地接觸了古代文化遺產。
  陶淵明年輕時,頗具「大濟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宏偉抱負,希望有一番作為。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至晉安帝義熙元年(四0五),在這十三年中,陶淵明曾先後擔任過祭酒、參軍、縣令等官職。他性格正直耿介,與官場的腐朽風氣格格不入,幾次都是辭官而去。最後一次從彭澤令任上辭職,結束了他的仕途生活。從這時起,他精神上感到極大的解脫,真正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歸田之初,陶淵明和家人都參與了耕作,還有一個僮僕幫忙,溫飽也不成問題,心情是愉快的。義熙四年(四0八)六月,他家被一場大火焚毀一空,一家人袛好寄居船上。義熙六年(四一0),他把家遷往南村,理由是這裡有一些好鄰居。有農民,也有一些隱居潯陽的文人和參軍、主簿、縣令之類的小官。
  陶淵明在南村繼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但家境大不如前,常常是終年辛勞,難以糊口。在出仕和歸隱的問題上陶淵明曾產生過一些矛盾,由於他對當時現實腐敗的政治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毅然堅持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態度,義熙末年,他又一次拒絕了朝廷聘他為著作郎的徵召。
  陶淵明的晚年,貧病交加,身體愈來愈衰老,宋元嘉四年十一月與世長辭。
  親友們用儉樸的儀式安葬了他,認為他具有「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顏延之《陶徵士誄序》),為他立諡號「靖節徵士」。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16: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3000051KK056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