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局八三年總理中學於初中施行隨筆寫作,學生每星期必須寫作「隨筆」三至四篇。學校希望學生透過多寫,可鍛練文字表達能力。但教師對寫作量、教學方法意見不一,計劃施行之初,對教學目標也沒有共識。施行一段日子,教師發現不少學生作品內容狹窄而且思考欠缺深度,多為流水帳式記述生活瑣事。有學生又視隨筆為師生個人溝通的園地,教師疲於回應。任教初中一的趙燕萍老師已於零二年度學校尚未全面於初中施行「隨筆」寫作時,對這個課題提出了下列的疑問:
甚麼是寫作?我對寫作的理解和學生相同嗎?
「隨筆」和其他的寫作活動有甚麼分別?它的教學目標是甚麼?
學生在寫作活動中的角色應該是甚麼?是被動的學習者還是主動參與學習的思想者?
「隨筆」是學生的自由寫作嗎?自由在甚麼地方?在這類寫作活動,教師的角色是甚麼?甚麼才是最適當的教學策略?
教師曾在初中三探討改善教學的方法,累積了一些經驗(見 附錄一
圖片參考:
http://cd1.emb.hkedcity.net/cd/languagesupport/resource/chinese/images/doc.gif
)。二零零三年度趙老師參加本組的研究及發展項目,與課程主任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首先界定學與教的問題,然後透過有系統的規劃,設計教學活動,搜集顯證反思教學果效,以改善這方面的學與教。
設計構思:
學生每星期必須寫三至四篇隨筆(學校規定的功課)
教師提供隨筆類的篇章,放置於課室的「閱讀盒子」,鼓勵同學閱讀。
舉辦寫作工作坊。
鼓勵學生建立靈感小冊子 (見附錄二
圖片參考:
http://cd1.emb.hkedcity.net/cd/languagesupport/resource/chinese/images/doc.gif
),記錄平日有意義的生活片段或見聞等,文字不必成篇。
協助學生定期反思及修訂自己的作品。
協助學生進行同儕學習,以小組形式討論同學的創作。
多渠道鼓勵學生寫作,包括課堂推薦及朗讀佳作、同學在小組互選佳作並在課堂上評述、課餘傳閱同儕作品並寫上讀後感或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