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道家的代表除了老子外,尚有莊子,合稱老莊哲學。
2. 老子道德經:第 一 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恆的道;取名於尋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恆的名。取名于無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萬物得以化生的根本。所以,通常要不作欲望趨求,以便觀察那無以名狀的微妙;通常又要持有欲望趨求,以便觀察那成名化物的極致。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于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為動作的微妙法門。
【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名可名"均為動賓結構,有"蹈於可道"、"名於可名"之義,前一"道"、"名"用如動詞作"取道"、"取名"解。類似用法如《史記‧項羽本紀》之"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韓非子‧十過》之"有玄鶴六道南來";《荀子‧天問》之"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記其功";《莊子‧知北遊》之"何從何道則得道?"(義即:道何道則得道?);《老子》之"可名於大"、"可名於小"等。"取道"即踏上某一"道路"或循行於某一"道路",喻指選取某一行為方式或某一方法與渠道,"取名"是指行為體自我調整以使自己的存在狀態與某謂詞表述或某通名相對應。取某名或名於某名標示著行為體一系列的狀況演變(例如某人曾名為"男孩"、"三好生"、"碩士"、"帥哥"、"好職員"、"黨員"、"辦公室主任"、"經理"、"受賄嫌疑人"、"囚徒"等),並不僅僅是換上了一個稱謂而已。所謂的"可道"、"可名"即"尋常可得的道"、"尋常可得的名",是指我們可以(像對待"應用軟體"一樣)能動地予以選擇取捨的行為方式、行為情狀;所謂的"常道"、"常名"則是指行為體履歷一切事件叢林都值得恒常奉行的行為方式、行為情狀。我們恒常奉行不可或離的東西通常不是我們可取可舍的東西,我們可取可舍的東西通常不是我們恒常奉行不可或離的東西,故有"常者不可,可者不常"之說(王夫之《老子衍》)。對於行為體來說,蹈于何道則得何道,名于何名則駐何名。文句即"取道於尋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恆的道;取名於尋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恆的名"之義。老子以此表明他的道論將要提出並探討一個非同尋常的行為方式、行為情狀。這個非同尋常的行為方式即他所說的"大道"、"常道"或"天道",這個非同尋常的行為情狀即他所說的"無名"、"混沌"或"慈"。
資料取自台北巿師院網站,老子道德經:
http://w3.estmtc.tp.edu.tw/daode
3. 道家對做人處世、人性同政治方面有咩睇法?
基於中國士人對政治的熱衷,將其作出政治上的延伸,提出了許多看法,而以下列四種為代表:
A.精神解放型
追求心靈的解放,並不只是表面上拋棄物質的享受,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便是得道。而是必須真的能擺脫各種慾念,有、不影響心中平靜;無、也不燃起追逐之心。不特別需要什麼,也不特別躲避什麼,一切依循著命,有無不存於心。
B.徹底無為型
君主不要動用權力限制人民的生活,人民自己會找到最好的出路。而這派認為人民的本性就足以使他們解決生活的問題。這派的言論往往都較注重仁義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以致於又出現希望君主毀去文明制度使的萬物得以順性而行。
C.順道而治型
此派主要在強調君主必須空虛本心體察天道然後順道而行而不違道。而既然要求君主順道而動,所以君主的作為並沒有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是像天下雨、打雷等自然現象一樣,沒有目的但他就發生了。因此也就產生了無所為而為的政治想法。
D.黃老治術型
此派講求的是君主無為,臣下有為。此派是最沒有道理的一派,因為所謂上下的區別在於權力大小的差異,而權力必須使用才存在,但此派認為要君主無為,臣下有為,也就是說,君主無權而臣下有權,那麼最高權力者還是有為的,那又何必再加一個無權的機關,這不是跟上帝在腸子上加一段盲腸一樣。而這有現實的例子,就是英國。而全世界都知道英國的女王是不治國的,一切的政事都由國會處理,但英國自始自終都未成為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
資料取自台大網站,老莊的學生報告:
http://140.112.2.84/~fchsu/Lao-Chuang-Lecture/discuss_14/report/ThePoliticalPerspectivesOfChuangTzu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