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問題,急(20分)

2007-04-14 3:43 am
1.請問道家的代表除了老子外,還有誰呢?

2.道德經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係點解?

3.請問道家對做人處世、人性同政治方面有咩睇法?

回答 (3)

2007-04-14 5:27 am
✔ 最佳答案
1. 道家的代表除了老子外,尚有莊子,合稱老莊哲學。
2. 老子道德經:第 一 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恆的道;取名於尋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恆的名。取名于無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萬物得以化生的根本。所以,通常要不作欲望趨求,以便觀察那無以名狀的微妙;通常又要持有欲望趨求,以便觀察那成名化物的極致。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于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為動作的微妙法門。
【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名可名"均為動賓結構,有"蹈於可道"、"名於可名"之義,前一"道"、"名"用如動詞作"取道"、"取名"解。類似用法如《史記‧項羽本紀》之"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韓非子‧十過》之"有玄鶴六道南來";《荀子‧天問》之"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記其功";《莊子‧知北遊》之"何從何道則得道?"(義即:道何道則得道?);《老子》之"可名於大"、"可名於小"等。"取道"即踏上某一"道路"或循行於某一"道路",喻指選取某一行為方式或某一方法與渠道,"取名"是指行為體自我調整以使自己的存在狀態與某謂詞表述或某通名相對應。取某名或名於某名標示著行為體一系列的狀況演變(例如某人曾名為"男孩"、"三好生"、"碩士"、"帥哥"、"好職員"、"黨員"、"辦公室主任"、"經理"、"受賄嫌疑人"、"囚徒"等),並不僅僅是換上了一個稱謂而已。所謂的"可道"、"可名"即"尋常可得的道"、"尋常可得的名",是指我們可以(像對待"應用軟體"一樣)能動地予以選擇取捨的行為方式、行為情狀;所謂的"常道"、"常名"則是指行為體履歷一切事件叢林都值得恒常奉行的行為方式、行為情狀。我們恒常奉行不可或離的東西通常不是我們可取可舍的東西,我們可取可舍的東西通常不是我們恒常奉行不可或離的東西,故有"常者不可,可者不常"之說(王夫之《老子衍》)。對於行為體來說,蹈于何道則得何道,名于何名則駐何名。文句即"取道於尋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恆的道;取名於尋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恆的名"之義。老子以此表明他的道論將要提出並探討一個非同尋常的行為方式、行為情狀。這個非同尋常的行為方式即他所說的"大道"、"常道"或"天道",這個非同尋常的行為情狀即他所說的"無名"、"混沌"或"慈"。
資料取自台北巿師院網站,老子道德經:http://w3.estmtc.tp.edu.tw/daode
3. 道家對做人處世、人性同政治方面有咩睇法?
基於中國士人對政治的熱衷,將其作出政治上的延伸,提出了許多看法,而以下列四種為代表:
A.精神解放型
追求心靈的解放,並不只是表面上拋棄物質的享受,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便是得道。而是必須真的能擺脫各種慾念,有、不影響心中平靜;無、也不燃起追逐之心。不特別需要什麼,也不特別躲避什麼,一切依循著命,有無不存於心。
B.徹底無為型
君主不要動用權力限制人民的生活,人民自己會找到最好的出路。而這派認為人民的本性就足以使他們解決生活的問題。這派的言論往往都較注重仁義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以致於又出現希望君主毀去文明制度使的萬物得以順性而行。
C.順道而治型
此派主要在強調君主必須空虛本心體察天道然後順道而行而不違道。而既然要求君主順道而動,所以君主的作為並沒有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是像天下雨、打雷等自然現象一樣,沒有目的但他就發生了。因此也就產生了無所為而為的政治想法。
D.黃老治術型
此派講求的是君主無為,臣下有為。此派是最沒有道理的一派,因為所謂上下的區別在於權力大小的差異,而權力必須使用才存在,但此派認為要君主無為,臣下有為,也就是說,君主無權而臣下有權,那麼最高權力者還是有為的,那又何必再加一個無權的機關,這不是跟上帝在腸子上加一段盲腸一樣。而這有現實的例子,就是英國。而全世界都知道英國的女王是不治國的,一切的政事都由國會處理,但英國自始自終都未成為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
資料取自台大網站,老莊的學生報告:http://140.112.2.84/~fchsu/Lao-Chuang-Lecture/discuss_14/report/ThePoliticalPerspectivesOfChuangTzu_1.html
2007-04-14 4:00 am
1.請問道家的代表除了老子外,還有誰呢?
莊子
2.道德經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係點解?
直解係
道可道,非常道

道本身係道家學說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是世界的普遍規律,這種道唔係一般的道,也就是“非常道”,非常是兩個詞名就是事物的名稱,卻又不是一般的名稱,因為一般的名稱有興廢,而這種名稱是固定不變的道可道,非常道
即係
如果"道"可以用名講 就唔係道
係咪好難明?

3.請問道家對做人處世、人性同政治方面有咩睇法?

佢地認為一切都由 道 去推動 所以佢地要覺得最好既 就係 無為
即係唔理都可以好有規律
好似太陽由東邊昇起西邊落
係一種 道
你唔需要 亦都唔洗搞

水向低流 呢個係道
呢d係萬物既法則
2007-04-14 3:53 am
(一)世界觀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
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
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
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
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
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
型態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
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二)功夫理論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
「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三)社會哲學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
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
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
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
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
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
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
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四)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
,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
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
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
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
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
與功夫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
不是大道的本身。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
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
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
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
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
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一般認
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並對道
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並
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
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
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
學的深切體悟,注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不
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注解《易經》
,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將易經的
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是一種從高
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
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
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五)發展時期
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
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
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
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
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
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
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
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
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
現爭強鬥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
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
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
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
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莊學
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
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
,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
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
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六)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
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
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
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
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
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
著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
能更輕鬆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
參考: sina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6: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3000051KK050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