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多視角追蹤觀察西藏經濟發展現況
安樂業
--------------------------------------------------------------------------------
筆者在本文從幾個方面來探究西藏經濟發展對於廣大老百姓的利弊。
一、從官方宣佈的人均純收入看現況
「《新華網.西藏頻道》拉薩2005.1.14電。據西藏自治區農牧廳介
紹,2004年,全區預計糧食總產量達95萬噸,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
1,863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4%和10.2%,西藏農業連續17年獲得豐
收。」
這份官方所宣佈的數據似乎是個喜訊,因為,兩個項目分別比2003年
增長了10.4%和10.2%。但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價格1美元
兌換8.5人民幣,2004年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約為219美元,也就是
每天的人均純收入為0.6美元。國際上脫貧的標準不是每人的收入每
天為1美元嗎?如是這樣,那麼,現今的所謂「西藏自治區」境內所
有農牧民不僅沒有脫貧,而且,還遠在貧困線底下。這裡還沒有考慮
人均純收入中所攙雜的水分以及投入等。
另據《青海新聞網》訊(2005.1.3):「從省統計局新聞發佈會傳來喜
訊,去年青海省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農
牧民人均純收入、人口自然增長率等4項指標均實現較大的突破。其
中,我省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這個數字已經超出了溫
飽線以上。可是,據筆者所了解的情況,在青海,扣除人均純收入中
所攙雜的水分和投入等之後,起著決定性因素的便是「冬蟲夏草」,
無節制地在草地上挖坑的後果將如何呢?「青海省目前城鄉居民收入
明顯低於全國,分別只有全國的79.5%和69.3%,在各省市區中居27位
和26位。」(《新華網》西寧2005.1.19電,記者姜辰蓉)又說明了
什麼?其他藏區因資料有待研究。
二、從投資帶動移民看現況
「中國對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給予特殊安排。1984~
1994年,國家投資、全國9省市援建西藏43項工程,總投資達4.8億元
人民幣。1994~2001年,中央政府直接投資39億元人民幣,建設了30
工程;東部發達地區對口支援投資9.6億元人民幣,援建了32項工
程。第10個五年計劃(2001~2005年)期間,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資
312億元人民幣,建設117個項目。」(《新華網.西藏頻道》
2005.3.7)
但是,近期從西藏流亡印度的難民和西藏境內的知情人士透露:巨大
投資跟進的移民,堵塞了當地居民受益。因為,多數移民是專門為了
享受投資中的受益而來的,技能等方面超過當地居民。為此,所謂
「平等競爭」是個掩人耳目的工具性言詞。同時,佔據沃土擠出主人
等現象直接牽涉到當地居民後代怎樣生存的問題。從中,我們不難看
出投資帶動移民的問題多激勵,而這樣的投資又有多少實質意義呢?
三、從體制不完善看現況
如同著名教授聶華林所說的那樣,「體制不完善,是西部經濟發展亟
待解決的問題。體制不完善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國有經濟在經濟總
量中佔有的比重過高、傳統家長制管理模式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導致政
企不分、政府職能的越位、缺位、錯位現象比較突出。」(《新華
網.青海頻道》西寧2005.5.20電)這些現象導致了「青海省一位省
級媒體記者感慨:由於青海特殊的自然條件,省內各地的節會全都集
中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時間裡,記者們來回跑場子,實際是給當地政府
抬轎子,說起來簽約的數字都很驚人,但最後落實的能有30%就不錯
了,就連這30%還大都是以前談好的項目,只不過拿到節會上充充門
面而已。」(《新華網.青海頻道》西寧2005.5.22電)恐怕此現象
已普及到少數民族地區利益集團的謀財之道。如何才能正常運行呢?
四、從能源開發看現況
從廣大老百姓的角度而言,雪域高原的開發,目前雖然處於中初級階
段﹐但是,受益者有幾個呢?當然,一方面老百姓中確實無具備有用
於開發能力的人。另一方面,開發者從來沒有想過老百姓的利益,因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佔領西藏54年中在當地所培養出來的有開發能力
的人不到3個數字。這是在「幫助少數民族發展」、還是在「借少數
民族地區」的名義壯大自己?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借用一個少數民族之
名巧取另一個少數民族能源的做法,也是令人無法容忍的。「日前,
隨著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和內蒙古慶華集團公司就肯德克可地區鐵及多
金屬礦權轉讓舉行簽字儀式,青海大規模開發肯德克可地區鐵礦資源
的序幕正式拉開」(《新華網.青海頻道》西寧2005.5.21電,記者
葉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小結
依筆者看來,「青海省政協委員提議:儘快打造青藏高原經濟帶」
(《新華網.西藏頻道》2005.1.16)是個比較有利於當地居民生活
改善的一項舉措,比較符合現今西藏流亡政府所主張的「西藏問題」
的解決方案。(2005.5.27寫印北達薩)
探究西藏各層面的現況後,其中,引發我進一步思索的議題主要有兩點。首先,台灣如何借鏡自西藏經驗,拓展國際能見度,進而引發他國共鳴與認同?事實上,西藏和台灣同樣面臨中國強權之挑戰;相較於西藏,儘管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或宗教等面向上皆擁有較高的自主權,並未受到中國直接干預或壓迫,但台灣的國際地位卻始終難以提升,無法成為國際認可的主權獨立國家,爭取加入國際組織時更在在受到阻撓。
反觀西藏,訴諸於擁護「人權」之信念,以此召喚各國的注目,他國甚至相繼以具體行動支援西藏。例如澳洲和紐西蘭宣布將2006年定為西藏年,藉此引起各國對西藏議題的關注,並對達賴喇嘛主張以非暴力原則爭取西藏自由表示支持;而法國巴黎市政府亦於2006年1月31日通過聲援西藏提案,並肯定藏人多年的和平奮鬥,決定每年3月10日在巴黎市政府懸掛西藏國旗。是以,台灣如何提高在國際舞台上的能見度實為關鍵課題。
其次,台灣和西藏皆面臨如何鞏固傳統文化的挑戰。就台灣而言,由於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化相繼傳佈至國內,兼以大眾媒體密集播送外國流行資訊,遂引發一波波的「崇洋」、「哈日」、「哈韓」風潮。為扶植台灣本土文化,避免大舉被全球化浪潮所收編,造成文化同質化的效應,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希冀凝聚社區認同,發展在地化的文化產業。
而西藏所遭遇的卻是一個更嚴厲的考驗,一方面,由於青藏鐵路的開通,可預見未來將有大批漢人湧入,恐造成其人口結構重組,加速「漢化」的程度。另一方面,流亡藏胞多湧入印度、尼泊爾等國,脫離其文化養成之地域;部分藏人更選擇再移民至歐美,這些海外藏人不免有日趨西化的傾向。是故,藏族應如何維持西藏傳統文化,確立自身的定位以鞏固文化認同,顯得刻不容緩。倘若傳統社會的保存有賴穩固的經濟基礎,那麼藏人是否可能順應青藏鐵路開通之便,藉此發展文化觀光產業,兼顧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之保存?例如將傳統文化、技藝融入表演和展示之中,如表演藏舞等;成立「西藏文化園區」,由藏人進行導覽;舉辦與西藏文化風俗相關之影展、講座;於發展文化觀光產業的專職機構中保障藏人名額,如此不僅得以確保藏族工作權,亦能帶動傳統文化的復甦。至於流亡海外的藏人,或許可透過成立類似同鄉會的機構,促進彼此交流,以維繫西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