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竇房結發出的激動不規則,心動週期顯著快慢不均,稱為竇性心律不齊。臨床上,竇性心律不齊分以下幾種類型:
(1)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竇性心律不齊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生於兒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較少見。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發生機理是由於在呼吸過程中,體內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張力發生變化,使竇房結自律性也因之發生週期性、規律性改變。吸氣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氣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心率變慢。心率快慢變化的週期恰等於一個呼吸週期,停止呼吸時心律轉為規整。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1.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恒定。2.心率的快慢隨呼吸變化而變化,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心率減慢,其快慢變化的週期恰等於一個呼吸週期。
3.在同一個導聯中,R-R間距或P-P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4.PR間期大於0.12秒。
(2)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較少見,具體原因還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生氣、情緒不穩定、或使用某些藥物(如洋地黃,嗎啡等)有關。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較恒定。
②P波頻率變化與呼吸無關,心率有時突然增快。
③在同一導聯中,P-P間距或RR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④PR間期大於0.12秒。
(3)竇房結內遊走性節律:
激動的發生點在竇房結內移動,因此,心電圖上的P波形態、大小與方向逐漸發生變化,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是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
②P波形態、大小變化不一致。
③PR間期發生長短變化,但都已超過0.12秒。
(4)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
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是由於心室收縮排血異常致竇房結血液供應不均勻,從而造成竇房結的自律性發生改變。
(5)異位心律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異位激動,尤其是發自心房的異位激動,有時可使竇房結的激動提早發生,繼之竇房結受抑制,因而發生一過性異位激動所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
快慢明顯不均勻的竇性心律為竇性心律不齊。由於呼吸時胸腔的擴大和縮小而引起的,常見於兒童和青年人,多無病理意義;也見於心臟病人。與呼吸無關的竇性心律不齊
頭暈胸悶常見於非器質性原因,和情緒`睡眠等有關
心律不正
心臟跳動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來控制,經由房室結、希氏束,把電刺激由心房傳到心室,引起心臟的收縮,以維持正常的血壓及身體所需之血液供應。正常人心臟的跳動是有規律的,且會隨身體狀況(活動量、情緒)而加快或減慢,只要每分鐘規則跳動60到80次(不超過100次),並且是由正常竇性節律點(竇房結)所傳出的,都可視為正常心律。反之,當心臟的電氣傳導系統出現問題,例如:有一個以上的節律點、出現傳導短路或迴流等,就可能會誘發心律不整而產生心跳不正常的現象,包括:心跳過慢、過快或不規則。
成因
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很多,包括:心臟病、體溫失調、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電解質異常、精神疾病、毒物或藥物之影響……等,需就醫追查病因。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對心臟供應全身血液的影響各有輕重不同之影響。依心律不整的類別,病人可以是全無症狀或感覺心跳不規則、心悸、呼吸不順、胸悶、頭重腳輕、四肢無力、昏厥,嚴重者甚至猝死。醫師會根據心律不整之原因與種類決定心律不整是否需要治療,輕微的心律不整可能只需觀察而不需服藥,嚴重的心律不整則可能需急救,以電擊、藥物或其他方法挽救生命。
預防
每人應學會量自己的脈搏,以了解自己平常的心律,通常以量橈動脈(手心朝上,手腕附近靠大拇指側會跳動處即是)為主。遇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應儘早就醫。某些食品與生活壓力可能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並改變心律,因此平時宜儘量少喝茶、可樂、咖啡,勿吸煙、勿喝酒,並保持生活正常。對可能導致心律不整的疾病也需配合醫囑加強控制或預防。嚴重的心律不整會導致猝死,只需三至五分鐘即可造成大腦不可逆的傷害,平日若可學會心肺復甦術便能對旁人即時伸出援手。
當發現心跳有不正常的現象時,應儘早就醫。有些心律不整必須立刻作心電圖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心律不正常唔係冇得醫,而係要睇你係邊種心律不正。因為心律不正包括好幾類,必須對症下藥,而有部份的心律不正也是不需要醫治的。
建議你還是去作個詳細檢查,看是那一種心律不正,才考慮是否要去醫治。因為你的心痛也未必由心律不正引起。
以下介紹一種常見而又須要醫治和處理的心律不正 ─ 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
- 心率過快(rapid heart rhythm) 或不規則心跳 (irregular heartbeat)
(心肌細胞發出不正常電波,令心肌不正常活動)
- 常見心律失常的一種
- 普遍程度﹕65歲或以上健康人士中有1.3% (香港,1997)
- 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
● 房顫多發生於3類病人﹕
1. 年輕、主要出現心電波問題(abnormal electrical activities) 的病人
2. 患有心肌、心瓣(cardiac valve) 問題、高血壓(hypertension) 等問題的病人
3. 年紀較大、出現由心臟退化引致心電波問題的病人
● 心房顫動的預防 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1. 戒酒
2. 多進食魚類
3. 控制高血壓
4. 控制膽固醇
● 心房顫動三種主要的治療:
1. 藥物(medication)
– 控制心跳
– 減低中風機會(阿士匹靈aspirin 或華法林warfarin 防止血液凝固)
– 對剛起病的病人最有效
2. 體內或體外電擊(internal or external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 用於患有嚴重房顫的病人
– 80%回復正常心跳
3. 導管消融術(catheter ablation)
港大醫學院心臟內科率先引入導管消融術,香港為亞洲區其中一個最早引入的地區
– 原治療其他心律失常(成功率﹕90%以上,有關手術的風險﹕少於0.1%)
– 治療房顫的成功率﹕60%至70%
– 治療房顫的手術風險﹕1%至2%
– 可根治房顫
【導管消融術 Catheter Ablation】
● 瑪麗醫院至今已為100名以上病人進行導管消融術
● 導管消融術治療對藥物無反應的病人﹕
– 主要病因﹕心房(尤其肺靜脈pulmonary vein)問題或心房退化(degeneration of atrium)
導致電波短路(short-circuit)
● 導管消融術治療房顫的過程及機制﹕
– 從病人大腿插入導管
– 導管沿血管進入心臟
– 透過導管發放能量,在心肌上清除不正常的細胞或畫線以切斷不正常電波的傳遞
– 不用為心臟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