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作者是誰?

2007-04-13 11:03 pm
史記的作者是誰?

回答 (10)

✔ 最佳答案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編輯] 作者與成書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反而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編輯] 內容

《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其中,〈本紀〉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蹟,〈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書〉的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蹟,〈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至此以後,尚有《漢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著仿效該體,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採用的主流寫作方式。趙翼《廿二史劄記》雲:「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至於文章內容,《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


[編輯] 本紀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朝本紀 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 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 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 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第七(雖非皇帝,史記作者以「在權不在位」之名將之編入。)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卷九 吕后本紀 第九(理由與項羽同)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 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 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 第十二

[編輯] 表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閒侯者年表 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編輯] 書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 第一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 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曆書 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 第八

[編輯] 世家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 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 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 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 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 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 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 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 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 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 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 第十八
2007-04-15 8:09 pm
作者是漢武帝時的司馬遷,後來有三人作註,分別是南朝劉宋的裴駰(《三國志》註者裴松之的兒子),唐朝的司馬貞和張守節,他們的註本被稱作「集解」(裴駰)、「索隱」(司馬貞)和「正義」(張守節)。
參考: 《史記》(研究中)
2007-04-14 6:53 pm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關於其生卒年,學界頗多爭論,現取較為可信的說法:約生於西元前145年,卒於西元前90年。司馬遷生於史官世家,從小聰明好學,十歲就能閱讀古文,瀏覽先秦典籍。二十歲開始遊歷各地,考察了大量歷史遺跡和採集民間傳說。起初任職郎中。西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撫少數民族。翌年父喪,立志繼承父願,潛心述史。兩年後,繼父職為太史令。西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牽累下獄,受腐刑。出獄後發憤著書,終於在西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書》,後人稱為 《史記》。
2007-04-13 11:41 pm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
2007-04-13 11:14 pm
《史記》---司馬遷
2007-04-13 11:11 pm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寫的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關於其生卒年,學界頗多爭論,現取較為可信的說法:約生於西元前145年,卒於西元前90年。司馬遷生於史官世家,從小聰明好學,十歲就能閱讀古文,瀏覽先秦典籍。二十歲開始遊歷各地,考察了大量歷史遺跡和採集民間傳說。起初任職郎中。西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撫少數民族。翌年父喪,立志繼承父願,潛心述史。兩年後,繼父職為太史令。西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牽累下獄,受腐刑。出獄後發憤著書,終於在西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書》,後人稱為 《史記》。
2007-04-13 11:08 pm
史記的作者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關於其生卒年,學界頗多爭論,現取較為可信的說法:約生於西元前145年,卒於西元前90年。司馬遷生於史官世家,從小聰明好學,十歲就能閱讀古文,瀏覽先秦典籍。二十歲開始遊歷各地,考察了大量歷史遺跡和採集民間傳說。起初任職郎中。西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撫少數民族。翌年父喪,立志繼承父願,潛心述史。兩年後,繼父職為太史令。西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牽累下獄,受腐刑。出獄後發憤著書,終於在西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書》,後人稱為 《史記》。
2007-04-13 11:08 pm
史 記.司 馬 遷

目 錄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

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

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

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

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第七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后本紀

第九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

http://www.starblvd.com/mem/l/a/lastwit/war-state/shiji/main.htm
2007-04-13 11:07 pm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


[編輯] 生平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他兒子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稱《太史公記》為《史記》。「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但後來因爲《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爲此書專名。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但最有影響的説法,乃是認爲司馬遷之死是遭到戾太子事件的牽連,為好友任安打抱不平,故被武帝處死。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2007-04-13 11:07 pm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42: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3000051KK029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