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代由於統治階級的需要和社會成員地位的不同,中國大約在夏商之後至周代期間,才逐步完成了冠服制度。從此,貴賤有別,衣服有別,上自天子百官,下及平民百姓,都規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度。
服裝制度是依據不同人物、不同禮儀、不同地位等等因素來制定的,也就是說,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都要以人的等級和禮節來界定如何穿衣戴帽。例如:清代上至皇后、皇太后,下至王公貴族、各級官員的夫人,其官帽服裝樣式大體與男子相似,稱之為命婦冠服。以下根據一般的服飾形制,略述各種古代服飾的特點。
外衣
中國古代的外衣款式多種多樣,原始人把獸皮圍在上身即為上衣的雛形。不管如何變化,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上衣,如:唐代短襦(一種窄袖短上衣),另外有無袖短上衣;另一為衣裳相連,如:春秋戰國的深衣和清代旗袍。據此而隨時代和季節出現不同的變化,如魏晉時期流行的「裲襠」,是一種無袖馬甲,多為軍人穿,後來民間也流行起來;又如明代婦女愛穿的秋田衣,是用各種碎面料拼接縫製而成,色彩豐富豔麗;再如雨天穿的蓑衣,或冬季穿的斗篷,也都是外衣的各種變奏。
圖片參考:
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4/images/1303d04_08.gif
腰帶
古代除有布和帛製成的衣帶外,還有用皮革製成的皮帶。早期的皮帶和今天的皮帶不一樣,它是一種帶
圖片參考:
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5/images/text.gif
,另一頭是帶扣,這種款式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極為流行。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皮帶的款式結構有了新的變化,有帶扣、帶箍、孔眼等其他裝飾物,更接近我們今天使用的皮帶。
古代時期官員的皮帶不僅有實用功能,同時用飾品及不同顏色作裝飾,以此來區分官員職位的高低。
圖片參考:
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5/images/1303d04_08.gif
下裳
古時稱裙為下裳,《說文解字》中說:「裳,下裙也」。自遠古開始,裙就是男女的基本服裝。原始時期,人們把獸皮圍在下身,這就是最初的裙,經過漫長的變化,逐步形成有腰、有帶、長短不一、形式多樣的裙。古代的裙基本款式有:單裙、複裙(夾層)、無褶裙、百褶裙、短裙、拖地長裙等等。
在衣服的演變過程中,到了商朝才出現褲子。早期的褲子多為套褲、開襠褲,主要穿在裙袍裡面。漢代以後,褲子開始被用作外服。所以廣義來說,下裳可以包括下身穿的裙子和褲子。
圖片參考:
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6/images/1303d04_08.gif
官服, 官帽
雖然中國古代的官服形制繁多,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明代官員的「補服」。所謂補服,即在袍服的前胸和後背各縫一塊補子,補子上繡有圖案,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它是區別官員級別的標誌。
至於官帽,以明代官吏為例,最常戴的一種冠帽是烏紗帽,這是由唐代襆頭演變而來的一種圓頂冠帽。後人逐漸把烏紗帽引申為官職的代稱,如被革職罷官,說成「丟了烏紗帽」,「保住烏紗帽」意為保住了官職。因此「烏紗帽」已成為官職的代名詞了。
圖片參考:
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7/images/1303d04_08.gif
鞋履
古時稱鞋為履。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造成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而清代婦女所穿的旗鞋則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此鞋是在繡花鞋的底部中央裝木製高跟,用白布包裹裝飾。穿花盆底鞋者多為少女和中年婦女。
圖片參考:
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8/images/1303d04_0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