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

2007-04-13 10:59 pm
漢族的民族服飾的特徵

回答 (4)

2007-04-13 11:19 pm
✔ 最佳答案
古代由於統治階級的需要和社會成員地位的不同,中國大約在夏商之後至周代期間,才逐步完成了冠服制度。從此,貴賤有別,衣服有別,上自天子百官,下及平民百姓,都規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度。

服裝制度是依據不同人物、不同禮儀、不同地位等等因素來制定的,也就是說,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都要以人的等級和禮節來界定如何穿衣戴帽。例如:清代上至皇后、皇太后,下至王公貴族、各級官員的夫人,其官帽服裝樣式大體與男子相似,稱之為命婦冠服。以下根據一般的服飾形制,略述各種古代服飾的特點。
外衣
中國古代的外衣款式多種多樣,原始人把獸皮圍在上身即為上衣的雛形。不管如何變化,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上衣,如:唐代短襦(一種窄袖短上衣),另外有無袖短上衣;另一為衣裳相連,如:春秋戰國的深衣和清代旗袍。據此而隨時代和季節出現不同的變化,如魏晉時期流行的「裲襠」,是一種無袖馬甲,多為軍人穿,後來民間也流行起來;又如明代婦女愛穿的秋田衣,是用各種碎面料拼接縫製而成,色彩豐富豔麗;再如雨天穿的蓑衣,或冬季穿的斗篷,也都是外衣的各種變奏。

圖片參考: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4/images/1303d04_08.gif


腰帶
古代除有布和帛製成的衣帶外,還有用皮革製成的皮帶。早期的皮帶和今天的皮帶不一樣,它是一種帶
圖片參考: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5/images/text.gif
,另一頭是帶扣,這種款式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極為流行。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皮帶的款式結構有了新的變化,有帶扣、帶箍、孔眼等其他裝飾物,更接近我們今天使用的皮帶。

古代時期官員的皮帶不僅有實用功能,同時用飾品及不同顏色作裝飾,以此來區分官員職位的高低。





圖片參考: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5/images/1303d04_08.gif



下裳

古時稱裙為下裳,《說文解字》中說:「裳,下裙也」。自遠古開始,裙就是男女的基本服裝。原始時期,人們把獸皮圍在下身,這就是最初的裙,經過漫長的變化,逐步形成有腰、有帶、長短不一、形式多樣的裙。古代的裙基本款式有:單裙、複裙(夾層)、無褶裙、百褶裙、短裙、拖地長裙等等。

在衣服的演變過程中,到了商朝才出現褲子。早期的褲子多為套褲、開襠褲,主要穿在裙袍裡面。漢代以後,褲子開始被用作外服。所以廣義來說,下裳可以包括下身穿的裙子和褲子。






圖片參考: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6/images/1303d04_08.gif




官服, 官帽
雖然中國古代的官服形制繁多,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明代官員的「補服」。所謂補服,即在袍服的前胸和後背各縫一塊補子,補子上繡有圖案,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它是區別官員級別的標誌。

至於官帽,以明代官吏為例,最常戴的一種冠帽是烏紗帽,這是由唐代襆頭演變而來的一種圓頂冠帽。後人逐漸把烏紗帽引申為官職的代稱,如被革職罷官,說成「丟了烏紗帽」,「保住烏紗帽」意為保住了官職。因此「烏紗帽」已成為官職的代名詞了。





圖片參考: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7/images/1303d04_08.gif








鞋履
古時稱鞋為履。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造成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而清代婦女所穿的旗鞋則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此鞋是在繡花鞋的底部中央裝木製高跟,用白布包裹裝飾。穿花盆底鞋者多為少女和中年婦女。





圖片參考:http://dev2.cns.org.hk/1303/html/d08/images/1303d04_08.gif




2013-05-24 3:28 am
看見有人說唐裝是傳統,這是錯的。唐裝是近代設計出來的,和唐朝無關
2007-04-13 11:06 pm
漢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服,即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先民)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飾體系,即:明末清初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先民)所著的、具有濃郁漢族民族風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1.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2.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注1)

有人認為(注: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持):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3.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改變。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在一段時間內曾經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薙髮」)。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在三百年左右的歷史中也成為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對於這些人的行為,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下面的爭議部分。


4.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4.1.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併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5.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准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併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儘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服裝 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佈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繡等紡織品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 韓服
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后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服裝 越服
越南古稱交趾,西元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大瞿越國」。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佔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又稱安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附圖)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cois 1857.8.20~1935.7.4)所著龍袍的照片,(附圖)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2007-04-13 11:05 pm
漢族的服飾深藏著各種道德及統治思想,表現在款式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的兩種形式,大襟開在右邊是漢服長期保持的特點。漢族婦女上衣下裳式樣較多,而男子大多是上下相連的袍服。辛亥革命(1911年)以後,男子中山裝興起,西服流行。女子改良旗袍盛行。這些體現著社會新思潮和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即使到了今天西服已經普遍,但傳統的唐裝仍是人們出席隆重場合時所喜愛的服飾。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55: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3000051KK028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