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會有太陽咖?太陽係點形成咖?

2007-04-13 8:12 pm
點解會有太陽咖?太陽係點形成咖?

回答 (3)

2007-04-13 8:21 pm
✔ 最佳答案
太陽的形成,請參考以下網頁:
宇宙中的太陽
圖片參考:http://140.115.123.30/earth/age/sun.jpg


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和九大行星,幾乎在同一時期從星際雲中誕生。星際雲由飄浮在銀河系的氣體和微塵組成,氣體有92%是氫,7.8%是氦,微塵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星際雲的密度並不均勻,有扭曲存在。

整個宇宙是由許多發光的星雲及一些暗物質所組成的,根據最新哈佛太空望遠鏡觀測估計的結果,宇宙中大概有五千億個星雲,這裡所謂的「發光中的星雲」就是俗稱的銀河。而太陽系所在的銀河,又稱作本銀河。本銀河與宇宙中的大多數銀河一樣,為一碟形的旋渦狀星雲。旋渦臂是一種密度波或更嚴格說是一種激震波(註:這種密度波的概念首先由瑞典科學家 Bertil Lindblad 提出,而後經林家翹博士等人進一步予以定量的估算證明之。)銀河中的氣體經過旋渦臂時被壓縮,密度增大,故呈暗帶(遮住了背景的星光)。此為密度波的上游部分。然而密度的增大也同時增加了氣體間碰撞的機會,因此導致了星球的形成,故呈明帶,此為密度波的下游部分。(這也顯示了整個反應為不可逆反應,因此旋渦臂可說是一種激震波。)根據天文觀查結果顯示質量愈大的星球,生命期愈短。旋渦臂中的星球多為此等高亮度、大質量的OB型星球。(註:正在進行核融合反應的星球,依其質量及亮度分布所繪出的主序星列圖上,依其質量可分為O B A F G K M等七型。太陽屬於 G 型星球)這些星球在其死後發生超新星爆炸時,會產生一種激震波,也是一種壓縮波。因此這些超新星爆炸的殘骸。與被其壓縮的四周氣體,結合起來又形成質量較小的星球。我們太陽系就在本銀河的一條旋渦臂的外緣。
http://140.115.123.30/earth/age/solar.html#BM1

其他參考網頁:
大約在五十億年前,一個稱為”原始太陽星雲”的星際塵雲,開始重力潰縮.體積越縮越小,核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密度也越來越大.當體積縮小百萬倍後,成為一顆原始恆星,核心區域溫度也升高而趨近於攝氏一千萬度左右.當這個原始恆星或胎星的核心區域溫度高逹一千萬度時,觸發了氫融合反應時,也就是氫彈爆炸的反應.此時,一顆叫太陽的恆星便誕生了.
http://www.cc.nctu.edu.tw/~tseng327/mid-term/29/29.ht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f/Sun_in_X-Ray.png

2007-04-13 8:44 pm
太陽與周圍行星誕生於一團收縮的星際雲氣。雲氣由於本身萬有引力收縮而溫度升高,同時轉動加快成為扁平形狀,中央部分溫度一旦達到數百萬度,便點燃核子反應,成為自行發光的恆星。恆星發光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反應,當簡單的原子核結合成為較複雜的原子核,例如氫原子核(也就是質子)連鎖反應,最後形成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出能量,這就是「核融合反應」。

恆星內部的核反應帶正電的原子核若彼此接近會發生相斥效應,這樣如何能產生融合反應呢?關鍵在於高溫。氣體溫度越高,組成的粒子運動速度越快,當溫度達到數百萬度時,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便有機會彼此靠得很近,再加上量子穿隧效應,這時候粒子因為原子核的強作用吸引力,而能夠結合。由於是利用高溫使得原子核結合所以也稱為「熱融合反應」。新的原子核因為緊密吸引在一起,因此釋放出原子核的束縛能,這就是核子反應產生的能量。但是由於太陽包含極多的氫元素,每秒鐘能同時發生極多次核子反應,故能放出約 4×1026 W 的能量。會釋放能量的核融合反應直到鐵元素為止,因為鐵是束縛得最緊密的原子核。比鐵重的原子核靠分裂釋放能量,目前核能電廠就是利用核分裂原理產生能量。

太陽的直徑約 140 萬公里,只有在核心處溫度才高到足以進行核反應,超過半徑1/4 以外的區域,便不再有核子反應。在核心因為融合反應所產生的γ射線(能量)向外傳遞,越往外面溫度越低,到太陽表面時溫度約攝氏 5500 度。核心產生的能量傳播到各區域,使氣體得以快速運動,彼此碰撞的支撐力量(這就是氣體壓力)得以平衡向內的萬有引力。太陽就是因為有了這樣平衡,已經存在將近50 億年,而一旦核心區域核子燃料用罄(例如氫全部變成了氦),提供能量的機制消失,氣體壓力再也無法抵擋萬有引力,於是向內塌縮,恆星開始走向衰亡之路。太陽體積龐大,核心所包含的氫原子核仍足以讓它繼續照耀約 50 億年。

在旋轉的盤狀雲氣中,灰塵彼此凝聚逐漸堆積成越來越大的小行星,越來越強的萬有引力在軌道上吸引更多塵塊,終於在原來的塵埃盤中造就出幾個行星及它們旁邊的衛星,繼續繞著太陽轉動。換句話說,行星與恆星是由同一團雲氣,在幾乎相同的時期形成。現在太陽系中共有 9 個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的遠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這些的行星以及眾多小行星仍延續當時盤狀結構與運動狀況,軌道面幾乎在同樣平面上,同時公轉的方向也多一致。這些觀測證據多符合理論的推測。
參考: 太陽與行星系統之形成
2007-04-13 8:15 pm
太陽的構成
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層和大氣層。由於太陽外層氣體的透明度極差,人類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是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層。

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
太陽是一個主序星,光譜類型為G2V,G2表明它的溫度不高,只在5,500K左右,V代表是主序星,體積也不會太大。G2V恆星具有大約100億年的主序星壽命,通過核子宇宙年代學測定,太陽年齡大約50億年。

在太陽中心,密度為1.5×105kg/m3,熱核反應(核聚變)將氫轉變為氦。每秒鐘有3.9×1045個原子參與核反應。產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從太陽表面散發出去。而地球只獲得了太陽總輻射量的22億分之一,為1367瓦/平方公尺(太陽常數)。物理學家可以通過氫彈製造熱核反應。可控核聚變發電站在將來可能成為產生電能的一種方式。

由於溫度高,太陽上的所有物質都處於電漿態,由於太陽不是固體,因此太陽的赤道可以比高緯度地區旋轉得更快。太陽不同緯度的自轉差別造成了它的磁力線隨時間扭曲,引起磁場迴路(magnetic field loops)從太陽表面噴發,並引發形成太陽黑子和日珥。

日冕層密度為1011個原子/m3,光球層為1023個原子/m3。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為太陽核反應產生的中微子數量僅僅是理論值的1/3而困惑,即所謂的太陽中微子問題。最近發現中微子具有質量,並且在從太陽到地球的過程中可能轉變為難以檢測到的中微子變種,測量值和理論值一致了。

觀測太陽可以發現如下現象:

太陽黑子
光斑
白光耀斑
日珥
寧靜日珥
爆發日珥
活動日珥
注意:請不要用眼睛直視太陽,否則極有可能會損傷視網膜並造成視力損傷。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6: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3000051KK017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