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保護
經填海發展得出土地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及中環廣場
[編輯] 香港填海工程
主條目:香港填海工程、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香港由於平地少而山多,港英政府早年便已經常進行填海工程以擴展土地,這造成海港面積越來越少。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區政府的填海工程依然沒有減少,其中以東南九龍的填海計劃最受爭議。因此,近年來不少香港人開始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填海計劃,並開展了不少保護維港的運動,當中以保護海港協會最為人所認識,該會在1996年發動簽名行動得到170,000個市民簽名支持而成功推動保護海港條例,後於1997年6月於立法局最後一次會議時成為法例,並曾就政府於灣仔北與中環的填海計劃鬧上法庭。雖然在中環的填海計劃上政府勝訴,但其他填海工程已經備受社會的密切注視。政府亦成立咨詢性的共建維港委員會以聽取有關的意見。
今天的維多利亞港由於經多次填海造地後已大幅地減少了面積,海上的交通卻一天比一天頻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況,影響體形較小的船隻在海上航行會搖曳不定。
[編輯] 水質污染
維多利亞港的水質曾被長年忽視,其中以19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對水質污染影響最甚,當時政府仍未有措施監控工廠排出的污水,其中有不少含有毒物質及重金屬的廢料未經處理便直接排放到維港,沉積在維港海底的污泥中。
缺德者亂拋垃圾到海中,加上船隻漏出的油漬等問題均是水質下降的來源。此外,充滿化學物的家居清潔用品經廁所排放到維港,特別是沙士事件時期,市民大量使用漂白水,致使海水中的阿摩尼亞含量偏高。
維多利亞港中環岸邊在填海。多次的填海亦是另一個間接影響水質的因素,填海工程將海岸線修直,造成一些海水流量不大的死位,而海港的收窄也減弱了潮水的沖刷能力,均造成維港上一度積聚垃圾及臭味。部份人更謔稱維多利亞港將變成「維多利亞渠」。根據水質測試證實海水中的大腸桿菌含菌量偏高,氧氣則含量偏低。
政府於是推行策劃性污水收集及處理系統,又推出「淨化海港計劃」及「海港污水處理計劃」(原名「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或「策略性排污計劃」)以處理水質下降之問題。據香港環境保護署監察所得之數據,近年來雖然水質污染情況略有改善,但是仍需繼續改善維港的水質。政府一方面亦製作了不少電視宣傳片以呼籲市民不要將垃圾投入海港中,一方面則有部門負責檢拾海中的垃圾,及定期對水質進行調查。長遠方面,政府曾考慮過以導管將污水排出公海以減低維港內的水質污染。
過往維港上有不少捕魚活動,但由於水質污染影響,魚類曾經在維多利亞港上絕跡。雖然一直仍有不少人士在維港兩岸垂釣,可是維港中的海產卻卻依然被排除在食用之行列,一般釣魚人士以興趣為多。
水質下降亦使往日在維港上盛行的渡海泳活動消失。
[編輯] 空氣污染
雖然近年來維港兩岸的工廠已大多遷往中國大陸等地,但除著維多利亞港兩岸持續發展,汽車數量和流量亦不斷增加,積聚的癈氣被排到維港上空,加上不少以柴油推動的船隻行經維港,這些船隻沒有受到像路面汽車一樣被限制而排放大量黑煙,造成維港上空能見度低的問題,亦影響到香港旅遊業的發展。
此外,從廣東一帶吹來的空氣污染亦日益嚴重;2006年,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就曾幾次到訪廣東與當地官員相討加強空氣污染監管的措施。
[編輯] 維多利亞灣
維多利亞灣或維多利亞港灣是維多利亞港在中國的一個誤稱,據知是由於維多利亞港的英文為「Victoria Harbour」,而在中國「Port」一般譯作「港(口)」,「Harbour」一字則因此被錯譯為「灣」或「港灣」,所以有了這錯誤的名稱。
「維多利亞灣」亦是有「北方香港」之稱的大連市其中一個大型發展計劃,該市打算將市內的東港區進行改造。此計劃吸引了香港招商局、和記黃埔、新世界發展等多間香港公司考慮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