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圖書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2.
其他反對《四庫全書》刪改古籍的見解:
-1930年代,魯迅先生說過:“清人篡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
-清期統治者的“變亂舊式,刪改原文”是破壞了原書的真實性、可靠性,給使用者造成了不便或誤導.
-《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與清代統治者利益密切相關的明代人的文學和歷史作品遭到大力剿滅,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庫》的編纂者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摒棄和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篡改。
3.刪改古籍.編纂四庫全書時,清廷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所謂有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4.
我個人認為清朝編修《四庫全書》的動機並不一定是為了「變相政治毀書」,例如乾隆本身希望有一本更勝永樂大典的圖書集成,以彰顯大清帝國的功業,但執行者為了避免受害於文字獄,所以一定要奴性大發,討好君主的口味.但事實上,他們的行為使《四庫全書》失去了它應有的文化及歷史價值.
現時中國亦存在著認為清朝編修《四庫全書》是「誠意編篡巨籍」的觀點:
過去的政治評價多“從現代的政治觀、民族觀來要求,這是以今律古,今天我們應該從文化價值、歷史發展和學術價值等方面來研究和看待《四庫全書》”,“為《四庫全書》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