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中史

2007-04-12 8:21 pm
1)試從政治和社會經濟兩方面, 說明王莽篡漢的背景.

2)王莽的新政被指不當, 你同意嗎? 請說明你的理由.

回答 (2)

2007-04-12 8:47 pm
✔ 最佳答案
1. 政治背景 :
漢後期的君主大都只知玩樂,把一切政事都交給外戚掌管。成帝時,外戚王鳳和幾個兄弟相繼執政,子弟都分別擔任軍事要職,形成王家根深蒂固的政治力量,做就了王莽篡漢的好機會。

社會經濟方面 :
由於漢武帝年年征戰損耗國力,社會經濟逐漸衰落。不少農民為了負擔重稅,迫得把田地賣掉,甚至賣身當奴婢。貴族和豪強乘機兼併土地,形成極度貧富不均的現象。

2. 同意,因為他盲從古制,忽略了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而且推行過急,令人民無所適從。加上他個性猜忌,未能選任賢才,以至官吏乘機舞弊。因此,利民的新法反變成了害民的苛政,直接導致新朝的速亡。
參考: 中史書
2007-04-12 8:27 pm
(一) 王莽篡漢的背景/原因:

武帝以後,昭、宣、元、成、哀、平及孺子嬰七帝先後繼位,為期九十多年,在這段時期中,漢朝大體上仍是治平時代,其後政權漸由外戚王氏所把持,終於演變成王莽篡漢,西漢滅亡的局面。其間歷時十六年,王莽代漢稱帝,建立新朝。至於王莽篡漢的背景,現分述於下:

A. 遠因:

甲. 社會經濟方面:

武帝時連年對外用兵,軍費開支龐大,於是徵收重稅,人民無法負擔日益加重的賦稅,加上連年旱蝗為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心思變。此外漢自中葉以來,工商業發展,引起新的土地兼併,造成貧富懸殊:「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豪富囤積居奇,人民遭受重重剝削,淪為奴婢者日多,使社會陷於不安。

乙. 政治方面:

a. 武帝死後,昭帝、宣帝期間,大臣霍光獨攬大權。宣帝死,元帝即位,優柔寡斷,外戚、宦官相繼用事,西漢國運至此衰落。元帝死,成帝即位,好聲色,怠於政事,重用外戚。可見西漢後期君主昏庸,王室缺乏人才,重用外戚,更加上宦官弄權,政治腐敗,引起政治不安,人民渴望有所改革。

b. 復古思想盛行,在變法讓賢論、禮樂教化論下,儒生鼓吹讓國。

c. 漢代學者多信奉陰陽家「五德終始」之說,盛言「天運循環,貴賤無常」,並相信「漢歷當終,新王將興」。於是社會改革的要求及天運循環的理論相結合,乃成為王莽篡漢的憑藉。(西漢末年,儒生好談災異、祥瑞「纖緯」學說產生。常以自然現象來附會人事的禍福。王莽也利用此風尚,假借符命、祥瑞,偽造禪讓的根據,結果取得帝位)。

B. 近因:

a. 天災發生(天旱蝗禍)以至社會不安,西北一帶災情嚴重,飢民滿野,盜賊 起。

b. 王莽憑藉外戚地位而得勢。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之姪。成帝即位,尊母后王政君為孝元皇后。舅父王譚、王商、王根、王立、王鳳亦同日封侯。後王譚、王商、王根先後為大司馬輔政。王莽事王鳳甚恭,曲有禮意,博得王鳳歡心。莽亦得王太后王政君的信任。莽後來被封為新都侯。

c. 王莽個人聲譽為憑藉:

(1)禮賢下士:王莽勤儉有禮,禮賢下士,並無其他王氏子弟的驕奢,深受叔伯所賞識,所以能繼王根為大司馬。

(2)籠絡儒生:王莽擴充太學,於【五經】以外增設【樂經】,又增加博士和博士弟子的人數,更擴建太學和太學生宿舍,於地方學校廣招生徒,又徵求各地異才,故備受推崇。

(3)樂善好施:王莽為表示仁慈之心,先後賜給各地古稀老人及 寡孤獨者布帛,為博取聲譽,捐出田地三十頃及以一百萬錢賑濟貧農,並建二百所安置貧民,每遇有水旱災,他就素食以示虔誠。

(4)結納權貴:王莽命其親信分掌要職,以鞏固自己的勢力,又大封宗室及功臣後裔二百人為侯,以安撫他們,凡郡太守以上因年老退休,都終身發給原來俸祿三分之一,以示優待。

(5)大公無私:王莽的兒子殺死一個奴隸,王莽便迫令他自殺,以示公正。王莽又於哀帝死後當政時,首誅董賢,以快人心。以上種種做法,皆獲朝野擁護,奠下篡漢基礎。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7: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2000051KK018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