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生物的一個主要類群,稱爲動物界(Animalia)。它們能夠對環境作出反應並移動,捕食其他生物。以目前遺傳學的研究結果來看,動物的祖先應是來源於多種原生生物的集合,然後發生細胞分化。而不是來自一個多核原核生物。
以有性生殖進行繁殖的後生動物,一生可被人爲的劃分爲:胚前發育,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三個階段。動物的身體的基本結構在發育過程中固定下來,特別是發育早期的胚胎時期,也有一些後來要經歷變態過程。若兩不同種的動物具有相同的祖先,它們在胚胎發育階段會顯示出一些共同點。但當進入胚後發育階段之後,爲了適應環境,它們會各自發展出一些特別的器官或功能。若兩種不具親緣關係的動物長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它們因應需要而發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這被稱之爲趨同演化(convergency)。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單靠形態來爲動物分類的不可靠性。
動物是相對於植物的生物。動物不能以光合作用來生存,只能靠捕食植物或其他動物。一般口語中指的動物是所有不是人的動物,其實人類也是動物界的一個種。
一般以爲最早的動物是在4.5億-5億年前出現的。海綿動物門出現比較早,和別種大不一樣。海綿有不同種類的細胞,但是細胞不分化爲不同功能的組織。通過不斷的演化,動物也經歷了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截止到2005年,人類已知世界上的120萬種動物,其中有超過90萬種是昆蟲,甲殼類動物和蜘蛛類動物。
動物是生態系統裏面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屬於消費者。它們的遺體會被微生物分解成爲無機物,再次進入迴圈。動物的行爲同時也塑造了生物圈的形態。
動物有著各種行爲。這些行爲可以看作是動物對刺激的反應。行爲學是研究動物行爲的科學。比較有名的行爲理論是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動物分類
按形態分類
拉丁文-中文對照列表:
Subkingdom Parazoa - 側生動物亞界
Porifera - 多孔動物門(海綿)
Subkingdom Agnotozoa
Placozoa - 扁盤動物門
Orthonectida - 直泳蟲門
Rhombozoa - 菱形蟲門
Subkingdom Eumetazoa - 真後生動物亞界
Radiata - 輻射對稱動物
Cnidaria - 腔腸動物門
Ctenophora - 櫛水母動物門
Bilateria - 兩側對稱動物
Protostomia - 原口動物超門
Priapulida - 鰓曳動物門
Entoprocta - 內肛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 - 扁形動物門(扁蟲)
Nemertina - 紐形動物門(紐蟲)(分類位置待定)
Nematoda - 線蟲動物門(蛔蟲)
Nematomorpha - 線形動物門
Rotifera - 輪形動物門(輪蟲)
Acanthocephala - 棘頭動物門
Kinorhyncha - 動吻動物門
Gastrotricha - 腹毛動物門
Gnathostomulida - 顎胃動物門
Micrognathozoa - 微顎動物門
Loricifera - 鎧甲動物門
Cycliophora - 環口動物門
Mollusca - 軟體動物門(軟體動物)
Sipuncula - 星蟲動物門(星蟲)
Echiurida - 螠蟲動物門
Pogonophora - 須腕動物門
Pentastomida - 舌形動物門
Annelida - 環節動物門(節蟲)
Tardigrada - 緩步動物門(水熊蟲)
Onychophora - 有爪動物門
Arthropoda - 節肢動物門(昆蟲等)
Phoronida - 帚蟲動物門
Ectoprocta - 外肛動物門(苔蘚蟲)
Brachiopoda - 腕足動物門
Deuterostomia - 後口動物超門
Echinodermata - 棘皮動物門
Chaetognatha - 毛顎動物門(箭蟲)
Hemichordata - 半索動物門
2007-04-12 09:55:41 補充:
English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imal中文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B%95%E7%89%A9&variant=zh-tw
2007-04-12 10:03:25 補充:
絕種動物:
http://hk.geocities.com/tkp991126c/fasttodie.html http://hk.geocities.com/snowlovesword/page2.ht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1303507 http://eeweb.gcc.ntu.edu.tw/topic/protect/books/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