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文物搜集(非常緊急!)

2007-04-12 8:57 am
搜集有關抗日戰爭的相片、鈔票、服飾及生活器具等,加以整理、編排及稍加解註說明,以呈現該段歷史的種種面貌。
非常緊急!!中史功課題目!!救命!!

回答 (3)

2007-04-12 9:09 am
✔ 最佳答案
抗日戰爭 (中國)
(中國))

本文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抗日戰爭。關於二戰期間各地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詳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一部份

1940年時的日軍佔領區
日期: 1937年 - 1945年
地點: 中國
結果: 中華民國勝利,從日本收回台灣、澎湖群島。[1]
起因: 蘆溝橋事變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中華民國 日本帝國
指揮官
蔣中正
李宗仁
何應欽
閻錫山
張發奎
衛立煌
朱德(八路軍) 東條英機
寺內壽一
杉山元
松井石根
南次郎
岡村寧次
兵力
5,600,000[2] 4,100,000[3]
傷亡
約3,200,000名士兵
約17,530,000名平民[4] 約2,100,000名士兵[5]
抗日戰爭 (中國)
大規模會戰用黑體顯示
七七事變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 平型關大捷 - 南京保衛戰 - 徐州會戰 - 臺兒莊會戰 - 蘭封會戰 - 武漢會戰 - 修水會戰 - 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 - 桂南會戰 - 棗宜會戰 - 百團大戰 - 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戰役 - 第二次長沙會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 - 浙贛戰役 - 鄂西會戰 - 常德會戰 - 豫中會戰 - 長衡會戰 - 衡陽保衛戰 - 桂柳會戰 - 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在七七事變原址建造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抗日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導致的中日之間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中國民間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共產黨稱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中戰爭(日語:日中戦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相對於第一次中日戰爭,參見中日甲午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開宣佈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算,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英等同盟國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中國的抗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戰爭以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終。

南京大屠殺

本文講述的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在南京的屠殺。關於曾國藩在攻破南京後,湘軍在南京的屠殺,詳見「曾國藩#軍事」。
本條目或章節的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本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南京發生過數次大屠殺,而本條目的南京大屠殺是指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首都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等戰爭罪行。

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過程與死傷人數至今仍有爭議,其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至少20萬以上,中國學者考證為30萬以上,而日本學者之研究則眾說紛紜,日方亦有國民黨軍人參與屠殺之紀錄,難有統一定論。

在中國,南京大屠殺往往是國民對日本右翼為侵略歷史翻案的關注焦點之一。在日本,公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卻存在著廣泛不同的情緒及觀點,尤其是日本極右翼份子,認為南京大屠殺是被誇大、甚至是憑空捏造的反日外交工具,也有人認為否認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修正主義、否認主義的表現。由於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的意見有著廣泛的分歧,因此視乎講話者的觀點,南京大屠殺可能被稱為「南京大虐殺」、「南京虐殺」、及「南京事件」等。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是中日關係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叫做「南京大虐殺」,也叫「南京虐殺」、「南京事件」。英譯則為Nanking Massacre(南京屠殺)或Rape of Nanking(南京的洗劫)等,但往往西方國家人民對其的認知遠不如對納粹的種族滅絕過程的認知。
日本加緊侵華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蔣中正也立即派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歷來以壓迫蔣中正懲辦抗日軍隊的手段來打壓中國軍民抗日士氣。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開始向中國關內進攻。熱河省會承德遭到襲擊,僅10餘天即告陷落,駐守熱河的軍隊主要是東北軍萬福麟等部,抵抗意識極差。蔣中正即令駐守平津的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率部抵抗,並派中央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率所部3個師北上參戰。同年5月,日本軍閥向察哈爾進攻,並一度佔領察北重鎮多倫,然而不久馮玉祥和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奪回多倫,並成功將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二十九軍、十七軍等部隊雖然奮勇抵抗,終不敵裝備精良的日軍和偽滿部隊,長城抗戰失利。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中國軍隊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總領事館稱其副領事藏本英明失蹤,隨後揚言「應由中國政府負完全責任,如無生還之希望,則日方將撤回僑民發動自衛。」並將上海的日本憲兵派往南京,日艦雲集下關江面。由於領事館的一名從事抗日組織情報收集工作的中國人員詹長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廳調查課長趙世瑞於紫金山一山洞中尋獲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稱「藏本事件」。1935年5月,日本中國駐屯軍聲稱天津兩名親日報刊主編被殺是中國政府所為,不久又誣指受中國政府援助的東北義勇軍進入《塘沽協定》中規定的非武裝區(實際上當時的東北義勇軍為獨立的武裝),再次出兵南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派遣何應欽與日方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在表面上部分滿足日本要求的情況下,表面上保證「取締全國一切反日團體及活動」。同年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因應這個事態,日本軍閥政府不久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漢奸殷汝耕設立冀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

日軍在佔領武漢和南方的廣州後,戰線拉長,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會戰期間,以盧作孚為首的民族企業家運送了大批軍隊及作戰物資到前線,並將武漢地區的大批工業裝備和人員轉移到四川,在敵機狂轟濫炸下的川江航線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殊勛。此外,蘇聯航空志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的空戰。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戰略,以求儘快結束所請的「中國事變」。政治誘降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總裁汪精衛(但到了1940年日本發現汪精衛政府在中國國內影響力甚小,且無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強的黃埔系軍隊,於是將蔣中正選定為誘降對手,但終未成功)。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6月6日佔領河南省會開封。6月9日,蔣中正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史稱黃河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饑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衆對國民黨的不滿。戰後蔣中正調撥了大量資金修復黃河大堤,史稱「黃河歸故」,即恢復故道。參與會戰的中國軍隊分路撤退,粉碎了日軍的合圍企圖,至此,徐州會戰結束。會戰後,有一部分國軍留在魯南蘇北敵後戰場,後蔣中正下令組建蘇魯戰區,以東北軍于學忠為戰區司令。這部分國軍堅持到1943年,被日偽軍壓迫,與中共軍隊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魯南蘇北。華北日軍除以主力進攻山東津浦線方向外,還以一部向河北平漢線追擊,宋哲元率部節節抵抗,最後退至黃河以北的豫北地區。
2015-09-08 11:17 am
2007-04-12 9:05 am
Send this Question 抗日戰爭的文物搜集 to my email ,
I can sent some photo to u

[email protected]


收錄日期: 2021-04-21 14:29: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2000051KK002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