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方歷史人物的歷史或故事

2007-04-12 1:30 am
最好出處係書本

書名,作者,出版社

內容要有年代,地區,人物,主題!

最好有些精警的字句!

回答 (3)

2007-04-12 1:34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編輯] 拿破崙生平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佈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拿破崙仿效查理曼大帝的歷史,以減少革命派對於他登基帝位的不快。同時這也是第一次法國皇帝以自己的「名字」作為皇帝的稱號。他並不是由教宗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宗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在教宗庇護七世旁觀下,拿破崙替跪下的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佈了《柏林赦令》,宣佈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編輯]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羅浮宮里拿破崙的寳座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島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博羅金諾戰役獲勝
[編輯]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佈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拿破崙在老殘軍人退休院圓頂大堂內墓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倫那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這位征服者在禮炮聲中被葬在聖赫倫那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編輯]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拿破崙出生地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拿破崙像
精警的字句:


「使我感興趣的是薛西弗斯一駐足,再回首那頃刻。一張

如此緊貼石塊的面龐,其本身也已僵化為石了!我見那人

拖沉重但規律的步伐踱下山岡,走向永無止盡的酷刑。那

可供歇息的一刻,如同他的苦難一般確鑿,仍將反覆再來,

那正是他恢復意識的一刻。每當他離開山顛,踽踽步向諸神

的居處時,他便超越了命運。他比那塊千鈞磐石更為強。」

「蔑視 ( scorn ) 能克服任何命運。」

「奮鬥上山此事本身已足使人心充實。我們應當認為薛西

弗斯是快樂的。」


http://www.wisdomgarden.com.hk/fgyyss/cm.htm






-------------------------------------------------------------------------------------------------------
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一三~一九六○),為本世紀存在主義大師,「荒謬」為其思想的一大重點,在作品中時而可見人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冷漠、疏離與對立關係。一九四二年出版《異鄉人》一書,轟動文壇,一九五七年因《異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六○年因車禍去世。卡繆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是一個陽光普照,氣候宜人的地方,也是《異鄉人》一書的背景所在。父親為法國人,母親為西班牙人。在他一歲時父親死於戰役,由母親一肩挑起家計。在貧困中長大的卡繆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專攻哲學,於一九三六年取得哲學碩士的學位。此後從事新聞工作,在大戰期間並曾參與抵抗納粹強權的「戰鬥」組織。代表作有《異鄉人》、《黑死病》、《西西佛斯的神話》、《夏》、《墮落》、《放逐與王國》等等。
--------------------------------------------------------------------------------------------------------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中文繁體領域較常被譯為卡繆),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城。

他父親在1914年大戰時陣亡,母親帶他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生活極為艱難。加繆靠獎學金讀完中學,1933年起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1936年畢業,論文題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思想》,但肺病而未能參加大學任教資格考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繆參加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大戰爆發時他任《共和晚報》主編,後在巴黎任《巴黎晚報》編輯部秘書。德軍侵法後參加地下抗德組織,負責《戰鬥報》的出版工作。

加繆從1932年起即發表作品,1942年因發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說《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評,但是《反抗者》(1951)一書由於宣揚「純粹的反抗」、即反對革命暴力而導致了他和薩特等左派知識分子的決裂。他主要的作品還有隨筆《西敘福士神話》(1942)、劇本《卡利古拉》(1944)、《正義者》(1949)、小說《墮落》(1956)和短篇小說集《流放和王國》(1957)等。 加繆於1957年10月17日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1960年1月4日與加利馬(Michel Gallimard)同死於車禍。

他的創作喜歡以三部曲形式:小說+哲學隨筆+劇本。哲學思想在於從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誕。薩特的自由選擇是面對荒誕可採取的手段之一,而加繆則著重強調苦難之中的幸福。
2007-04-12 1:33 am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是一位英國博物學家,以解釋生物的演化機制而著名。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1]。

達爾文在16歲時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19歲進入劍橋大學。22歲大學畢業之後,以博物學家的身份登上英國海軍艦艇小獵犬號(HMS Beagles)。在1831年到1836年的探險航行中,他觀察了南美洲的物種分佈以及古生物的化石。1839年他發表了《小獵犬號航行之旅》,描述旅行中所做的觀察。書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陸龜、雀鳥以及鬣蜥。

由於達爾文困惑於物種的變異與分佈,因此在1838年創立並開始構想他的天擇理論。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長期思考與研究,但他並未公開發表他的理論,而是只透露給親近的朋友。直到1858年,達爾文收到一封來自華萊士的論文,內容對於物種的變異有與他相似的構想。這促使他決定發表他們的理論[2]。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奠定了演化學的基礎,其中解釋了物種從共同祖先演變出各種多樣性的機制。後來還有解釋人類起源與鳥類美麗羽毛由來的《人類由來與性擇》,以及《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除了演化之外,也有許多關於植物研究的書籍,例如《腐植土的產生與蚯蚓的作用》。

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3]。

目錄 [隐藏]
1 生平
1.1 早年
1.2 貝格爾號之旅
2 宗教觀點
3 後代
4 著作與信件
5 參見
6 注釋
7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

[編輯] 早年

1816年的達爾文,他在前一年失去了他的母親。查爾斯·達爾文在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蕭布夏郡舒茲伯利(Shrewsbury)的富裕家庭中。他在6個小孩中排行第5,父親羅伯特·達爾文(Robert Darwin)是一位醫生,母親蘇珊娜·達爾文(Susannah Darwin)則是金融家。他的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是一位詩人、醫生,也是早期提出類似演化觀念的學者之一。外祖父約書亞·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則是威治伍德陶瓷的創辦者。

儘管威治伍德家族曾經接受過聖公會,但是兩個家族的成員大都是屬於一神論派。羅伯特·達爾文是個低調的自由思想者,他讓查爾斯在聖公會的教堂中接受浸禮。不過後來查爾斯與他的兄弟姊妹,卻是跟著他們的母親參加一神論派的禮拜。在1817年,查爾斯進入了一間由牧師帶領的日間學校。而查爾斯的母親在當年的7月就去世了,當時查爾斯只有8歲。從1818年9月開始,他成為附近一間屬於聖公宗的舒茲伯利學校(Shrewsbury School)的寄宿生[4]。

達爾文在1825年當了一個夏季的見習醫生,協助他的父親為蕭布夏郡的窮人看病。當年秋天,他進入了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達爾文對外科手術感到厭惡,並且忽略了他的醫學課業。不過他從約翰·愛德蒙斯頓(John Edmonstone)那裡學到動物標本的剝製技術(taxidermy),而且這位被解放的黑奴,也教導他許多關於南美熱帶雨林的傳說。在後來的《人類起源》一書中,達爾文引用了這段經驗,解釋歐洲人與黑人之間雖然外表差異很大,實際上卻非常親近[5]。

進入大學第二年,他加入了布里尼學會(Plinian Society),這是一個專注於博物學的學生團體[6],並且成為羅伯特·愛德蒙·葛蘭特(Robert Edmund Grant)門下的學生。葛蘭特是一位拉馬克主義 的擁護者,拉馬克主義主張演化來自後天所得到的特徵,這種由拉馬克所提出的思想,曾經出現在達爾文祖父的著作中。之後達爾文進入葛蘭特的研究團隊,在佛斯灣(Firth of Forth)潮間帶研究海生動物的生命週期。這些研究建立了同源器官的證據。同源指的是所有動物所擁有的相似器官,並顯示他們源自共同祖先[7]。

1827年3月,達爾文在布里尼學會發表他的發現,內容是說牡蠣殼中所常見的黑色物體,是一種水蛭(skate leech)的卵[8]。他也上了羅伯特·詹姆森 (Robert Jameson)的課程,學習地層地質學,以及植物的分類。並且協助愛丁堡大學博物館的大規模收集工作,這間博物館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博物館之一[9]。

後來他的父親因為不滿兒子在課業上沒有進展,將達爾文送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就讀藝術學士(Bachelor of Arts)課程,並期望他成為一位擁有不錯收入的聖公會牧師[10]。然而達爾文卻喜愛騎術與射箭勝過讀書[11],而且與他的表親威廉·達爾文·福克斯(William Darwin Fox)非常喜歡比賽甲蟲的收集[12]。後來福克斯介紹達爾文認識約翰·史帝文斯·亨斯洛。他是一位植物學教授,也是甲蟲的專家。不久之後達爾文加入了亨斯洛的博物學課程,並成為亨斯洛最喜愛的徒弟,被導師稱為「走在亨斯洛身旁的人」[13][14]。

當考試接近的時候,達爾文私下接受亨斯洛的指導,但也同時將重心放在課業。達爾文尤其熱中於威廉·裴利(William Paley)的著作,包括論證神必定存在的《目的論的證明》(teleological argument)[15]。在1831年2月的期末,他在神學上的表現優異,而古典學、數學、物理學也能應付。在178個過關名單中排名第10[16]。

住宿需求使達爾文繼續留在劍橋直到6月。他接受亨斯洛的勸告,並未馬上投入神職工作。並受到亞歷山大·馮·洪堡所寫的《個人記述》啟發,他決定和一些同學在畢業後前往馬德拉群島研究熱帶博物學。在準備中達爾文加入亞當塞·吉威克(Adam Sedgwick)的地質學課程,協助研究威爾斯的地層[17]。與朋友待在巴爾茅斯(Barmouth)兩周後,他回到家中尋找一封來自亨斯洛的信件。亨斯洛認為達爾文是一位適任的博物學家,並推薦他以無支薪職位跟隨小獵犬號的船長羅伯特·費茲羅伊(Robert FitzRoy)。當時費茲羅伊正準備在4周後前往南美洲探險,並繪製當地航海圖。達爾文的父親原本反對這個為期兩年的旅程,認為這只是浪費時間。不過後來卻被他妻子的弟弟約書亞·威治伍德二世所說服,同意他兒子參加航程。


[編輯] 貝格爾號之旅
關於此話題更進一步的細節,參見Second voyage of HMS Beagle。

As HMS Beagle surveyed the coasts of South America, Darwin began to theorise about the wonders of nature around him.貝格爾號進行了為期五年的勘探活動,這期間達爾文將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了陸地上。他仔細地記錄了大量地理現象、化石、和生物體,並用系統地收集了許多標本,它們中的許多是科學上的新物種。[18]每隔一段時間,他將這些航行中收集的標本與記錄這些發現的信件寄予劍橋大學,很快他就成為了一個富有盛譽博物學家。達爾文的這些詳盡的勘探記錄顯現了一個理論開創者的驚人天賦,並成為了他後期作品的理論基礎。他最初為家庭所寫的遊記,後以《貝格爾之旅》一書出版,詳盡地從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描述與總結了航行所及的土著與殖民地的風土人情。[19]

航行旅途之中,達爾文飽受疾病痛苦困擾。[20]1833年10月,他在阿根廷患上重燒。1834年7月,從安第斯山脈返回瓦爾帕萊索的途中,他再次倒下,並在病榻上度過一個月。[21]

在他們出發之前,羅伯特•菲茨羅伊(Robert FitzRoy)送給了達爾文一卷查爾斯•賴爾(Charles Lyell)所著《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在南美他得到第二卷)。該書將地形地貌解釋為漫長歷史時間漸進演變的的結果。當他旅程的第一站抵達聖地亞哥維德角的時候,達爾文注意到該地火山岩峭壁的高處有一條白色的沉積層內有許多裸露的珊瑚與貝殼碎片。這很好地解釋了賴爾的理論,並給予了達爾文思考島嶼地質史全新的視角,使他決定寫一本關於地質學的書。[22]達爾文在接下來的旅程中有著更多的發現,它們中的許多是戲劇性的。[18]在巴塔哥尼亞,他看見次級而上的分佈著圓石與海貝平原,它們其實是被抬高的海灘。在經歷了智利的地震後,他發現貽貝的床基高高地擱淺在潮汐之上,這顯示陸地已經被抬高了。在安第斯山脈的高處,他發現化石樹矗立在一片沙灘上,周圍分佈著海貝片。在貝格爾號勘探了科科斯(基林)群島(Cocos (Keeling) Islands)後,他推論這些珊瑚環島,是形成在下沉的火山之上的。[23]


在南美,達爾文發現並挖掘了一些已滅絕的巨型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相當一部分並不處於有劇烈天氣變化與災難發生跡象的地質層里。而一個動物的頭蓋骨在他看上去竟似乎是非洲犀牛的。此外,他判斷一些動物甲片來自於該地區一種常見犰狳體積兩至三倍大小的史前巨型犰狳身上,但受Bory de Saint-Vincent的Dictionnaire classique的誤導,他轉而相信是周圍發現的大地懶屬的遺骸的一部分。.[24]在賴爾的第二卷書中,萬物的創生被歸結為「centres of creation」,而此時思想已經走在時代前方的達爾文對此困惑不解。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19: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1000051KK040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