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球化是近二十年來國際經濟上的一個最顯著而重要的現象。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與各國紛紛採取自由化措施的潮流下,阻礙金融、貨物、人員、資訊流通的藩籬逐漸消失,貿易與金融商品於國際間流動的數量因而快速增加。然而伴隨著這此一簡單自由流通效果而來的,卻是十分複雜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現象。歐洲單一市場的整合勉強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全球化後的理想圖像,然而與歐洲整合不同,參與全球性的整合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文化、與政體,其所產生的緊張、矛盾與衝突將大大超越歐洲整合時所遭遇的。
全球化在經濟上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有: 第一、它對經濟生活的許多面向產生一致化(convergence)的壓力。此一壓力特別反映在貨物、金融商品價格與利率的一致上。第二、它增加全球經濟的連動性,因此對經濟危機或繁榮產生擴大與加速的效果。第三、全球化使得全球市場的規模擴大。第四、全球化對不同國家或團體帶來不同的成本與利得。一般而言,歐美先進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他開發中國家則較易受到來自全球化的威脅。
台灣的經濟地位位於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間,全球化對它的影響較為複雜。本文並不擬也無法全面性的評估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正負面影響,而僅就全球化對台灣產業帶來的挑戰與衝擊作一探討。主要的焦點將放在實質部門(real sector),而將不觸及金融部門。
產業組織
台灣的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全球化對具有此類產業組織的經濟體產生何種衝擊?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在全球化市場擴大的作用下,廠商需要更大的生產規模才能達到規模經濟(Jwa, 1997)。換言之,較大規模的生產在全球化下應為較有效率的生產。其次,由於小廠作國際性擴張時所遇到的障礙要比大廠為高(Acs, 1997),因此小廠較無法有效擴張國際市場,故而也較無能力享受市場擴張的利益。在全球化下,小廠不但較無能力取得新市場,同時也極可能喪失舊有市場。眾所皆知,小廠比較喜歡進入規模較小的市場,因為這些市場對大廠不具吸引力。然而,全球化將使這些市場規模擴大而提供大廠加入競爭的動機。
一般都認為小廠比較具有彈性,然而「小」並不是生產彈性的必要條件,當然也不是充分條件,而「大」與彈性也不是兩個互斥衝突的概念。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大的廠商規模對於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時代的彈性生產相當重要,其重要性甚至高於福特主義時代(Oman, 1994)。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由於一些具有高度彈性並可由生產者自由調整的自動化設施(programmable automation)的被採用,大廠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其生產設備並產製不同的產品(Howells and Wood, 1993)。 此外,在全球化下,彈性的概念已經超越傳統的意義而包括如何有效運用全球不同資源稟賦的能力。
綜合以上所言,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即全球化下的最佳生產方式是「大而彈性」。根據這個結論,台灣廠商所要作的便是大型化,並且在大型化的過程中不喪失其彈性。學者專家所要作的是幫助業界思考一個能夠達到「大而彈性」的方法。觀諸台灣現有產業的發展有朝「大而彈性」的趨勢,只是有很多地方仍在摸索。然而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與時間的壓力相當大,產業是否能夠即時轉型或者在轉型成功前即遭淘汰?在這方面,政府也許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加速企業的轉型。
多國籍企業
在全球化下,生產行銷活動需要重組,誰能充份利用金融、貨物、人員的流動,並有整體的全球策略及全球行銷管理與規劃的能力的誰就是贏家。在此前提下,多國籍企業顯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蓋因多國籍企業原本就利用全球不同資源稟賦的配置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以其已經具有的彈性運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及散佈全球的生產與行銷據點,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因素的自由流動更增加其可用資源及彈性運用的空間。根據Bennett Harrison的研究指出,在世界市場全球化下,多國籍企業已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Harrison, 1994)。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增加了多國籍企業可選擇的投資地點,因而加強了多國籍企業對地主國的議價能力。
台灣自八0年代起,許多國內企業紛紛從事對外投資而成為多國籍企業,然而台灣的多國籍企業較缺少全球規畫與資源配置能力。多數台灣廠商的對外投資並不像歐美企業般是為了市場的寡佔利益,或靈活的將不同的經濟活動設置到全球最適當的地方。事實上,本國的對外投資多屬防衛性的(林安樂等,1992)為迫於國內勞工成本及其他生產成本的節節上升所不得不採行的措施。由圖一可知,台灣對外投資至少百分之五十三的比例是到大陸及東南亞,若加上一些未向官方申報的投資,則比例可能更高。很明顯的,這些投資的目的只是為了生產上降低成本,許多其他對外投資可達到的功能例如研發行銷等並未成為重要的投資標的。表一中也顯示高達百分之六十三的投資是投向製造業,而投向貿易部門的只有百分之五。
(圖一在文末)
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可以發現,對大陸投資的金額都很小,平均每筆金額僅有五十五萬美金,遠低於整體平均的一百三十二萬美金。依此推斷,到大陸投資的多為中小企業。對這些企業而言,大陸極可能為唯一的對外投資地,於大陸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亦多與在國內的生產活動相似,因此根本無法稱得上靈活運用全球資源與作全球策略規畫。當然台灣仍有企業確實與歐美企業一樣成功的做到全球資源的有效運用,但畢竟這些企業仍佔極少數。
台灣的企業要如何利用靈活的對外投資以增加國際競爭力?主要的要訣在於將投資標的擴展於不同的功能領域,尤其是技術開發。台灣的技術開發多依賴工研院或業者土法煉鋼,這在以往技術改變較為緩慢的時代尚足以應付,然而在技術擴散及技術更新皆十分快速的全球化時代裏,光靠內部資源是永遠無法趕上技術變遷的腳步。特別是在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以極快的速度迎頭趕上時,台灣的企業必須隨時掌握先進技術,方有可能維持競爭優勢。在這場全球技術大戰中,如何建立「全球技術網絡」以有效獲取或開發先進技術便成為贏的關鍵。所謂「全球技術網絡」即泯除疆界的概念,透過對外投資或策略聯盟的方式,將技術開發活動設置於可提供最多技術資源與資訊的處所,尤其是設置於先進國家的研發密集區。透過全球技術網所獲得的技術與知識可匯回國內供生產部門運用,對提昇國內技術水準有很大的俾益。現今連歐美工業化國家都須藉由全球技術網絡的設立來維持自己的技術優勢,台灣的廠商更應視建立全球技術網絡為要務。當然,有能力建立全球技術網絡的廠商需要具有一定的規模,這又成為台灣企業需要大型化的另一有力原因。
OEM生產方式
由全球電子市場發展的趨勢來看,從事消費者市場的國際知名企業較OEM廠商更能由全球化中獲益 。表一顯示,全球消費資訊市場有高度集中的傾向。例如,在全球印表機市場中,前五大廠商的市場佔有率就高達百分之七十三點五。這些全球市場的寡佔者(同時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都具備很強的行銷能力,甚至許多僅具有行銷通路與品牌形象而缺乏生產線。為什麼這些企業可以僅憑強大的行銷能力就成功的攫取全球市場?部份是因為隨著全球市場的擴大,行銷成本尤其是設立及進入成本都逐漸提高。現有的國際行銷巨人所具備的強大品牌形象及行銷通路上的優勢可以輕易的擴張市場。許多新興開放的市場很快的就被這些行銷巨人進駐。例如,在羅馬尼亞,IBM 為1996年銷售最佳的電腦品牌。HP 則為1997波蘭最大的潑墨印表機銷售商,佔有百分之七十三的市場。換言之,全球化提供這些廠商更多的機會去充分運用其強大的行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