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該,大家幫我搵下香港既歷史啦,要中文,我要做powerpoint呀,點做powerpoint呀??

2007-04-11 7:44 pm
唔該, 大家幫我搵香港的歷史,我要黎做powerpoint,唔該大家!!!!!!!!!!!!!!!!!!!!!!!!!!!!!!!!!!!!!!!

回答 (3)

2007-04-11 7:46 pm
✔ 最佳答案
史前和早期歷史

主條目:史前香港

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發掘表明本地文化與中國北方包括龍山文化的石器時代文化是有分別的。在大嶼山、赤鱲角和南丫島已發掘出陶器、石製和青銅的捕魚工具和兵器。[1]1930年代的考古發現被認為與前6世紀至前3世紀戰國時代時香港鄰近廣東地區的文化有關聯。[2]1997年6月至11月進行的馬灣東灣仔北之考古發現有二十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墓葬。在屯門掃管笏和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期間在西貢沙下之多項考古調查與搶救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遺物與遺蹟。
現時八處石刻已在東龍島、滘西洲、蒲台島、黃竹坑、長洲、大嶼山的石壁、香港島的大浪灣和西貢的龍蝦灣被發現。這些面向大海的石刻被認為與生活在相當於商朝的香港先民祭祀天氣和祈求風平浪靜有關。[3][4]
三千至四千年前,香港一帶初期受東南沿海的原始文化影響,後期中原商代的青銅文化傳入。至二千三千年前,香港一帶屬於古越文化的地盤,籠罩於戰爭氣氛中。此時期香港沿海地區出現不少水晶飾物的製作工場,交換珠江三角洲腹地生產的硬陶。[5]

[編輯] 秦至元朝時期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5/LeiChengUkHanTombMuseum_Tomb.jpg/250px-LeiChengUkHanTombMuseum_Tomb.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建於東漢時期、位於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現時為博物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2/Sung_Wong_Toi.jpg/250px-Sung_Wong_To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宋王臺石碑,原碑已於香港日治時期被毀,現時的是1960年重修

主條目: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正式納入其領土。隨後香港地區在秦、漢、三國及東晉初年共五百多年的時間內,屬番禺縣管轄。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至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該地區屬寶安縣管轄。至德二年(757年)起,經歷五代、宋、元,至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前後八百多年間,該地區屬東莞縣管轄。小規模的鹽池亦被發展。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新界五族[6]的原居民約在開始在香港定居。
736年(唐朝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境內設立屯門軍鎮[7],派員二千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步(今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但於971年(北宋開寶4年),朝廷恢復採珠,並於九龍灣一帶(今觀塘)設官富場,派鹽官駐守,直至南宋後期。至元朝曾復採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現時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十年5月29日)大奚山(今大嶼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奚山發生騷亂。
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臺。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編輯] 明朝時期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5/Fat_Tong_Mun_Channel.jpg/250px-Fat_Tong_Mun_Channe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霧中的佛堂門,昔日為海關要地

主條目:香港明朝歷史

明代的香港地區在商貿上已漸漸蓬勃起來,人口亦有所增長,更成為海防要地。當時,明代在這裡設防,主要是為了防禦南中國海一帶的海盜、日本來的「倭寇」、葡萄牙和荷蘭的侵略者。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8]佛堂門在香港地區,該地區顯然屬於中路的防禦範圍。萬曆年間的《廣東沿海圖》中已標有香港以及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9]
此外,香港在明朝時盛產及出口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年在廣東與江浙等地備受歡迎。據說,「香港」的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香木的盛產和出口。而明朝是香港種香及產香業的全盛時期。從香港的瀝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等地生產的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的碼頭,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遁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沿長江送往送往蘇杭銷售[10]。
香港在中西外交關係史上也佔一席位。佛朗機(今葡萄牙)將領安德拉德(Fernao Pires de Andrade)在1516年率船隊前往中國,並於翌年8月15日抵珠江口與明朝廣東地方官員接洽,是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觸。事實上,早於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已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控制香港地區的屯門和后海灣達七年,並於當地立石柱,刻該國國徽於其上,以示佔領。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戰役持續了40天,葡軍陷入苦戰,最終狼狽返回馬六甲。翌年4月,葡軍再派出由六艘軍艦組成的艦隊企圖重新佔領屯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11]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

[編輯] 清初時期

主條目:香港清朝初期歷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4/48/Old_hong_kong.jpg/200px-Old_hong_ko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這瀑布位於香港島的香港仔瀑布灣,可能是古籍《新安縣志》(清嘉慶修訂版)中新安八景之一——鰲洋甘瀑的所在地[12],該瀑布於19世紀中葉前為往還中國及歐洲商船提供淨水。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50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13]於上水設立報德祠[14]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錦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清朝中葉,隨著清朝與外國有更多接觸,接近當時貿易中心廣州的香港也成為了各國商船的停留點之一,當中以瀑布灣最為著名。而朝廷亦加強對香港一對的軍事防衛,例如設立官涌炮台等。1839年6月20日,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 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此事因而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為香港被割讓埋下伏筆。同年11月,中英隨即爆發穿鼻之戰,英方戰敗後逃回尖沙咀,林則徐便下令軍隊駐在尖沙咀附近的官涌(今佐敦)還擊,結果成功將英軍驅逐出尖沙咀,史稱官涌之戰。

[編輯] 英國殖民地

主條目:香港殖民地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e/Hong_Kong_Central_1900s.jpg/280px-Hong_Kong_Central_1900s.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殖民地早期的香港中環
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功地成立往返中英兩國的海運企業,然後有很多英國商人來到中國。東印度公司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廣州成立了一個貿易站。因英國需在中國大量採購茶葉,而中國不需向英國購貨,故導致英國嚴重貿易逆差,幾近出現白銀荒。後來英國人向中國傾銷鴉片,平衡兩國貿易,但此舉使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致通貨膨脹;民眾也因吸食鴉片而損害健康。
2008-03-27 12:04 am
其實你應該被選為最佳答案,在這份資料中,可以看出你是十分用心.....做得很好!
2007-04-11 8:07 pm
香港歷史資料:

香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收聽:普通話發音 , 粵語發音),與澳門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轄兩個特別行政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62 個小島組成[1]。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 年),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起,除了數次分裂時期外,皆為中原皇朝領土,直至1842年至1898年間因戰敗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至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殖民統治,整體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根據中英兩國所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執行「一國兩制」政策;主權移交後50年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將享受到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

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2],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採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製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 1669年(康熙八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現時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3年)大奚山發生騷亂。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臺。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遂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戰爭爆發,戰役持續了四十天,葡軍陷入苦戰,但仍未肯撤退更於6 月27日增派兩艘軍艦從馬六甲趕來增援,仍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軍艦上,準備突圍。9月8日早上,三艦試圖天黑突圍,不幸遇上中國的戰船,雙方又發生了激戰,葡軍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不久,海上颳起了風暴,敵艦因船體大,乘風逃脫,狼狽返回馬六甲。但葡軍不甘心失敗,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路上又增加了兩艘,企圖重新佔領屯門,於7月10日進犯中國海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由於中國海防實力已大大加強,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3]海面,中國海軍繳獲敵艦兩艘,生擒艦長於都盧等官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8年)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4]於上水設立報德祠[5]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錦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謝。

英治時期

1841年1月琦善與義律在清廷與英國政府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並於1月20日由義律發出《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7],其中包含『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並於1月26日於香港島北岸的水坑口登陸。但由於清廷及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的存在,但英國軍方並沒有撤出香港島。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才正式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亦因北伐及清黨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閒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佈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12月25日,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宣佈嚮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使戰後人口驟降一百萬。除此以外日本於戰時實行糧食配給及強行以日本軍票兌換港元及為求增加港元發行量,還強迫當時3家發鈔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及有利銀行的經理在印製完成的港幣上簽字,發行約1億元沒有額外支持的紙幣,故這些港幣又被稱為「迫簽紙幣」。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抗戰勝利以後,英國國旗再次在香港總督府內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再次展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後繼的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 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與西方世界交惡,被西方國家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龍半島深水埗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及受到同年11月於澳門的騷亂,迫使澳葡當局妥協的剌激,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響應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8],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其間有若干市民被真的炸彈及其他方法殺害。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諮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減少危害英國管治香港的可能性。 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及強迫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9]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香港繼續發揮中介人本領而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雖然我没有圖片,但我已經很用心地找!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8: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1000051KK016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