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樓主的建議並不可行。現代社會其中一個最基本獲一致公認的理念是任何適齡學童都必須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如果有任何學童的家庭無能力提供教育機會,政府應該承擔這個責任。樓主可以參考全世界所有先進國家、國際慈善機構和聯合國對於兒童權利的期望,所有這些組織都將任何兒童有被教育作為其中一個基本權利,如果這些權利不是獲一致公認,為甚麼整個國際社會都接受﹖
樓主的言論是典型的精英主義,小弟在這裡曾說明過精英主義的毛病。精英主義最大的問題是它容許小部份人壟斷社會的資源,讓其他可能同樣有迫切需要的人被排除在資源分配的範圍內。由於資源分配並非以合理的需求為本,於是所有社會成員便需要作殊死戰和其他人爭取有限的資源以保障自己最基本的利益。除非該項資源真的極其匱乏,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任何有合理需求的市民都能得到滿足,那麼社會才被迫只滿足一部份人的需要。但只要情況許可,任何在社會有合理需求的人都應得到滿足,否則這就是不公平。在香港,我相信任何人(包括樓主在內),都會承認父母希望子女受良好的教育是合理的期望,而“良好教育”一般是指能讓子女大學畢業。但香港礙於資源有限,無法讓所有人升讀大學,所以才被迫使用精英主義篩選資質較優的學生升讀大學。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讓所有適齡學童接受小學、初中及高中教育都沒有出現資源短缺的問題,而讓青少年多讀書又是社會所接受的合理期望,所以政府就應該承擔起讓所有青少年都能完成小學至高中的責任(現在高中的學費資助其實已是變相的免費教育)。
其實樓主也是支持免費教育的。只不過你希望將現在的資源再分配,變成只資助數量有限,一部份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先不說政府有沒有這個能力去資助所有這些課程,原則上來說這已犯上前面所說的不公平問題。大家都知道升上中學、預科和大學都是需要學生完成小學的課程(及之前幼稚園的課程,但嚴格來說並非必需),如果小學教育不被支助,即是說政府會剝奪了很大一部份家境較差,無法自資完成小學課程的同學的升學意願。相反家境較好,有能力自資完成小學課程的小朋友卻能升上完全受資助的中學和大學,於是小學教育便成為有錢人的專利。而由於小學教育是中學和大學教育的前提,所以就令問題擴展至整個教育都成為有錢人的專利,樓主認為這樣公平嗎﹖這樣當然不公平,而這正是未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之前香港教育的情況,當時很多人即使有讓子女受多點教育的意願,也因家境不好而無法讓子女完成最基本的小學教育,更別提往後的中學和大學教育。政府有見及此才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來滿足市民的基本意願。至於小學後的教育,政府也儘量提供資助以達至公平,直至大學才迫不得以用精英主義篩選學生。另外,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亦是為了配合香港的發展,因為香港的經濟由以往的勞力密集漸漸過渡至知識型經濟,香港必須要有一班有較高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去滿足經濟需要,所以政府才以免費教育去創造一批有質素的勞動力。
樓主的第二個建議就比第一個較為理性,不過這同樣不可行。因為一個家庭就算不是最窮,也未必能供子女完成小學教育。其實樓主的建議隱含了一部份家境較好學生的家長應該承擔一部份教育開支的假設(因為沒有免費教育不等如沒有資助),這是對的,而這正是現在香港教育的現狀,讀高中和大學並非所有人都免費,所以樓主的建議並不新鮮。
其實樓主的建議應該改成能者多付為原則。政府應該作為安全網,為所有無能力的家長為其小朋友提供基礎教育,不管那個小朋友是否適合讀書,政府亦應提供這個機會以儘其責任,至於讀得好不好就是那個小朋友的責任。而有能力付出更多的家長就應該提供更多的選擇給他們,讓他們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小朋友的教育,學劵制背後的理念就是如此。另外,美國的大學學制也是如此,那裡出名的名校如哈佛、耶魯、史丹福等都屬於所謂長春籐大學。長春籐大學是美國數十所名校的總稱,它們絕大部份(好像是全部)都是私立學校,學費高昂,只有有錢人或獎學金得主才能入讀。至於一般家境較差的學生雖不能入讀長春籐大學,但他們可以入讀政府成立的州立或市立大學繼續學業。這樣,美國既公正地照顧人民的合理意願,又能讓能者依照他們的意願選擇合符他們期望的教育,這種系統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2007-04-12 08:07:01 補充:
樓主始終未明白能者多付的真正意義。它的意思是指較有能力的人要為自己所得的服務比能力較差的人付出更多,而並非以服務提供者設立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資助。用香港教育的例子來說,一個學生即使學業超班,但只要他的家境較好,他的家長仍應該為自己子女的教育付出更多。相反一個考認次次零蛋的學生,只要他家境不好,無論如何他的家長都不應付出更多,若情況需要,政府甚至要為這學生提供免費教育。
2007-04-12 08:13:53 補充:
這種政策無可避免會導致有養懶人的情況出現。但普及教育的宗旨並非是為了篩選出學術精英。普及教育的精神是讓社會上所有適齡學童都有機會,注意是有機會接受教育。學生的表現並非普及教育要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雖然重要,但那是社會對學生期望的問題,與普及教育的宗旨無關。普及教育要做的只是要令社會無漏網之魚,使所有合資格的青少年都能接受教育。
2007-04-12 08:20:03 補充:
香港或世界各個先進國家都奉普及教育作為教育的宗旨是因為我們都認同社會必須給與年輕人足夠的機會發展。至於個別年輕人是否能把握機會,這是那個年輕人自己的責任,與政府的普及教育理念無關。樓主言論的關鍵是希望以學生的學術表現與升學機會掛勾。這個理論看似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但實際執行起來只會引發不健康的惡性競爭。
2007-04-12 08:26:26 補充:
樓主應該經歷過會考,見識過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可怕競爭吧。為甚麼參加會考及高考的同學要無所不用其極去爭取好成績嗎﹖原因無他,因為升學的機會嚴重不足,只有制度裡的精英才有資格升學。
2007-04-12 08:30:01 補充:
同學們為了升學就要考好兩個公開試(遲些是一個,其實競爭更激烈),其他事都只好放到一邊,包括個人成長或其他理想。我們的同學為了升學所付出的努力很多時簡直令人汗顏。但坦白說,在這種殘酷制度下的生還者,其學術水平或其他表現真的十分超群出眾嗎﹖當然,一些真正的精英無論在各方面都很優異,但相信樓主都有同感,很多考試的生還者僅僅是懂得如何在這制度生存而已,在很多方面都並不是真的那麼優秀。
2007-04-12 09:04:02 補充:
現在對於高年級的升學競爭是無法解決的,這是因為政府的資源有限。但政府在中、小學的資源有匱乏嗎﹖若果無,為甚麼我們要引入像兩個公開試般的激烈競爭﹖尤其是這種競爭並非真的對提升香港學生的學術水平很有幫助。它不過是一個適者生存的遊戲,我們願意見到這制度發生在只有幾歲的小學生身上嗎﹖
2007-04-13 08:16:56 補充:
回樓主,我很認真地懷疑你是否經歷過香港的公開考試制度。如果你有相關經歷,應該會耳濡目染知道有不少為那兩個考試而發生的誇張故事。我身邊就有不少例子,我有同學傾家蕩產地補習和買練習做。又有人平時成績不錯,但放榜時成績強差人意的同學情緒失控,嚎哭之聲嘶心裂肺,升學之路真的如樓主說得那麼童話般美好嗎﹖樓主完全不吃人間煙火,對香港教育制度下的升學競爭無甚認知,在這樣的基礎上討論實在沒有甚麼現實意義。
2007-04-13 08:32:17 補充:
或許讓小弟舉一些數字去讓樓主了解一下真實情況。在我參加會考的那些年頭,應考的同學經常達到11至12萬的水平,有一年甚至達到14萬之譜,但升學學位(不計私校預科)只有24,000個,即能升讀中六的同學大約只有五份之一。若樓主說剩下的五份四同學全部都無心把握自己的前途,那是極為不公的批評。
2007-04-13 08:36:49 補充:
再舉一個數據。前不久有調查發現香港有專上學歷的人(包括所有文憑、高級文憑、學士、碩士和博士等)全部計起來只佔人口的18%,即是說沒有上述學歷的人佔大多數。樓主真的認為那大多數人真的全部無上進心嗎﹖還是現實裡升學的機會仍不足,不能滿足大部份人的合理期望﹖
2007-04-13 08:44:15 補充:
我說這些並非是想政府滿足所有人升上專上教育的期望,因為政府沒有此資源,而社會對高學歷人士亦沒有如此大的而求。小弟想講的是在這制度下激烈競爭是存在的,升學機會並非如樓主所想的預取預携。樓主說得沒錯,提升學生質素是有必要,但前提是我們要在保障樓主所說的百份之九十幾的識字率的前提下提升學生質素。
2007-04-13 08:50:28 補充:
其實我們現在的制度已部份達到樓主所想的已大致平衡了普及教育和保障人才質素的需要。畢竟懶惰或資質差的學生是沒可能捱過一關又一關的激烈競爭,這保障了接受高等教育學生的質素。但這些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以外的同學大部份都能完成高中課程,這樣又達到了普及教育的理想。
2007-04-13 08:59:40 補充:
現在香港面對的問題是即使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學其整體水平也是不太突出。但這並非是將未能升學的同學定性為不上進,然後從他們挖其應得的資源就能解決問題。我們要接受在普及教育制度下一定會有不值接受如此多資源補助的同學存在,但關鍵政府在資源許可下必須履行對這些人提供教育的責任。至於如何再提升高等院校學生的質素,那就就是另一個問題,但這問題不應與普及教育扯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