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數學家的故事???

2007-04-11 6:00 am
要有他的名子、籍貫、性別、生卒年份( )-( )、生長背景、畫像和對世的影響!!!

回答 (4)

2007-04-11 6:05 am
李新民(1915年4月17日-),湖南耒陽人,數學家。
1934年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升入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數學系。畢業留校任助教。1942年任教於湖南師範學院數學系。1944年起在中央大學數學系任教,直至1948年。1949年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7年更名為臺灣師範大學),兼教於國立臺灣大學。1954年入美國西北大學進修,翌年獲碩士學位,繼而入康乃爾大學深造,1961年獲數學博士學位。1962年受聘為臺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教授,籌建數學研究所,次年建成招生後又籌建數學系。1962年起為新竹清華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的合聘教授,同時擔任兩校數學系主任,並任清華大學數學研究所長。此後任國立臺灣大學主辦、中央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協辦的數學研究中心主任。1973年任臺灣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1979年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曾任中國自然科學促進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數學會理事長。
2007-04-11 6:03 am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並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儀,117年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他採取和作為圓周率的值。









劉徽,中國魏晉時期數學家。 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術》(九卷),撰《重差》,作為《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 (唐初以後,《重差》更名為《海島算經》。)




祖暅,字景爍,中國南北朝時期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兒子。




祖暅曾三度上疏,建議改用《大明曆》,直到天監九年(510年)才施行。




他父子倆共同發現了祖暅原理,即西方所稱之卡瓦列里原理。




楊輝(約1238年-約1298年),字謙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國南宋時的偉大數學家。楊輝生於宋理宗嘉熙二年(約1238年),終於元成宗大德二年(約1298年)。他著有《詳解九章算經》12卷、《日用演算法》2卷、《乘除通變算寶》3卷、《田畝比類乘除捷法》2卷、《續古摘奇演算法》2卷及《九章演算法篡類》等多本演算法的著作。另一方面,他在宋度宗咸淳年間的兩本著作裡,亦有提及當時南宋的土地價格。這些資料亦對後世史學家瞭解南宋經濟發展有很重要的幫助。




楊輝在著作中收錄了不少現已失傳的、古代各類數學著作中很有價值的算題和演算法,保存了許多十分寶貴的宋代數學史料。他對任意高次冪的開方計算、二項展開式、高次方程的求解、高階等差級數、縱橫圖等問題,都有精到的研究。楊輝十分留心數學教育,並在自己的實踐中貫徹其教育思想。楊輝更對於垛積問題(高階等差級數)及幻方作過詳細的研究。




由於他在他的著作裡提及過賈憲對二項展開式的研究,所以「賈憲三角」又名「楊輝三角」。這比歐洲於17世紀的同類型的研究「帕斯卡三角形」早了差不多五百年。在《乘除通變算寶》中,楊輝創立了「九歸」口訣,介紹了籌算乘除的各種速演算法等等。這些在中國數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續古摘奇演算法》中,楊輝列出了各式各樣的縱橫圖(幻方),它是宋代研究幻方的最重要的著述。楊輝對我國古代的幻方,不僅有深刻的研究,而且還創造了一個圓形幻方(現在一般稱之為「幻圓」)。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台人,中國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




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指定出《授時曆》,通行360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




他採用了類似現在球面三角演算法的「弧矢割圓術」來處理黃道和赤道的坐標換算,在計算太陽、月亮和行星原形位置時創造運用了「招差法」,也就是三次差內插法。並設計製作了多種天像觀測儀器,包括簡儀和高表。組織了大量的天像觀測工作,包括測定恆星位置,測定冬至點、近地點以及黃道和白道交點位置,編制了月亮運動表,測定了全國27個觀測點的緯度。確定了一個月為29.530593日,一年為365.2425日。正式廢除以前曆法積累的時差,以實際觀測為準。確定以一年的1/24作為一個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此原則現在一直採用。




為了紀念他,目前邢台市最主要的一條街道命名為「郭守敬大街」。







朱世杰,字漢卿,號松庭,燕山人,元代職業數學家。






四元術(四元高次方程式)




垛積術(高階等差級數)




招差公式




秦九劭(1202年—1261年),字道古,中國南宋末年數學家,出生於魯郡(今山東滋陽、曲阜一帶),18歲時在鄉里為義兵首,早年又曾從隱君子學數術,後因父親季槱(yǒu/ㄧㄡˇ)往四川做官,即隨父遷徙,後也認為是普州安岳(今四川安岳)人。1244年,秦九劭在建康府(今江蘇江寧縣)做官。1247年九月,在浙江湖州完成了《數書九章》十八卷。後卒於梅州(今廣東梅縣)。




大衍求一術:中國剩餘定理




三斜求積術:海倫公式的另一種形式




秦九韶演算法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中國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字子先,號玄扈,教名保祿。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並且被稱為「聖教三柱石」之首。




1603年《毛詩六貼講義》4卷




1607年《幾何原本》前6卷(與利瑪竇合譯)、《測量法義》(與利瑪竇合譯)




1608年《測量異同》、《甘薯疏》




1609年《勾股義》




1611年《簡平儀說》




1612年《泰西水法》(與熊三撥合譯)




1613年—1618年《農書草稿》(北耕錄)




1614年《定法平方算數》2卷、《刻同文算指序》




1619年《考工記解》、《選練條格》




1620年《農遺雜疏》5卷




1625年—1628年《農政全書》60卷




1627年《徐氏庖言》5卷




1629年—1633年《崇禎曆書》137卷




李善蘭(1810年-1882年)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少時治經學,於數學用力尤深。10歲即通《九章》,15歲通習《幾何原本》六卷,17歲參加杭州鄉試未中,從此鑽研天文、歷算,成為遠近聞名的數學家。曾獨立發明對數微積分。併在組合恆等式方面有李善蘭恆等式。35歲刻印《方圓闡幽》、《弧矢啟秘》和《對數探源》三種數學著作。1852年-1866年受聘於墨海書館任編譯。與偉烈亞力合譯《幾何原本》後9卷,完成明代利瑪竇、徐光啟未竟之業。又與偉烈亞力、韋廉臣、艾約瑟合譯《談天》、《代數學》、《代微積拾級》、《圓錐曲線說》、《奈瑞數理》、《重學》、《植物學》等書,由墨海書館雕版刊行。這些書對中國知識界有很大影響。為中國近代數學家的前驅,清代數學史上的傑出代表。撰有《則古昔齋算學十三種》及《考數根法》等。




李善蘭在1852年至1859年中,共譯書七、八部,計七、八十萬字,直接引進大量數學符號:=、×、÷、<、>、 ,而且他的翻譯工作是有獨創性的,創譯了許多數學名詞:「代數」、「常數」、「變數」、「已知數」、「函數」、「係數」、「指數」、「級數」、「單項式」、「多項式」、「微分」、「橫軸」、「縱軸」、「切線」、「法線」、「曲線」、「漸進線」、「相似」等,其他學科如:「植物」、「細胞」等,這些譯名獨具匠心,自然貼切,其中許多譯名隨同他的譯著被引入日本,且沿用至今。




梅文鼎(1633年—1721年),字定九,號勿庵,安徽宣城(今宣州)人。中國清朝天文學家,數學家。




早年,隨其父讀《周易》,即喜觀天象。27歲起,開始學習數學、曆法,終身潛心學術。清初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對梅文鼎產生了巨大影響。一生博覽群書,著述80余種。








成就



梅文鼎中西天文學的造詣都很深,天文學著作有40多種,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梅文鼎非常注重天象觀測,創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儀器。他在這些方面的貢獻,對當時和後世融會貫通中西方天文學具有很大作用。




梅文鼎最重要的貢獻是在數學方面,他寫了20多種數學著作。將中西方的數學進行了融會貫通,對清朝數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逝世之後,後人將其曆法、數學著述匯為《梅氏叢書輯要》。詩文雜著則以《績學堂文鈔》、《績學堂詩鈔》。
2007-04-11 6:02 am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

祖沖之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祖家歷代都對天文曆法素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祖沖之青年時,就得到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里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昆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製了《大明曆》,計算了圓周率。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祖沖之在他72歲時去世。

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此外歷史記載祖沖之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祖沖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

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之也是數學家。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數學貢獻
在數學上,祖沖之研究過《九章算術》和劉徽所做的注解,給《九章算術》和劉徽的《重差》作過注解。他還著有《綴術》一書,彙集了祖沖之父子的數學研究成果。這本書內容深奧,以至「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綴術》在唐代被收入《算經十書》,成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當時學習《綴術》需要四年的時間,可見《綴術》的艱深。《綴術》曾經傳至朝鮮,但到北宋時這部書就已軼失。人們只能通過其他文獻了解祖沖之的部分工作:在《隋書·律曆志》中留有小段祖沖之關於圓周率工作的記載;唐代李淳風在《九章算術》注文中記載了祖沖之和兒子祖暅求球體積的方法。祖沖之還研究過「開差冪」和「開差立」問題,涉及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求根問題。遺留下來的祖沖之的數學貢獻主要有他對圓周率的計算結果和球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編輯] 計算圓周率
據《隋書·律曆志》記載,祖沖之把一丈化為一億忽,以此為直徑求圓周率,求得盈數(即過剩的近似值)為3.1415927;肭數(即不足的近似值)為3.1415926,圓周率的真值介於盈肭兩數之間。《隋書》沒有具體說明祖沖之是用什麼方法計算出盈肭兩數的。一般認為,祖沖之採用的是劉徽的割圓術,但也有別的多種猜測。祖沖之的這一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後第7位,直到一千多年後才由15世紀的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和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打破了這一紀錄。

按照當時計算使用分數的習慣,祖沖之還採用了兩個分數值的圓周率:「約率」22 / 7(或稱之為「疏率」)以及「密率」355 / 113。在分母為1000以內的所有整分數中密率的比值最接近圓周率,這表明祖沖之可能是通過某種計算得到的這一比值。數學家華羅庚曾認為密率的求得,說明祖沖之可能已經掌握了連分數的概念。在歐洲直到16世紀才由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托尼茲求出了355 / 113這個比值。因此,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中國古代數學家,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建議把355 / 113稱為「祖率」。


[編輯] 計算球體體積
祖沖之還和兒子祖暅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問題。

《九章算術》中曾認為,球體的外切圓柱體積與球體體積之比等於正方形與其內切圓面積之比,劉徽在他為《九章算術》作的注釋中指出,原書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只有「牟合方蓋」(垂直相交的兩個圓柱體的共同部分的體積)與球體積之比,才正好等於正方形與其內切圓的面積之比。但劉徽沒有給出「牟合方蓋」的體積公式,所以也就得不出球體的體積公式。

祖沖之父子採用「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處橫截面積常相等的兩個立體,其體積也必然相等」)這一原理,求出了「牟合方蓋」的體積,而球體體積等於π / 4乘以「牟合方蓋」體積,從而最終算出球體積為πd3 / 6(d為球直徑)。

祖沖之父子所採用的「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這一原理,在歐洲由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里(B·Cavalieri,1598年—1647年)於17世紀重新發現,所以西文文獻一般稱該原理為卡瓦列里原理。為了紀念祖沖之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人們也稱該原理為「祖暅原理」。


[編輯] 天文曆法貢獻
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製的《大明曆》及為《大明曆》所寫的《駁議》中。

在祖沖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曆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製的《元嘉曆》。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曆》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沖之著手制定新的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在祖沖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佈施行。《大明曆》的主要成就如下:

區分了回歸年和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今測約為70.7年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進步。
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楊忠輔制統天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
採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曆法採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定交點月日數為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日)。交點月日數的精確測得使得準確的日月食預報成為可能,祖沖之曾用大明曆推算了從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間發生的4次月食時間,結果與實際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周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
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也接近現代的數值。
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編輯] 機械製造貢獻
祖沖之還曾設計製造過許多精巧的機械,在文獻《南齊書·祖沖之傳》和《南史·祖沖之傳》中有所記載。他曾經設計製造過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重新鑄造了當時已經失傳了的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製造了"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設計製造過計時儀器漏壺和欹器。


[編輯] 著作
《隋書·經籍志》錄有《長水校尉祖沖之集》五十一卷,但現已遺失。

散見於各種史籍記載的還有以下著作:

《安邊論》,已遺失。
《述異記》十卷,已遺失。
《易老莊義釋》,已遺失。
《論語孝經注》,已遺失。
《綴術》六卷,已遺失。
《九章述義注》九卷,已遺失。
《重差注》一卷,已遺失。
《大明曆》
《上大明曆表》
《駁議》
《開立圓術》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7: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58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