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全部生平

2007-04-11 3:00 am
我想問諸葛亮的生平!
不要太長盡的,
列點加上一點點解析就可以了!
E.g.:空城計
《三國演義》九十五回「空城計」的故事,是由裴松之《三國志注》所引的一則傳說演變而來。
羅貫中寫道,公元228年蜀魏交戰,馬謖違抗諸葛亮的命令,導致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省莊浪縣東)失守。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乘勝殺往西城(今甘肅省天水縣與禮縣之間)。此時諸葛亮正在西城,身邊軍隊很少。他命令部下偃旗息鼓,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悠閒自在的樣子,唯恐其中有詐,便下令撤軍。

然後寫第二個........

回答 (8)

2007-04-11 3:42 am
諸葛亮(公元181-234) ,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琅邪陽都人。因避世而躬耕南陽,隱居於隆中博覽群書,靜觀時勢,是當時期一位杰出的政治 和軍事謀略家。
劉備經徐庶推荐,親到隆中〞三顧茅廬〞,他有感於此便決定助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策,幫助劉備建立蜀國。劉備死前托孤諸葛亮輔助後主劉襌,劉襌即位後封他為武鄉侯,兼領益州牧。為了完成劉備生前統一天下的心願,他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因而平定南方。接後上表北伐,先後六出祁山,但均因碰上強敵司馬懿而無功而還。建興十二年 (公元234)八月,他積勞成疾,不幸病死于五丈原軍營之中,臨死前他把畢生絕學傳授于姜維,終年五十四歲。

〈生平〉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長在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東漢末年,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撫養成人。十餘歲時,隨叔父南遷豫章,不久前往襄陽。叔父病逝後,隱居襄陽附近的隆中,躬耕壟畝,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策略,幫助劉備取得荊、益,與魏、吳三分天下。 劉備稱帝於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以諸葛亮爲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興復漢室爲己任。第五次北伐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諸葛亮忠貞不渝、爲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盡瘁,其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一直爲後人所景仰和傳頌。


〈教育〉

諸葛亮學識的成長,主要是到襄陽以後。當時北方大亂,中原士人大量南遷,加之劉表重視學術,優禮碩彥,襄陽人才薈萃,官學和私學的規模都很大,文獻典籍也很豐富。諸葛亮開始在劉表設立的"學業堂"學習,叔父諸葛玄病逝後,他隱居於襄陽附近的隆中,一面躬耕於壟畝,一面到襄陽遊學。在此期間,他請教於著名的學者,結識了不少青年俊傑。讀書時,他不拘於一家之言,博採衆長,觀其大略。除研習儒家經典外,還讀了不少法家、兵家、縱橫家以及道家之書。在襄陽十二年的遊學經歷,爲諸葛亮建功立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希望可以幫到你啦!!^^

2007-04-10 19:44:10 補充:
諸葛亮小時很不幸,母親在他二、三歲時就得病去世了,丟下比他大不到幾歲的哥哥諸葛瑾,以及比他略小的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個姊姊。等到諸葛亮七、八歲時,父親又離開了人世。到後來,他們姊弟幾人只有依靠叔父諸葛玄的扶助。但不幸的是,叔父不久也去世了。悲痛之餘,在襄陽郊外的隆中地帶,搭蓋一個茅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這也使他增長了不少見識,被人尊敬地稱作「臥龍」。諸葛孔明活耀的時代相當於西曆三世紀的前半,此時正值後漢內政混亂,外戚宦官互相傾軋,最後導致崩潰和滅亡,從此進入群雄歌劇的局面。這其中以「亂世奸雄」的曹操勢力最大,最後由其穩定局面,後來由他的兒子取得皇位繼承權,建立魏王朝。
2007-04-11 3:38 am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名士司馬徽稱其為伏龍,與鳳雛龐統齊名。

生平
躬耕南陽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叔父諸葛玄便負責撫養他與其弟諸葛均。後來,漢朝中央政府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親自耕種。亮平日好唸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崔州平、徐庶相信他有才能。

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姦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讚,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過江作說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到北面侍候呢!)」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詳見赤壁之戰)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在連連戰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再領司隸校尉。


臨終託孤
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劉備不會有此大敗。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若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親自奪取。)」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只是與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陳震和東吳修好。


勞心北伐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南中之戰)。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227年3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228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期間和魏軍互有勝敗,但多數因運糧不繼而無功而返。到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與魏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時病重,臨終前推薦蔣琬、費禕作為後接。最後至8月,享年五十四歲,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詳見諸葛亮南征)


四川成都武侯祠在諸葛亮死後,蜀人十分思念他,紛紛要求爲他立廟,朝議認為不合禮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自拜祭。後來有人建議在成都立廟,但劉禪亦沒有聽從。直到263年春天,習隆、向充上表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的故事勸諫劉禪為諸葛亮立廟,劉禪便下詔於沔陽(今陝西勉縣)建廟,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甚至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拜祭諸葛亮,命令軍士不可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個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全中國目前另外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其中四川成都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襄陽、重慶白帝城、雲南保山、甘肅祁山、陝西城固、湖北黃陵廟、陝西省岐山縣都有武侯祠。


特徵
諸葛亮少時已有超出眾人的才能,英傑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古制),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諸葛亮為人不貪財,他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死後,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雖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配葬物。

他亦極忠於主君,受後世所極之推舉,在受劉備託孤後,一直為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中表明心跡,可惜最後令自己食少煩多,病死軍中。而身為權臣亦無斂財,或架空君主,為兒子鋪路為篡位,甚至李嚴書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諸葛亮亦拒絕。

在治政上更有特出的成績,早期常為劉備足食足兵。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詳見蜀漢)。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又敢於認錯,在第一次北伐時,因誤用馬謖而失敗,後上表自責,自貶降官。而且在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曾發明損益連弩(諸葛弩、元戎),木牛流馬。推演兵法,作八陳圖,至唐代將軍李靖亦十分推崇。
2007-04-11 3:13 am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係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2007-04-11 3:09 am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祿為一千石糧食)。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珪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地點在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一說在當時可能屬於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雖從事農業耕種,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別人常常笑他,只有與諸葛亮友好的崔州平、徐庶相信諸葛亮有這樣的才能。諸葛亮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龐統之叔)等當時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編輯] 輔佐劉備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儒家傳統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劉備協助孫權大敗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後劉備入蜀,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蜀,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幹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讚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張。


[編輯] 主政生涯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和吳國的聯盟關係,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即今雲南、貴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之地,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年多後,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期間和魏軍互有勝敗,但多數因運糧不繼而無功而反。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享年54歲,歸葬定軍山。

諸葛亮死後由多個地方修建武侯祠紀念武鄉侯諸葛亮。全中國目前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陽、陝西漢中市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武侯祠。 他出戰時寫了一份出師表來給劉禪。

世俗文化中的諸葛亮
由於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對、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揮淚斬馬謖、空城計……等故事家喻戶曉。

傳說中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了饅頭以代替祭祀用的人頭。

現有「事後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後聰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能是「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的訛傳,參見諧音訛傳成俗語。


[編輯] 諸葛亮的扮演者
在各種地方戲劇中不計其數的人扮演過諸葛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越調申鳳梅
京劇老生馬連良
李法增在電視連續劇《諸葛亮》中扮演諸葛亮。
唐國強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扮演諸葛亮。
鄭少秋在電視連續劇《諸葛亮》中扮演諸葛亮。

[編輯] 著作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對》
《悼周瑜》(亮本傳及瑜本傳未見,唯演義有載,恐非亮作,當為羅貫中之藝術添加)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加以考證。)
《誡子書》
《誡外甥書》
《將苑》(又名《心書》,多數學者認為非諸葛亮所作,多為後人託諸葛之名而作)
《馬前課》(絕非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編輯] 後人評價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後面稱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唐文粹》]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說,諸葛亮「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名為《蜀相》的七言律詩表達了其景仰之情,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重視。



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狀多智而近妖。


[編輯] 配偶、子女及後裔

[編輯] 配偶
根據《三國志》引《襄陽記》的記載,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氏。黃承彥知道諸葛亮在考慮娶親,就對他說:「我聽說你正在挑選老婆。我有一位相貌醜陋的女兒,生得黃頭髮黑皮膚,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結果諸葛亮答應了,馬上把黃氏迎娶過來。當時的人把這件事當作笑談,鄉間有句諺語說:「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黃氏亦有一名作「黃月英」。


[編輯] 子女
諸葛喬:諸葛亮嗣子,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將軍。
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遠,17歲時,被後主劉撣招為駙馬.歷任騎都尉、侍中、尚書 僕射加軍師將軍等職。西元261年後,與董殿共同執掌蜀漢軍政。西元263年,魏將鄧艾入蜀,諸葛瞻率軍至涪迎戰。鄧艾在陣前寫信誘他投降,諸葛瞻怒斬來使。在綿竹與魏軍決戰時,由於寡不敵眾,與其子諸葛尚一同壯烈戰死。
諸葛懷:諸葛亮幼子,晉太傅王覽建議朝廷,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惟諸葛懷未至。經查訪得知,原打算給諸葛懷封爵,他推辭說生活可以自給,無才幹補閏,願終老於家。晉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諸葛果:諸葛果,諸葛亮的女兒。成都西南有朝真觀,即乘煙觀。古老相傳諸葛果在這裏修行和成仙升天。
諸葛亮流傳有〈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編輯] 後裔
根據古代史料,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蘭溪一帶。

現在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裡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

諸葛亮後裔聚居浙江是從其第14代孫諸葛利任五代時壽昌縣縣令開始的。五代時的壽昌即今浙江建德。諸葛利生子諸葛青,諸葛青的長子諸葛承陰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到泉麓村。泉麓村現屬蘭溪市,現該村有109戶569人,其中450人是諸葛氏後裔。諸葛青之次子諸葛承枯的後代從壽昌遷到石鼓坂腳,石鼓坂腳即今浙江省建德縣李家鎮石鼓村,現那裡有諸葛後裔292人。諸葛青之四子諸葛承突的後代從壽昌遷到浙江省龍游縣華龍村定居,目前這裡有諸葛後裔49戶230人。諸葛青的三子諸葛承載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諸葛亮高臥隆中之意。高隆即今蘭溪市諸葛鎮。諸葛後代散居在高隆周圍的7個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們便開始稱高隆為諸葛鎮了,這個稱呼一直叫到現在。現在的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現已成為諸葛後裔的活動中心。

諸葛鎮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著 《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
2007-04-11 3:06 am
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在魏、吳、蜀漢爭霸的三國時代,任蜀漢軍師,表現驚人。年僅二十七歲,就被劉備以「三顧茅蘆」之禮,請去當他的最高戰略顧問,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計,並且終生為這個目標,而東奔西走。西元二二一年,蜀漢建國,他就當了丞相,劉備死後,他輔佐劉襌,充實國力。西元二二七年,呈(出師表),從事北伐。六出祁山,宿願未成,於西元二三四年,和魏軍對峙中,死於五丈原。敵將司馬仲達,在蜀軍撤退後,巡視蜀軍的陣營,曾經嘆說:孔明實在是一個軍事奇才.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詩稱道說:「諸葛大名垂宇宙。」這句說的是諸葛亮一生的努力作為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對後世產生了深廣的影響,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景仰和崇敬。清初的果親王就是摘取杜甫的這句詩,以遒勁的筆力題寫下匾額「名垂宇宙」,至今還高懸於成都武候祠諸葛亮殿前正中門廊之上。

  儘管歷代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諸葛亮在歷史上作出的貢獻。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諸葛亮忠貞冠世的高風亮節,和他那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唯其是這樣,儘管諸葛亮終生致力於謀求天下統一的事業未能成功,仍然受到了歷代人們極大的景慕與讚歎。恐怕和讚譽。沒有哪一位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得到當世以及後世那麼多的褒揚和讚譽。從諸葛亮之死引起當時人們無限的悼念,以及其後一千多年間,不少地方先後為他建修祠廟的情況來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節生平背景

  中國有一句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意即:即使三個平庸的人,如果他們能同心協力進思廣益,必能提出比諸葛亮還高明的意見。這話把諸葛亮作為智群的標竿,亦可見諸葛亮在中嘯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諸葛亮字孔明,西元一八一年生於瑯邪郡陽都(即今山東省沂水縣),其先祖諸葛豐曾於東漢末年做過司隸校尉,父親名珪東漢末年曾任太山郡丞。諸葛亮生時母親便亡故,父親也在他十四歲時去世,其後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並隨即到荊州,不久叔父也逝世。諸葛亮乃在襄陽郊外一個隆中的地方,構築草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其間曾結交博凌人崔州平,穎川人徐庶、石韜,江南人虛建四人,彼此時常來往,切磋學問,那時孔明常自喻為戰國的名相管仲和樂毅,心懷大志。

  孔明原以處亂世,不原出壁,而有「退隱、躬耕、養心、樂道」之心意,後經其老師酆欣勸導:「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志,然出處必以正。」於是決定出世拯救世民。

  諸葛亮成就其功業最初是由友人徐庶推薦的,徐庶向漢朝帝室後裔劉備推薦曰:「諸葛亮,乃潛於地下之臥龍,將軍願見他嗎?」劉備說:「倒想瞧瞧,能帶他來此嗎?」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紆尊降貴,前往造訪。」於是,劉備三顧草廬,好不容易於第三次時得以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劉玄德(備)「三顧草廬」。

  
2007-04-11 3:04 am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係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2007-04-11 3:04 am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名士司馬徽稱其為伏龍(臥龍),與鳳雛龐統齊名。

[編輯] 生平

[編輯] 躬耕南陽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叔父諸葛玄便負責撫養他與其弟諸葛均。後來,漢朝中央政府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農。亮平日好唸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

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編輯]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讚,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編輯] 過江作說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便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裡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詳見赤壁之戰)


[編輯]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在連連戰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再領司隸校尉。


[編輯] 臨終託孤
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劉備不會有此大敗。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若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親自奪取。)」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只是與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陳震和東吳修好。


[編輯] 勞心北伐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227年3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228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期間和魏軍互有勝敗,但多數因運糧不繼而無功而返。到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與魏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時病重,臨終前推薦蔣琬、費禕作為後接。最後至8月,享年五十四歲,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詳見諸葛亮北伐)


[編輯] 武侯祠

四川成都武侯祠在諸葛亮死後,蜀人十分思念他,紛紛要求爲他立廟,朝議認為不合禮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自拜祭。後來有人建議在成都立廟,但劉禪亦沒有聽從。直到263年春天,習隆、向充上表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的故事勸諫劉禪為諸葛亮立廟,劉禪便下詔於沔陽(今陝西勉縣)建廟,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甚至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拜祭諸葛亮,命令軍士不可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個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全中國目前另外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其中四川成都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襄陽、重慶白帝城、雲南保山、甘肅祁山、陝西城固、湖北黃陵廟、陝西省岐山縣都有武侯祠。


[編輯] 特徵
諸葛亮少時已有超出眾人的才能,英傑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古制),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諸葛亮為人不貪財,他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死後,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雖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配葬物。

他亦極忠於主君,受後世所極之推舉,在受劉備託孤後,一直為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中表明心跡,可惜最後令自己食少煩多,病死軍中。而身為權臣亦無斂財,或架空君主,為兒子鋪路為篡位,甚至李嚴書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諸葛亮亦拒絕。

在治政上更有特出的成績,早期常為劉備足食足兵。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詳見蜀漢)。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又敢於認錯,在第一次北伐時,因誤用馬謖而失敗,後上表自責,自貶降官。而且在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曾發明損益連弩(諸葛弩、元戎),木牛流馬。推演兵法,作八陣圖,至唐代將軍李靖亦十分推崇。
2007-04-11 3:03 am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9: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45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