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呀!!我想問有關維也納會議的所有野??緊急(功課)...唔該晒!!!

2007-04-11 12:50 am
留下有關網址!!

回答 (4)

2007-04-11 12:54 am
✔ 最佳答案
維 也 納 會 議
背 景:法國大革命令歐洲社會思想變化,國家疆域改變。列強為維護舊制度,消除革命思想,恢復法國大革命前的疆土,於1814年9月召開「維也納會議」。英、法、 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眾多歐洲及羅馬教皇均有代表及隨員出席。

時 間:1814-1815年

召 開:拿破崙失敗,列強於維也納召開會議。

目 的:解決歐洲面臨的許多問題。

中心人物:奧相梅特涅。

結 果:1815年6月,達成協議,根據法外長塔力蘭提出的「正統主義」、「補償原則」和「保証原則」為基礎,簽署了《維也納和平條約》。

  維也納會議的三大原則

法國外長塔力蘭利用列強之利害衝突, 提出之三大原則, 使法國不致遭受分割:
正統主義
1.舊王室復位:如法國、西班牙、薩丁尼亞。
2.俄國沙皇兼任波蘭國王 (華沙大公國改稱波蘭王國)

補償主義
1.尼德蘭(即比利士)割讓給荷蘭補償其損失 (英佔錫蘭、南非不交還)
2.義大利北部畫給奧國, 義大利中部三小邦, 由奧國親屬統治。(補割地予荷蘭之損失。)
3.神聖羅馬不再恢愎, 境內三十多個邦國, 合成日耳曼邦聯。

保證原則
1.瑞士復國 (保證其永久中立)
2.荷、普加強邊境力量, 合併成 "萊茵障壁", 以防法國再起。

維也納會議之影響

政治上 王室復位、專制保守
社會上 歐洲上下階層的對立:
上階層要恢復專制和貴族特權;
下階層傾向自由、平等、憲政和民族主義。
外交上 1.神聖同盟:1815年9月, 俄普奧三國發起。
      (加強君主專制之團結和合作)
2.四國同盟:1815年11月, 俄英普奧四國組成。
      (鎮壓民主革命)
3.議會制度:英外首卡蘇里首先提出, 開處理國際糾紛之先例
和平上 君主專制之團結, 使歐洲穩定三、四十年均勢而和平


議 會 制 度

背 景:在維也納會議中,列強之間明爭暗鬥,土地分配問題利益衝突之處各自運用外交手段,務求達至本國利益。為避免歐洲再發生任何糾紛而破壞歐洲的安定,列強協定召開定期聚會,故有「議會制度」之產生。

產 生:英外相卡蘇里提議建立「議會制度」,以維持共同利益,解決國際紛爭。

結 果:議會制度成為保守勢力控制下用來壓制革命支持保守政府的工具,違反時代潮流。缺乏輿論支持。列強間意見分岐,利益衝突激烈,無法協調。美國《門羅主義》發表後,五國聯盟中的英國首先承認拉丁美洲新獨立國家的地位,「議會制度」終於崩潰。

意 義:議會制度維持了國際和平,帶動了後來第二次嘗試的「國際聯盟」及第三次嘗試的「聯合國」,今日國際間的所有會議均源出自這制度,議會制度在國際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其積極意義不容忽略。


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傳播
國 家:包括土地、人民、主權三種要素。
民 族:凡屬於同一血統、使用同一語言文字, 且有共同的歷史文化的人民, 稱之為民族。
民族意識:屬於同一種族、使用同一語言文字、具有同一風習慣和保持同一文化傳統的人民所產生的一種凝結力量。
民族主義:導源於民族意識, 始於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 是指一個民族為爭取政治統一、主權獨立、建造民族國家的願望。

拿破崙撒下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種子 (梅特涅壓制著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
1. 法國大革命:由於英、俄、普、奧等國以武力干涉, 故激發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
2. 拿破崙戰爭:大軍佔領了多國, 實行異族統治, 也激發了其他國家的民族意識。

民主各保守的對立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在歐洲的崛起和發展

  自由主義源於18世紀理性主義的政治哲學。拿破崙戰爭期間,自由主義學說已傳遍歐洲, 激起歐洲人民自由平等的要求。

  民族主義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主要動力來自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前者激發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後者導致日後歐洲各國層出不窮的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

   從1820年至1848年間,歐洲各國多次發動反專制革命(分三段),但只有如希臘、法國、比利時、奧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取得成功。這階段的德國與意大利的革命亦未能成功。

 十九世紀初前半期, 歐洲重要的反專制革命:

年 代 革命地及結果
1820 西班牙(法軍鎮壓)、那不勒斯(奧軍鎮壓)
1830 法國七月革命(成功)、波蘭(俄軍撲滅)、日耳曼(普軍撲滅)
義大利(奧軍撲滅)、比利士(成功獨立)
1848 法國二月革命(成功)、奧國(成功, 梅特涅倒台)


保守主義之失敗
1.議會制度之崩潰:列強內訌
2.英、美支持獨立:英國反對出兵鎮壓, 也鼓勵美國起來反對
3.門羅主義:使梅特涅的反動政策, 遭受重大打擊, 也保護了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
4. 梅特涅的下台:1848年

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1823美國總統門羅發表聲明:
1.美國不願意干涉歐洲事務。
2.歐洲國家不要干涉美洲事務, 假設歐洲各強國要將專制推展到美洲來,美國就以武力加以抵抗。

門羅主義的影響:使梅特涅的反動政策, 遭受重大打擊 也保護了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

「維也納會議是一個專制君主的會議。對他們來說,法國大革命所宣示的民族和民主思想是不透徹的。……因此1815年以後歐洲的歷史注定要經歷反覆的(很多時是成功的)嘗試,去糾正這個在維也納會議中所作的最主要錯誤。
然而,不要以為維也納協議本身在一個世紀內使歐洲避免了發生戰爭。我們可以說,它沒有包含任何使列強在未來開戰的禍根,因此在維持和平上遠較凡爾賽條約優勝。」
維也納會議的背景


拿破崙的帝國在歐洲南征北代,一時之間在歐洲建立了一種由上而下的秩序和統一。1809年,他更征服了整個意大利。它通過由法國直接或間接的統治,建立了一個較前更自由的意大利。1806年,拿破崙廢除了神聖羅馬帝國。
拿破崙在1814年倒台後,列強認為需為對各國領土作出調整,以求恢復法國和歐洲的和平及秩序。被拿破崙征服的意大利諸邦和其他各地都需要因之而作出調整。為了共同抵禦法國霸權的需要,英國和歐洲各國政府發展了另一種的團結方式﹕為了打敗法國這一共同目標而共組聯盟。
在1814年三月簽署的蕭蒙特條約(Treaty of Chaumont)中,英國、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各國為對抗法國組成了一個軍事聯盟。四個簽署國同意推翻拿破崙的統治﹔亦同意在打敗拿破崙以後,為了保持領土和政治的各種協議起見,該聯盟將會維持達二十年之久。各國亦同意在法國恢復波旁王朝的統治。
在此,推翻拿破崙的首要目的被擴大成為一個較長遠的目標,即防止任何一個國家像法國般稱霸全個歐洲
拿破崙幾乎完全改變了歐洲的版圖。他在意大利建立了一個王國﹔將荷蘭、瑞士、皮德蒙置於法國的統治下。他亦削減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勢力範圍,並建立了新的國家(如華沙公國Duchy of Warsaw、西發里亞王國the Kingdom of Westphalia,、伊利瑞亞諸省Illyrian Provinces等)。他廢除了舊有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成立了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為了統治的方便,他將某些國家的土地分割出來,給予了另外的國家。然而,拿破崙於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Battle of Leipzig)中戰敗,標誌著他在法國以外的勢力的末落。因此,拿破崙戰敗後,上述的領土安排無疑需要重新建構。
法國的專制君主制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廢除,路易十六的政府被推翻,繼之而來的是法國第一共和。拿破崙踢走了被征服的國家(如那不勒斯Naples、西西里Sicily、荷蘭等)的專制君主,並以親屬及手下大將充當統治者。專制的傳統因而受到挑戰。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發展
因此,歐洲的君主們非常害怕在其國家中爆發另一次革命。他們決心對抗革命的浪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歐洲大部份國家的代表齊集維也納,為的是要解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會議中的主要決定皆由「四強」(即奧、俄、普、英)制訂。奧國代表為梅特涅(Metternich),俄國代表為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普國代表為哈登堡(Hardenberg),英國代表為卡素里(Castlereagh)和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由塔力蘭(Talleyrand)作代表的法國,被准許出席參與討論較次要的問題。一般而言,他們在維也納會議中需要處理四大問題。
1. 防止法國再次侵略
2. 維持歐洲和平
3. 在領土問題上達成協議
4. 遏止革命思想,即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散播
拿破崙所傳播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威脅到歐洲每一個君主的統治。民族主義者會使很多由不同種族人民組成的舊有帝國瓦解。奧地利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由主義會使由王帝、貴族、教會、現存社會制度所溶匯而成的「舊秩序」(Ancient Regime)土崩瓦解。在維也納的政客需要尋求方法,揭止革命思想在其國家內發展和延存。
這些問題在維也納協議中按照補償原則、避免法國再法侵略、勢力均衡、正統主義等原則而得到解決
2007-04-11 1:02 am
你可以睇lee個網址

http://www.hkedcity.net/resources/ires/ires_browse.phtml?type=cat&parent_id=42&res_cat_id=138

入面有好多history note
維也納會議的資料都係入面, 你可以睇下咩岩用
2007-04-11 1:00 am
1)梅特涅為了維護奧地利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以及維護歐洲列強利益的「互動關係」,基於「私利」和「共利」,遂提出「會議制度」。(?)會議運作的模式是列強以和平的方法,本著合作磋商,互諒互讓的精神,達成共識,以會談代替戰爭,解決彼此的爭。例如在維也納會議中,列強在領土分配方面出現了意見分歧,當時俄國欲得到整個波蘭,普魯士欲兼併全部薩克遜尼,但是此舉會大大提高俄國和普魯士的勢力,違背維納會議勢力均衡的原則,所以奧地利和英國堅決反對俄、普的計劃。最後列強通過會議商討,雙方作出讓步,俄國得到波蘭部分領土,普魯士亦得到五分之二的薩克遜尼,以和平的方法,解決了維也納會議中最爆炸性的問題。
此外,梅特涅亦提出列強組成「國際政府」,並以「干預權利」鎮壓各地有關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革命運動,有助維持社會的秩序和安穩。如在1820年,雙西西里王國和薩丁尼亞—皮得蒙王國發生革命,國際政府授權奧地利派兵打擊當地的革命運動,助其恢復了原來君主的絕對統治。
可是,歐洲和平的締造並非全是梅特涅的功勞。其實,促使列強合作,以會議制度解決問題的主因是「共利」和「共敵」的並存。經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後,各國一致認為法國是歐洲和平的主要威脅。為了達到保障各國本身的安全這個「共利」,法國成各國的「共敵」,遂於維也納會議中決定在法國邊境建立強大的衝國家,以防法國再起。為了進一步防範「共敵」未來的侵略,奧、英、俄、普更合作簽訂了四國同盟他們致同意防止拿破崙及其王朝重返法國。所以,歐洲的和平乃列強隻體合作的成果,而非單靠梅特涅一人之力所能造成。
此外,各國內部的因素亦有助歐洲於1815-1848年間維持和平的局面。經過二十多年的戰亂,各國人民經歷了長期擔驚受怕、流離失所的日子,均渴望和、安定和秩序,厭戰的情緒高漲。而且,經過戰火的洗禮,歐洲各國災情嚴重,即使英國亦不能倖免。故此,列強於戰亂後忙於國內政治上、經上、社會上各頸的重建工作,由於事務繁多,使列強無暇向外擴張,有助歐洲各保持和平。
總括而言,歐洲1815-1848年間的和平是靠由梅特涅提出的「會議制度」和「國際政府」、列強之間為著「共利」和「共敵」而通力合作,人民對和平的渴求,各國忙於戰後的重建工程而形成,缺一不可的。所以,歐洲和平的締造絕非全是梅特涅的功勞。
1815年後,列強是否亦因維護「私利」而互相制衡?
行文流暢讀,條理亦見分明。

2)維也納會議後歐洲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傳播
要點1

˙自由主義在歐洲的崛起和發展

  自由主義源於18世紀理性主義的政治哲學。拿破崙戰爭期間,自由主義的學說
已傳遍歐洲各國,一來是拿破崙有意把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傳遍歐洲,二來也是拿破
崙稱霸歐洲激起各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也激起歐洲人民自由平等的要求。然而一直
受到保守主義的壓制,當新時代的新生事物不斷開展後(工業革命),自由主義運
動便在歐洲各國活躍起來。 十九世紀初是西歐,十九世紀中葉,東歐也受到影響。
自由主義興起→保守勢力阻擋,自由保守對立→自由及民族主義抬頭。
(18世紀) →  (1815年維也納會議)  →  (1848年)
要點2
˙民族主義在歐洲的崛起和發展
  民族主義源於民族意識,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指一民族為爭取國家統
一與主權獨立建立民族國家的愿望。民族主義主要動力來自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
爭,前者激發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後者卻剌激起各國民族意識,也導致日後歐
洲各國層出不窮的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但是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案,
更剌激了各小國民族主義的急速發展,例如比利時獨立革命,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
運動,還有東歐各國要求獨立的革命戰爭等。
要點3
˙保守勢力之失敗
  1815年以後,保守與自由對立,歐洲革命普遍展開。1823年,美國「門羅主
義」發表及在英國之支持下,梅特涅的反動保守政策遭受重大打擊(歐洲協調-
會議制度的失敗),加上希臘獨立運動的成功,令民族主義意識傳遍歐洲。1848
年梅特涅之失敗,亦標誌著歐洲保守勢力之失敗,自由、民族主義之抬頭。
要點4
˙十九世紀前半期歐洲重要的反專制革命(分三段)

年代 革命地 結果 成功
1820年 西班牙 法軍攻入鎮壓  
那不勒斯 奧軍攻入鎮壓  
希臘 英、俄、法之助,脫離土耳其 成功
1830年 法國 七月革命查理十世逃亡 成功
波蘭 被俄國撲滅  
德意志 被普魯士撲滅  
意大利 被奧國撲滅  
比利時 得英法之助,脫離荷蘭 成功
1848年 法國 二月革命,路易腓力逃亡 成功
奧國 梅特涅倒台 成功



這三次革命運動的浪潮,主題只有兩個,一是要求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的民族主義,
二是一個國家的民眾要求較多權力,是為民權主義,法國的革命是為典型。
2007-04-11 12:57 am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畫拿破崙被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

雖然拿破崙在會議期間重回法國但會議還是繼續進行。會議決議於滑鐵盧戰役前九天被簽署。技術上來說,維也納會議實際上從未召開,因為實際上沒有召開過任何真正的大會,所有討論都是在各個列強之間的非正式會晤中進行的。

會議討論了整個歐洲在拿破崙戰爭後的形狀的問題。唯一沒有討論的是與法國的和平問題,這個問題在會議召開前數月(1814年5月30日)就已經在巴黎和約中簽署了。

參加者
會上英國的代表一開始是外交秘書卡斯爾累子爵,1815年2月後是威靈頓公爵,最後一周中威靈頓離開去與拿破崙作戰,則由克蘭卡蒂伯爵代表。奧地利的代表是其外長梅特涅和他的副部長威森貝格伯爵。普魯士的代表是總理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親王以及外交家和學者威廉·馮·洪堡。法王路易十八的代表是塔里蘭。俄國的代表名義上是其外長卡爾·內色羅德,但實際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本人大多數時間在場。一開始四個戰勝國打算不讓法國參加他們的內部交涉,但塔列朗很巧妙地在會議的第一個星期將自己插入了他們的內部交談。

會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在這五個列強之間解決的。在一些問題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的代表參加,在德國問題中漢諾威、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的代表參加。由於大多數代表在大多數時間里無所事事,會議的東道主奧地利國王法蘭茲二世於是舉辦了許多娛樂活動來消遣這些代表。因此德利涅親王說:「大會不行動,大會在跳舞。」(le Congrès ne marche pas ; il danse.)

滑鐵盧戰役
1815年3月,會議因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重返巴黎而中斷。在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到同年6月28日路易十八復辟的百日王朝期間,維也納的代表們等待著戰爭的結果。

3月13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前六天,維也納會議將拿破崙定義為歹徒。四天後英、俄、奧、普四國聯盟組織了一支15萬人的軍隊來結束拿破崙的統治。

拿破崙一開始試圖與盟軍中的一方或對方談判讓他們不要入侵法國,但這個談判失敗後他知道他唯一的希望在於在盟軍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前首先攻擊盟軍。假如他能夠在援軍到達前消滅位於比利時的盟軍的話,他也許可以將英國逐出歐洲大陸,然後擊敗普魯士。他過去已經多次成功地使用過這個戰略了。

6月18日的滑鐵盧戰役粉碎了拿破崙的希望。獲勝的盟軍一直追擊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復辟。拿破崙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倫那島上。

邊界變化
波蘭-薩克森危機
在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是所謂的波蘭-薩克森危機。俄國和普魯士建議將此前被俄、普、奧瓜分的波蘭的大部分地區讓出來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王國。亞歷山大一世則同時成為俄國國王與波蘭國王。作為補償普魯士應該獲得薩克森王國。他們認為,薩克森國王沒有及時參加反拿破崙的聯盟,因此他的王國不配繼續存在。但是奧地利、法國和英國反對這個計劃。在塔里蘭的安排下這三個國家於1815年1月3日締結了一個秘密條約,在必要的情況下聯合作戰來防止俄普計劃的成功。

雖然結盟的三個國家還沒有精力進行戰爭,俄國還是被這個威脅嚇倒了。最後五列強達成了一個協議。俄國獲得了拿破崙的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地區,但沒有獲得波茲南(波茲南公國)和克拉科夫。波茲南歸普魯士,克拉科夫成為一個自由城市。普魯士獲得薩克森40%的地區(後來成為薩克森省),薩克森剩下的地區依然交給其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其它變化
會議最重要的結果是決定再次確定法國喪失它從1795年到1810年佔領的地盤,這個決定實際上已經在巴黎和約里確定了。俄國(獲得了華沙公國)和普魯士(獲得了西發利亞地區和萊茵蘭)地盤增大。德意志從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解散)的近300個領地和國家合併成了39個國家。這些國家在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領導下組成德意志邦聯。

會議的代表也達成了許多其它領土更改的協議。挪威從丹麥改為瑞典統治。奧地利獲得了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威尼斯王國。許多其它義大利中北部也成為哈伯斯堡的領地。教宗的教宗國被恢復。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半島上的領地被恢復,此外它還獲得了熱那亞共和國。在義大利南部拿破崙的妹夫若阿尚·繆拉本來被允許繼續做那不勒斯王國的國王,但百日王朝後波旁王朝的費迪南四世被覆位。

荷蘭的領地擴大,它包括過去荷蘭的領地和荷蘭南部本來規奧地利管理的地盤。

此外還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地盤更改。漢諾瓦的地盤大大增大,它從普魯士獲得了東弗里士蘭,巴伐利亞的地盤也增大,它獲得了萊茵地區的普法爾茨和法蘭克尼亞。勞恩堡公國從漢諾瓦轉給了丹麥。瑞典占的波美拉尼亞被普魯士佔領。瑞士也擴大了其領土,瑞士的中立再次被保障。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邊境城市奧利萬擦(Olivenza)被判為葡萄牙領地,但西班牙忽視了這個決定,這個地區繼續受西班牙控制。

英國從荷蘭和西班牙獲得了西印度群島的部分,還獲得了荷蘭的殖民地斯里蘭卡和好望角,此外它還佔據馬爾他和海利戈蘭。按巴黎和約英國對伊奧尼亞群島和塞席爾擁有保護權。

神聖同盟並非維也納會議的直接內容,但與維也納會議相連。它是亞歷山大一世的產物,在這個同盟中多個歐洲君主同意維持基督教原則。雖然大多數會議上的政客嘲笑這個同盟,所有歐洲君主還是同意它。沒有參加這個同盟的有教宗庇護七世,他不肯與這麼多新教徒參加這樣一個同盟,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他對基督教原則不感興趣,和英國國王喬治四世,他只有在議會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參加這樣一個同盟(但他以漢諾瓦國王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同盟)。後來神聖同盟與歐洲的保守勢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連到了一起。

參加會議的國家還決定按會議決議第六款定期舉行會議:

為了保證目前條約的執行、鞏固各國之間的聯繫,以及維持目前四位君主之間的密切友好關係我們決定定期舉行會議……以達到維持各國富強和維持歐洲和平的目的。
這一條導致了一個歐洲協調會議系統的建立和後來許多會議的召開。其中最主要的會議有四個,分別為1818年的亞琛會議、1820年的特拉波會議、1821年的萊柏克會議以及1822年的凡羅拿會議

維也納會議經常受到19世紀和現代歷史學家的批評。它忽略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趨勢,在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頑固的保守系統。事實上,英國輝格黨反對黨在會議結束時就已經提出了這些批評。維也納會議成為了通過壓制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義和民權來換取和平和穩定的保守系統的一部分。

20世紀內也有許多歷史學家贊成會議中所取得的成就,他們認為這個會議的決定使得近一百年(從1818年到1914年)中沒有發生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在這些歷史學家中也包括亨利·基辛格,他的博士論文的內容就是維也納會議。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4%B9%9F%E7%BA%B3%E4%BC%9A%E8%AE%AE&variant=zh-hk"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11: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35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