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資料
回答 (2)
春曉1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2,處處聞啼鳥3。夜來4風雨聲,花落5知多少?
一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作家之一。年青的時候在家鄉鹿門山隱居讀書,到了四十多歲,才到京城長安應考進士,想求得一官半職,一展政治抱負,可惜願望未能實現,但和王維、李白、王昌齡等結成了詩友。孟浩然失意於功名,便到了江南一帶名山大川漫遊,然後再回故鄉隱居,所以他的詩,大多以漫遊中的景物風光及歸隱時的山水田園生活為題材。他在當時已很有詩名,李白、杜甫都很欣賞他。
二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不覺曉:天亮了都不知道。
3.啼鳥:鳥兒的鳴叫聲。本應說「鳥啼」,但為了與第一、四句「曉」、「少」押韻而倒裝。
4.夜來:一夜裏。
5.花落:花瓣被打落。
三賞析重點
這首詩選取了春天清晨醒來的片刻感受來描寫,表現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寄寓 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春夜酣睡,不知不覺天亮了,耳畔傳來的是處處歡叫的鳥兒啼聲。想起了昨夜聽到連綿不斷的風聲雨聲,不知有多少花兒被打落了!詩人採用了倒 的手法,先寫早晨醒來,再回溯到昨夜的風雨落花,層次分明,婉轉曲折,而又一氣呵成。
詩人寫景,不用一般的手法,直接描寫眼見的景物,而是通過聽覺和想像去刻劃,使詩意含蓄蘊藉,耐人尋味。詩的首句點題,寫出春暖人慵,詩人因酣睡而不覺天曉的真實感受。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通過聽覺來渲染「春曉」的特徵;百鳥啁啾,這正是曉晴時特有的自然現象。這句也補足了第一句的意思,正是「處處聞」的鳥啼,才將詩人從夢中喚醒。第三、四句從「風雨聲」這聽覺所得的聲音,聯想到「花落知多少」的視覺畫面。昨夜在風雨聲中入睡,是憶述,「花落知多少」是料想,因醒而未起,不曾親眼看見,所以用了一個問句;詩人想像花可能落了很多,但卻希望它少落一點,這一「多」一「少」,含蓄地反映了詩人愛惜春花的心情。
這首小詩所攝取的是一個生活片段,一種即興的情思,這種不離現實生活的真情流露,使讀者感到十分親切;加上這首小詩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難怪人人成誦,家傳戶曉。
春曉
詩第一句即點春曉,用「不覺」二字寫春眠的酣甜。第二句寫鳥啼聲傳入枕上,「處處」即是對春曉時聲響的描繪,也是寫初覺時的感受。因鳥的啼聲,推知天已放晴,故引出第三句對「夜來風雨聲」的聯想。末句用問話,寫對遭風雨的春花的擔心。全詩抓住「春曉」這一短暫時刻,寫出了春朝初醒時的情趣,反映了田園生活的清美,也表達了惜春的感情。小詩寫得清新含蓄,耐人尋味,傳世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吟誦於口的名篇。
收錄日期: 2021-04-29 18:13: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33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