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曾答過類似題目,這裏加以補足。「塲」不算是一個錯字,它是有來歷的,只是不經常規發展而來,故被視作異體字/俗字。
漢《說文解字》
場,祭神道也。一曰田不耕。一曰治穀田也。从土,昜聲。
唐《干祿字書》
場塲埸,上音長中音傷下音亦。
(註:場唸作「長」,塲唸作「傷」,埸唸作「亦」。《干祿字書》是唐朝為科舉而設的一部規範楷體字的典籍。)
宋《廣韻》
場,祭神道處又治穀地也,仲良切。
塲,耕場也。
(註:場,祭神的地方及穀圃。塲,耕種的地方。)
宋《集韻》
塲場,尸羊切,《方言》:蚍蜉犁鼠之場謂之坻塲,一曰浮壤。
(註:蚍蜉和犁鼠出沒的地方,或是鬆軟的土壤。)
場,仲良切,《說文》:祭神道也,一曰田不耕。一曰治穀田也。或作"土長" 、畼。
遼《龍龕手鑑》
場,音亦壃場也。
塲,音長,壇也,又治縠塲也,亦道塲也,又音傷,耤塲也。
(註:古今「埸」才解作疆地,《龍龕手鑑》顯示三字互混了。)
綜合歷來字書得出來的結論,小篆的「場」字與現在楷體的「場」字字形差別不大,讀音仍以「昜」為聲符,本義可指三種情況,祭神的地方、曠地、穀圃,後引申為場所、場合、地方等意思。
宋代或以前,「塲」字的讀音不與「場」相同,「塲」與受傷的「傷」有同一個聲符,唸作「商」(尸羊切);意思也有差別,指耕種的地方和鬆軟的土壤,本是方言用字。按《集韻》,當「場」與「塲」通時,「場」便要讀成「商」(尸羊切)了。
兩者的形、音、義,均不相同,基本上是兩個字來的,屬轉注。
《說文解字.敘》:「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說文解字》老,考也。考,老也。
後世訓詁學家對轉注有不同定義,其一說法是同類字的字形相近,其意思會互相訓釋,這是「場」「塲」二字逐漸同化的一個合理解釋。大概是因兩者的形音義相近,並視作同一字而論。
明代《字彙》、清代《正字通》《康熙字典》都把「塲」定為「場」的俗字,查現今的字典,兩字形是相通的,多以「場」為首,從發漢字發展方面看,應以「場」為正宗,所以建議用「場」,不過我手上的《高書大楷字帖》則採用「塲」字的,就從文藝方面看,「塲」是允許的。
參考資料:
《異體字字典》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