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p..好緊急的!!關於李鄭屋古墓~

2007-04-10 9:52 pm
唔該..
我想問
1.歷史背景
2.遊覽時..應注意甚麼事情

希望係''照我的問題''去回答

唔該..thank you!!!!
更新1:

(2.不能摸的東西呀..之類...

更新2:

最重要係答第二條...唔該

更新3:

3.有咩價值....

回答 (3)

2007-04-10 10:14 pm
✔ 最佳答案
前言

我們今次選擇李鄭屋漢墓為考察對象的目的,緣於在香港這小小的都市中,發現一座漢代墓室,確十分難得。加上李鄭屋漢墓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保護,建成了一所博物館,這就令到大眾市民容易和方便地參觀古墓。故此,我們就以李鄭屋漢墓為考察的對象。

 

發現及發掘

李鄭屋漢墓的發現,與許多其他古跡的發現過程相類,就是在建築工程中被發現。

1955年8月初,香港政府正在深水區實行大規模徙置區計劃,包括清拆木屋、夷平山地和興建徙置區大廈。當工人在夷平東京街北端一座小山丘時,就發現了這座意義重大的古墓。

工人馬上報知政府,而政府亦迅速行動,由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仰山教授,親率該校師生和工務局人員,發掘及清理古墓,又由政府測量人員製圖。

 

在發掘工作完成後,政府為更能妥善保存古墓及其文物,在墓室加鋪鋼筋水泥外殼,以防損壞,並在墓旁興建陳列室展覽文物,又將附近建為公園。

 

 

地理環境

古墓位於九龍半島西北岸一個海蝕階地上,原本是在臨海的位置,但因多次填海及土地擴展工程,現在的海岸線已大為推前,與古墓相距超過一千米。

在古墓及其公園四周,都興建了住宅及工廠,人車往還,形成新舊的強烈對比。




 

李鄭屋漢墓的結構特色

李鄭屋漢墓的結構大致上呈一個十字形,但並不是一個對正的十字形,因為從高處看漢墓的結構,其底部是有少許傾斜。從橫面這個角度望過去,漢墓的頂部是凸出來的,基於這個因素,從漢墓內部看,其頂部是用磚頭而建造的圓形墓頂,這亦是李鄭屋漢墓的一大特色。現在墓內放了一塊大鏡,其作用便是讓遊人清楚看到這圓頂形的特色。



 

 

整個漢墓總共有四個墓室,分別是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故此漢墓呈十字形。前墓室便是漢墓的正中央,其底部呈一個正方形,而頂部則是圓形。後、左、右墓室則是向四圍伸出的部份,三個墓室的底部則是呈長方形,而頂部則是單券頂。值得一提的是在後墓室的盡頭有一個入了牆的小龕,當參觀墓室時要留神一點,要不是便會看不到。而羨道則是指進入墓室的通道,其位置在前墓室的後端。但有一點可惜的是當考古隊發掘墓室時,發現羨道位置已經破爛不堪,可能是二千多年的侵蝕或其他因素,故令到我們無法知道東漢時封墓的實際情形是怎樣的。

 

出土遺物

現存出土遺物共58件,主要分為陶器及銅器兩大類。陶器有罐、釜、鼎、尊、扈、豆等共27件,殘陶器2件,陶製模型7件,陶器蓋14件。而銅器方面有銅鏡、銅鈴等其他共8件。

大部份的遺物都保存得很好,故此其研究的價值也相對地提高。而陶器則可分為炊煮器、盛食器、貯藏器及一些模型等。

當中以模型中的屋較為特別,因為我們可以從屋的型狀及結構,知道當時做屋的方法,其研究價值亦較高。屋是平面近方形的,上蓋為三脊四坡的曲尺形,各壁都刻劃有仿木構的線條,前壁有長方形門口,左壁有一側門。

上圖的屋開有一“鑰匙孔形”洞門,屋後右邊是一方形小院,用欄干作矮圍牆,矮圍牆有一洞門通外間,於後牆較高處有一方形洞通往小院。室內有一婦人抱子,一人舂米,室外有一犬;至於右邊的屋則有一洞門由室內通往小院,室內一人持杵舂米,室外一人簸米。

至於銅器方面,當中的銅碗及銅洗已殘破不全。但我們從陶器中的炊煮器、盛食器、貯藏器及剩餘現有的銅鏡、銅碗、銅鈴等可窺視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及其所用的工具。

 

另一方面,一般傳統的古墓,考古學家都會不難找到人體的屍骸,但在李鄭屋漢墓當中,一點人體的屍骸都沒有,因此,不同的考古學家對此有不同的推斷,其中有三個較多人支持的見解:

有部份的考古學家認為李鄭屋村古墓是屬於“衣冠塚”,所謂衣 冠塚,就是人們以死者的衣飾或遺物建墓,以作懷念。

更有人認為此墓是屬於一位大將軍,由於打仗而屍首身在異鄉,故此李鄭屋漢墓中便沒有這位大將軍的屍體。

李鄭屋漢墓被發現時,入口處己受到明顯的破壞,故有人認為墓中的屍首可能是被盜墓者搬離墓中 。

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也找不出答案,但能建這種規模的墓穴的人,非富則貴是可以肯定的。

 

年份推論

由於發現古墓時,香港並未有一隊正式的考古隊伍,而且沒有發掘較大型古蹟的經驗,對於古墓的年代推論,眾說紛紜。

 

對這問題其實可從幾方面入手,作出較準確的推論,分別是墓室的形制、磚紋的研究及陪葬品的形式。

廣東省於東漢時開始出現磚室墓,像李鄭屋漢墓的十字型凸頂磚室則於東漢中期盛行,但在後室有小龕的,卻常見於東漢前半期。

 

陪葬品的種類、形制和花紋與一般華南地區東漢墓葬所出土的基本相同。

至於磚上的文字,其中有「番禺」字樣,相信是製磚地。在孫吳時代,九龍已經歸入東莞(舊稱東官)郡,再非番禺,故可斷定墓磚是吳晉以前所製。除了「六十四」這一銘文外,其他的銘文都是較方正的隸書,這種字體也是漢代的金石銘文所常用的。

綜合以上各點,可以斷定李鄭屋漢墓的年代,大約是東漢中期,即公元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中葉。

李鄭屋漢墓與漢代同期墓室的比較

首先,在文物發現上,李鄭屋漢墓的文物比其他同期的漢墓為少。例如在東漢時的墓室,文物古蹟可謂十分之多,包括有東漢時用具、瓷器和食具,當然最重要的是有東漢人的屍骨,對於考察當時的人和事,可謂幫助不少。但在發現李鄭屋漢墓時,發掘出來的文物只不過得五十八件,甚至連人的屍骨也沒有。故對於考察當時人和事的幫助可謂十分有限。

同時,李鄭屋漢墓的命名亦與同期墓室有所不同。例如在祖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同是東漢的古墓,他們往往以古墓中的物事而為古墓命名。

 

好像在一個古墓的牆上,發現了一些驅魔治鬼的壁畫,考古學家便把它命名為《打鬼圖壁畫墓》。又好像一墓室牆上,刻劃了卜千秋夫婦升仙的情景,這個墓便命名為《卜千秋壁畫墓》。但在李鄭屋漢墓中,在牆上只是刻劃了幾個字,如:六十四、薜師等字,並無壁畫或特別的文物,故只以地名命名。

 

不過,李鄭屋漢墓在結構上和同期的墓室大致相同。好像東漢時的《東漢墓》、《打鬼圖壁畫墓》,都是以一個正中央為本,接著便有其他的墓室向四方伸展,大多是以長方形為主,呈現一個多角形的墓室。

 

發現古墓的意義

雖然在香港發現的東漢遺物並不限於李鄭屋漢墓一處(例如芬神父在南丫島所採集的香港「史前遺物」之中便有東漢陶罐),但李鄭屋漢墓的發現,對我們了解漢代文化和香港古代的研究的重要性是特別大的。

古墓出土的文物共五十六件,其中包括模型和陶製器皿。從房屋模型我們不但可了解漢代村落的建築、房屋的形狀,而且可以知道它的構造。從人的模型的活動,例如舂米,可以看出農業社會的片面生活情況。在發掘出的陶製器皿中,在用途上可分為飲食器、炊煮器和貯藏器三類,對我們認識漢文化和藝術起了幫助。

對香港古代歷史研究方面,古墓的發現證實了香港這偏僻的地方,也和中原文化有很大接觸的。有人假設李鄭屋漢墓代表一種與廣東「土著文化」無關的「外來文化」,想不到這裏很早之前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份。

另外,這一墓葬的發現,也對瞭解香港歷史提供了比較實際性的資料。它反映了漢代香港居民的生活片面,而這種生活基本上是「漢化的」。廣泛一點來說,漢墓肯定了漢代中國文化的統一性。現今古墓坐立在市區屋村中,遺下歷史的痕跡,奠定了祖先活動紀錄的保存,待現今人們追昔。

 

 

感想

何瑞華

當我組決定用李鄭屋漢墓作為我們的小組題目時,我覺得非常興奮。因為從小到大,我只是聽過有關李鄭屋漢墓的背景及歷史意義,卻從沒有去過這個能代表香港的地方。於是我帶著雀躍的心情聯同我組的同學,在某一個星期日的早上到達李鄭屋漢墓。但當我們到達後才發現古墓的開放時間是下午時段,這實在令人有點失望。雖然如此,但這並沒有使到我興奮的心情減退,我們更到了鄰近的圖書館去搜集有關的資料。直到古墓開放後,我們便入內參觀,而且更得到館中職員有善的幫助,播放了一盒有關古墓的錄影帶給我們觀看。最後我們更把握機會,在館中拍下所需的照片作為我組報告中的資料。

綜觀這次李鄭屋之行,使我對這古墓有深切的了解及認識。事實上,古墓是陪伴著香港成長,對香港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所以,如果你有空的話必定要到這古墓看看,你必定會從中有所得益的。

 

周志傑

完成了今次的實地考察後,我覺得自己的文化知識又跨進了一步。當我走進李鄭屋漢墓後,自己心內禁不住想:這些東西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真了不起。因為二千多年的歲月,說長不長,說短絕不短。今次真真正正地看到了二千多年前的文物,心頭裏是另有一番體驗。所以,我覺得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都可以有這樣的古墓被發掘出來,不但身為中國人,甚至是居住在香港的人,應該是感到驕傲的。訪校學者楊春棠總監的兩句話說得真對:「香港人應該要去李鄭屋漢墓走一趟,去分享這一種驕傲。」

 

 
2007-04-10 10:29 pm
一九五五年平整地盤興建李鄭屋時,建築工人發現這座磚室古墓。出土明器共五十八件,包括陶製器皿及青銅器物。墓室形制及出土明器式樣顯示,這座古墓的建造年代應在東漢期間(公元二十五至二百二十年)所以推斷李鄭屋古墓是東漢期間(公元25年-220年)所建築的。而墓內的磚銘「番禺」,也是漢朝時香港所屬的縣名。古墓現已闢作李 鄭 屋漢墓博物館。李鄭屋古墓座落於深水東京街北面,古墓有一個十字型的磚室,
分為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前室在正中央,底部是正方形,頂部為穹窿頂,其餘三個墓室是長方形的。古墓地下有一個類似防空洞的十字形洞穴和藏有古陶器六十件,包括陶罐、陶壺、陶孟、陶勺、陶禽等等。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繫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1](詳見 1955年8月11日《星島日報》)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一 九 五 五 年 平 整 地 盤 興 建 李 鄭 屋  時, 建 築 工 人 發 現 這 座 磚 室 古 墓。 出 土 明 器 共 五 十八 件, 包 括 陶 製 器 皿 及 青 銅 器 物。 墓 室 形 制 及 出 土 明 器 式 樣 顯 示, 這 座 古 墓 的 建 造 年代 應 在 東 漢 期 間 (公 元 二 十 五 至 二 百 二 十年)所以推斷李鄭屋古墓是東漢期間(公元25年-220年)所建築的。而墓內的磚銘「番禺」,也是漢朝時香港所屬的縣名。古 墓 現 已 闢 作 李鄭 屋 漢 墓 博 物 館。李鄭屋古墓座落於深水東京街北面,古墓有一個十字型的磚室,
分為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前室在正中央,底部是正方形,頂部為穹窿頂,其餘三個墓室是長方形的。古墓地下有一個類似防空洞的十字形洞穴和藏有古陶器六十件,包括陶罐、陶壺、陶孟、陶勺、陶禽等等。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繫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1](詳見 1955年8月11日《星島日報》)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穴。

建築
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而於漢墓出土了67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屋舍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漢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墓室屬磚室墓,由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而磚塊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大吉番禺」,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

展覽
漢墓現時已成為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一個博物館。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和濕度,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參觀者也可有漢墓旁邊的展覽館,觀看漢墓的地理環境、墓室結構和發現經過,以及漢朝時期的嶺南文化。

地理
根據考古學家在發掘古墓時的周圍環境推斷,漢墓在興建之時還在海邊,但現時博物館所在的山腳處已離開海岸非常遠。即使扣除歷年因填海而增加的土地,亦可以察覺到從東漢到清末的1800年間,從珠江帶來的沙泥沉積下來的結果。


參觀需知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至六:10:00-18: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3:00-18:00
逢星期四、聖誕日及翌日、元旦、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館
[編輯]
入場費
免費入場
地址
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
[編輯]
交通
地鐵
荃灣綫:長沙灣站,下車後從A3出口沿東京街步行約10分鐘
巴士
九巴:2、2A
新世界第一巴士:702、796C
過海隧道巴士:112、970、970X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 org/wiki/%E6%9D%8E%E 9%84%AD%E5%B1%8B%E6% BC%A2%E5%A2%93%E5%8D %9A%E7%89%A9%E9%A4%A 8
參考: Me
2007-04-10 10:01 pm
1:李鄭屋漢墓的發現,與許多其他古跡的發現過程相類,就是在建築工程中被發現。
1955年8月初,香港政府正在深水區實行大規模徙置區計劃,包括清拆木屋、夷平山地和興建徙置區大廈。當工人在夷平東京街北端一座小山丘時,就發現了這座意義重大的古墓。工人馬上報知政府,而政府亦迅速行動,由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仰山教授,親率該校師生和工務局人員,發掘及清理古墓,又由政府測量人員製圖。在發掘工作完成後,政府為更能妥善保存古墓及其文物,在墓室加鋪鋼筋水泥外殼,以防損壞,並在墓旁興建陳列室展覽文物,又將附近建為公園。

你所說的注意是指李鄭屋古墓有什麼特色要注意還是在遊覽時,要注意什麼不能摸之類?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1: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22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