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10分,急用)
我想知道李商隱既生平事跡、所處的時代、作品、作品的背景及表達的感情。
回答 (5)
生平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唐朝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人。他出生於一個式微的貴族家庭,前幾代人都只做過縣官和郡佐之類的低級地方官吏。父親李嗣曾任獲嘉縣令,早死。家境日益艱困。李商隱在這嚴峻的環境中,勸奮讀書,獵取功名,以圖振興家道。他跟隨一位積學的堂叔學習質樸的古文,寫得一手漂亮旳毛筆字。
唐文宗大和三年(八二九),義山被天平軍度使令狐楚辟入幕為巡官,開始了他一生斷梗飄蓬般的"薄宦"生涯。令狐楚很愛重這位有才華的青年,親自指導他學習時行的駢文章奏的寫作技巧,並令與己子令狐楚等同遊。此後八年中,除了短時宦遊外,一直在令狐楚幕下。這段時間,詩人奮發向上,積極用世。大和九年,朝廷中發生了史稱"甘露之變"的政治大悲劇,使青年詩人感到震驚和悲憤。他寫了不少富有戰鬥性的詩篇,有力地抨擊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表現了自己"欲迴天地"的雄心壯志。在此年前後,義山曾一度在河南濟源的玉陽山、王屋山一帶隱居學道。道教,是唐朝的"國教",有鮮卑族血統的唐帝,自稱是太上老君李耳(即老子)的後裔,連公主也不免被送去修鍊。學仙成了時髦的風尚。義山學道的最大收獲大概是徹底認識到求仙的虛妄,這反映在他後來許多諷刺詩中,對吃金丹而死的皇帝們表示了極大的輕蔑。
宣宗大中元年(八四七),義山三十七歲,離開長安,天涯漂泊,開始了他一生充滿著屈辱和痛苦的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收穫最豐富的時期。
唐宣宗大中年間,李商隱曾先後追隨被外放的李黨中人,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任幕職。在這些年頭中,睠顧皇都,想念妻兒,憂憤政治生活和抒情詩。特別是大中五年妻子王氏卒後,多情善感的詩人精神上受到重大的打擊。憂時傷國的感情和個人不幸的身世結合起來,形成了他這時詩歌沉鬱蒼涼的風格,並抹上一層濃厚的悲觀主義的陰暗色韻。大中九年,隨柳仲郢自梓州回長安,被辟為鹽鐵推官。十二年罷職,回鄭家居。不久,李商隱便懷著那永遠無法實現的匡國救民的夙心,在寂寞淒涼的閑居生活中死去,享年僅四十六歲。
作品特色
李商隱,是晚唐漸趨寥落的詩壇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顆晨星,對當時和後世都有深廣的影響。義山詩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沒落的唐王政治生活和社會面貌,詩中常對當時嚴重的政治問題提出自己精闢的見解,表現了對國事的關切和憂憤。他強烈地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詩人憤怒地斥責兇徒們篡權亂政的罪行,對黑暗勢力的代表--宦官,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表現了作者卓越的識見。在詩中還政於向惡勢力鬥爭的英雄表示了由衷的欽敬。在這些抒寫時代亂離感慨的詩篇中,充滿著富於正義感的詩人對國事深切的憂傷和憤激。
義山集中還有不少的詠史詩。詠史,是詠嘆歷史事實,而不是運用典故。詩人直接取故實作為素材,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藝術加工,重建歷史。李商隱往往只抓住史實中最能激發自己感慨的部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借題發揮。既有浪漫的聯想,又不背離歷史真實,更加上託諷當世,指斥時事,這構成義山詠史詩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義山詩中還有不少詠物之作。在優秀的詠物詩中,每借物以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融進物中,物我一體。詠物詩又不同於一般的抒情詩,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體物入微,能得物之神理。李商隱的詩能把事物的情態神韻勾勒烘託出來,情景交融,不黏不脫,物中有我,物我相忘。
愛情詩,是義山集中重要內容。義山情詩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至今還值得我們珍惜。
工於比興,妙於象徵。這是義山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比者,比方於物也;興者,託事於物也。"聯想和幻想又是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詩人惜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去表現自己所賦予的特殊意義。義山善於寓象徵於比興之中,用他那活躍而敏感的心靈,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因而創造出要眇朦朧的詩境,變幻無端的意象。
善於運典。這是義山詩藝術上第二大特色。惜古代的事來表現現實生活,這是文人創作的重要手段,連歷史上素稱"老嫗俱解"的白居易詩中也大量典。有些詩沙及愛情的問題,於己於人,都有于便門言之處,惜典故出之,可給具體的情事披上一層輕紗,使之更神秘、更美。從藝術角度看,詩歌的語言力求精煉,恰當運用典故,通過暗示喚起讀者的聯想,就可省掉許多不必要的敘述和說明,使詩歌的內涵更豐富多采。
清麗字句,字字錘鍊。這是義山詩藝術的第三特色。義山是極富於藝術感的詩人,對美有獨特的會心之處。他能細緻入微地摹寫事物,把自然界中最有詩意的都融進詩中。
由於有了上述三大特點,義山詩在藝術上就形成了含蓄婉曲、情韻深表的風格。
詩的欣賞
《柳》
這是義山自傷遲暮之作。馮氏云︰"初承梓辟,假府主姓指柳仲郢)以寄慨,意悼亡失意言之。遲暮之傷,沉淪之痛,觸物皆悲,故措辭沉著如許,有神無跡,任人領味,真高唱也。"這一段分折極其精闢,的確是義山知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1。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2。
【注釋】
(1)「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輕盈的楊柳枝,曾被東風嫋嫋吹起,飄拂著輕砍曼舞的歡筵。那正是樂遊苑中令人柔腸百轉的芳香時節啊!樂遊苑︰見《樂遊園》詩注。斷腸︰猶言"斷魂"、"銷魂"。謂使人迴腸盪氣,不能自持。兩句寫得楊柳生意榮茂的當春時節,用以暗示詩人自己少年時期氣蓬勃,充滿幻想和信心的日子。
(2)「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為什麼居然會到了清秋的日子,疏疏的枝葉便映帶著斜陽,更加上凄切的寒蟬!肯︰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肯,猶會也;亦猶至於也。......如何肯,猶云如何會也,意言春日如許風流,奈何會到秋天,便斜陽暮蟬,如許蕭條也。"這兩句用"如何"、"肯到"、"已帶"、"又帶"幾組虛詞。"轉折唱嘆,弦外有音。"張采田謂其"含思宛轉,筆力藏鋒不露。"良有以也。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其中政治诗感慨讽谕,颇有深度和广度。直接触及时政的诗很多,尤其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从农村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朝200年的治乱盛衰,风格接近杜诗。《安定城楼》和哭刘著诗四首则体现了其政治抱负和愤慨。其咏史诗托古讽今,成就很大。这类诗往往讥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误国,也有的则借咏史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类诗多用律绝,截取历史上特定场景加以铺染,具有以小见大、词微意深的艺术效果。名作如《隋宫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诗抒情,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其诗往往寄兴深微,余味无穷。但刻意求曲有时也带来晦涩难懂的弊病。他的咏物诗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作者的情怀。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此外,有少数艳情篇什,轻薄浮艳。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由于它们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其诗继承面较广。其七律成就最高,继承了杜甫精严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艳和六朝民歌的清丽,以及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其词旨隐晦的作风受阮籍影响;一些长篇古风如《韩碑》接近韩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写景小诗淡语天成,绰约多姿,不失盛唐绝句风味。李商隐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
名作《奠相国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上河东公启》,情真意切,委婉动人。但其骈文多官场应酬文字,内容较贫乏。其散文现存较少。此外,还有一些意在讽世的杂文体短赋。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补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及岑仲勉专文《〈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唐朝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人。他出生於一個式微的貴族家庭,前幾代人都只做過縣官和郡佐之類的低級地方官吏。父親李嗣曾任獲嘉縣令,早死。家境日益艱困。李商隱在這嚴峻的環境中,勸奮讀書,獵取功名,以圖振興家道。他跟隨一位積學的堂叔學習質樸的古文,寫得一手漂亮旳毛筆字。
唐文宗大和三年(八二九),義山被天平軍度使令狐楚辟入幕為巡官,開始了他一生斷梗飄蓬般的"薄宦"生涯。令狐楚很愛重這位有才華的青年,親自指導他學習時行的駢文章奏的寫作技巧,並令與己子令狐楚等同遊。此後八年中,除了短時宦遊外,一直在令狐楚幕下。這段時間,詩人奮發向上,積極用世。大和九年,朝廷中發生了史稱"甘露之變"的政治大悲劇,使青年詩人感到震驚和悲憤。他寫了不少富有戰鬥性的詩篇,有力地抨擊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表現了自己"欲迴天地"的雄心壯志。在此年前後,義山曾一度在河南濟源的玉陽山、王屋山一帶隱居學道。道教,是唐朝的"國教",有鮮卑族血統的唐帝,自稱是太上老君李耳(即老子)的後裔,連公主也不免被送去修鍊。學仙成了時髦的風尚。義山學道的最大收獲大概是徹底認識到求仙的虛妄,這反映在他後來許多諷刺詩中,對吃金丹而死的皇帝們表示了極大的輕蔑。
宣宗大中元年(八四七),義山三十七歲,離開長安,天涯漂泊,開始了他一生充滿著屈辱和痛苦的時期,也是他詩歌創作收穫最豐富的時期。
唐宣宗大中年間,李商隱曾先後追隨被外放的李黨中人,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任幕職。在這些年頭中,睠顧皇都,想念妻兒,憂憤政治生活和抒情詩。特別是大中五年妻子王氏卒後,多情善感的詩人精神上受到重大的打擊。憂時傷國的感情和個人不幸的身世結合起來,形成了他這時詩歌沉鬱蒼涼的風格,並抹上一層濃厚的悲觀主義的陰暗色韻。大中九年,隨柳仲郢自梓州回長安,被辟為鹽鐵推官。十二年罷職,回鄭家居。不久,李商隱便懷著那永遠無法實現的匡國救民的夙心,在寂寞淒涼的閑居生活中死去,享年僅四十六歲。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12: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20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