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回鄉偶書》《月夜》

2007-04-10 9:26 pm
請問《春曉》《回鄉偶書》《月夜》三詩包含了甚麼意思???
請詳細解釋!!!
Thank you!!!!
(Form1)

回答 (2)

2007-04-10 9:42 pm
✔ 最佳答案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選取了春天清晨醒來的片刻感受來描寫,表現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寄寓 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春夜酣睡,不知不覺天亮了,耳畔傳來的是處處歡叫的鳥兒啼聲。想起了昨夜聽到連綿不斷的風聲雨聲,不知有多少花兒被打落了!詩人採用了倒 的手法,先寫早晨醒來,再回溯到昨夜的風雨落花,層次分明,婉轉曲折,而又一氣呵成。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摧。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詩人年輕時離開了家鄉至年老才回來,鄉音沒有改變,頭髮卻已經白了。孩子們見了他都不認識,只有笑著問:「你是從哪兒來的?」。詩人因小孩天真的問題而感到無奈,從而反面道出久客傷老之情。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露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乾?

本詩旨在表達詩人對家中妻子的懷念,但詩人沒有將這種感情直接抒寫出來,反是想像中妻子如何在月夜裏徹夜憶念自己。在戰亂中,家中妻子的情況,詩人其實並不知曉,詩人所以有如此的想像,正因為他深切地思念著妻子。故詩歌寫妻子徹夜佇立,其實正正就是自己整夜難眠;而寫妻子思念自己,其實也就是自己想念妻子。這種曲折的寫法,比直接抒情更深了一層,令詩人的感情更形深刻,這是本詩在表達手法上高明和成功的地方。
2007-04-10 9:39 pm
春 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春曉
孟浩然(公元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作家之一。年青的時候在家鄉鹿門山隱居讀書,到了四十多歲,才到京城長安應考進士,想求得一官半職,一展政治抱負,可惜願望未能實現,但和王維、李白、王昌齡等結成了詩友。孟浩然失意於功名,便到了江南一帶名山大川漫遊,然後再回故鄉隱居,所以他的詩,大多以漫遊中的景物風光及歸隱時的山水田園生活為題材。他在當時已很有詩名,李白、杜甫都很欣賞他。

二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不覺曉:天亮了都不知道。
3.啼鳥:鳥兒的鳴叫聲。本應說「鳥啼」,但為了與第一、四句「曉」、「少」押韻而倒裝。
4.夜來:一夜裏。
5.花落:花瓣被打落。

三賞析重點

這首詩選取了春天清晨醒來的片刻感受來描寫,表現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寄寓 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春夜酣睡,不知不覺天亮了,耳畔傳來的是處處歡叫的鳥兒啼聲。想起了昨夜聽到連綿不斷的風聲雨聲,不知有多少花兒被打落了!詩人採用了倒 的手法,先寫早晨醒來,再回溯到昨夜的風雨落花,層次分明,婉轉曲折,而又一氣呵成。

詩人寫景,不用一般的手法,直接描寫眼見的景物,而是通過聽覺和想像去刻劃,使詩意含蓄蘊藉,耐人尋味。詩的首句點題,寫出春暖人慵,詩人因酣睡而不覺天曉的真實感受。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通過聽覺來渲染「春曉」的特徵;百鳥啁啾,這正是曉晴時特有的自然現象。這句也補足了第一句的意思,正是「處處聞」的鳥啼,才將詩人從夢中喚醒。第三、四句從「風雨聲」這聽覺所得的聲音,聯想到「花落知多少」的視覺畫面。昨夜在風雨聲中入睡,是憶述,「花落知多少」是料想,因醒而未起,不曾親眼看見,所以用了一個問句;詩人想像花可能落了很多,但卻希望它少落一點,這一「多」一「少」,含蓄地反映了詩人愛惜春花的心情。

這首小詩所攝取的是一個生活片段,一種即興的情思,這種不離現實生活的真情流露,使讀者感到十分親切;加上這首小詩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難怪人人成誦,家傳戶曉。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

在國小國語課本裡:五年下期第十冊第十九課,課文題目是:「您從哪裡來?」裡頭介紹了賀知章這首七言絕句作品,內容以兒童的眼光,來看賀知章年老還鄉時,受到孩童們圍繞探問的情形,因此本課把題目定為「您從哪裡來?」
在中國文學藝術上,「鄉愁」是一項重要的題材,其中寫盡了,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對故國山河無限感懷之情;或士卒戍守邊城、忍聽悲茄,對故鄉妻女無限思戀之情;或宦海沈浮,流放邊疆,對聖君故土無限思念之情……,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所以「回家」就變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渴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奢侈的夢想。如果有一天,這個夢想真的實現了,那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回。」是一種昂揚,一種對自己誓死不回的堅持,可是在豪情底下,卻有一種對故鄉濃郁的渴望。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一種內心的交戰,讓自己卻步了。
「君問歸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內心深沈隱晦處的愁思,讓我們無限淒楚起來。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是暢快的時刻,那種歸心似箭的態度與速度,在詩中表露無遺。
「稚子牽衣間,歸家何太遲?」是一種妻兒的怨懟,也是自己內心的愧疚。
而「笑問客從何處來?」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賀知章在唐朝可稱得上盛極一時,連李白部會拿著自己的詩作,請他批評指導,他當下就給李白一個「天上謫仙人」的封號,可見得在當時,他的地位多麼崇高。
年輕的時候,是立志上進、外出闖蕩的時刻,他們可能負笈到外地求學,遍訪名師指點,然後以十年的寒窗苦讀,等待一朝成名的快意。倘若金榜題名,從此之後,身屬朝廷,為國事奔波煩忙,一直到年老力衰告老還鄉,這之間,前前後後累計起來可能超過數十年。
賀知章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離鄉背井。直到年屆八十六歲時,才回到自己的故里,或許許多人都羨慕他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可是又有誰能體會詩人獨身在外的寂寞呢?詩人在感懷之餘,便寫下了這首千古傳唱的「回鄉偶書」。
這首詩的作法,幾乎是白描,以簡練的句子,將他告老還鄉的情景說出來,卻帶給我們一種無比的震撼,分析它的原因有下:
一、賀知章以真情寫作,喚醒我們為匆忙的生活奔波,到底值不值得的疑惑?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任何答案,他只是把他親身經歷的經驗,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引起我們重新慎重而認真的深思。
二、詩中用了很多對比的意象,讓我們看到,青春倏忽消逝、年華轉眼飄零的無常感。如:「少小離家」對「老大回」;「鄉音無改」對「鬚毛衰」;「相見」對「不相識」。這些「小」和「老」的對比,「有」和「無」的相互襯托,更顯得這首詩的張力。
三、最後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是藉由純真兒童之口發出來的,更是深深地撼動我們的心靈-我們這樣宵衣旰食、日夜辛苦,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當兒童仰起他最純真的臉,以最誠摯的善意問你:「您從哪裡來?」那時,你可曾動容?
論語上也提到過這樣的故事:一日孔子驅車,忽然聽見前面有悲切的哭聲,於是孔子告訴他的弟子說:「前面必有賢者。」到時,看見是皋魚。
皋魚哭泣地說他犯了好幾項錯誤:年輕時,外出讀書,置父母不顧,以為將來能衣錦還鄉、光耀門楣;朋友偶有小錯,便與之絕交,深怕他會影響到自己志節。現在讀書回來了,父母都去世了,朋友也都沒有了,於是他愈哭愈傷心,最後終於枯槁而死。
孔子的弟子聽著、聽著……當晚便有許多人向他辭行,收拾行李,準備回家孝順父母。
而賀知章這首詩,正是為我們所有在凡塵中,翻翻滾滾的人們,提出一個這樣的思索問題:當你就算贏得了全世界,你回到家中,你發現你的家還剩下什麼?這樣的心情,真是既悲涼、又滄桑。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露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乾?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韻,上平十四寒韻。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講究格律嚴密,故名「律詩」。「律詩」一般為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爲排律。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爲一"聯"。五律、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本詩旨在表達詩人對家中妻子的懷念,但詩人沒有將這種感情直接抒寫出來,反是想像中妻子如何在月夜裏徹夜憶念自己。在戰亂中,家中妻子的情況,詩人其實並不知曉,詩人所以有如此的想像,正因為他深切地思念著妻子。故詩歌寫妻子徹夜佇立,其實正正就是自己整夜難眠;而寫妻子思念自己,其實也就是自己想念妻子。這種曲折的寫法,比直接抒情更深了一層,令詩人的感情更形深刻,這是本詩在表達手法上高明和成功的地方。

唔知啱唔啱你用呢?"
參考: 書籍"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9: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0000051KK020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