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 秦始皇之建國理想:**
A. 結束春秋戰國的割據局面,建立一真正大一統的國家;
B. 建立一長治久安的社會,實現萬世不易的帝業。
(二) 秦之政治措施及其建設:**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推行一系列的措施,藉以鞏固政權,他所推行的對內對外措施及建設,有下列各點:
甲. 政治方面:
1. 首創皇帝制度:秦始皇兼採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皇帝,「傳千萬世,傳之無窮」,同時制訂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及文書制度,皇帝自稱為「朕」,皇命稱為「制」,皇令稱為「詔」,皇印稱為「璽」,以提高皇帝尊嚴。
2. 設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在中央政府內設丞相、太尉與御史大夫,分管全國之政務、軍務及監察,稱為「三公」。另有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等「九卿」,負責政府各部門工作。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又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的官員都由朝廷任免,無權世襲。
3. 廢封建,行郡縣:秦始皇厲行中央集權政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封建,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一郡,郡以下設縣,而直屬於中央,郡縣官吏全由皇帝任免。
4. 易服色,改正朔:始皇採用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替秦的統治辯護,秦為水德,代周的火德,水色黑,故秦的禮服旌旗均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秦又以建亥十月為歲首正月。
5. 實行嚴刑峻法:秦律據商鞅變法時所制訂的律令加以修訂而成,名目繁多,殘忍苛刻,尤以連坐法為甚,一人犯罪,誅及三族,藉以鞏固中央集權的基礎。
6. 加強基層統制:秦統一全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實行的戶籍連坐法,以五家為「伍」(設伍長),十家為「什」(設什長),其上又有里、亭、鄉等。通過郡、縣、鄉、亭、里、什、伍的層層控制,皇帝可將其統治達於鄉間里閭。
乙. 經濟方面:
1. 統一度量衡制:戰國時各國度、量、衡長短、大小、輕重以至單位都不一致,秦始皇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通行全國,劃一度、量、衡制度,並規定度、量、衡由官府監察,民間不得私造。
2. 統一貨幣制度: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制不一,大體分圓形、刀形、鏟形三類。至秦劃一幣制,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的圓形銅錢為下幣
(圓錢用銅鑄,錢上開一方孔象徵天圓地方)。
3. 准許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強本(農業)抑末(商業)。始皇又正式頒佈命令,叫佔有土地的百姓呈報田數並納稅,等於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合法。
4. 獎勵農業工業:把一部分農民遷徒到勞動力不足的地方去,把商人謫發到邊遠地區去防守及墾荒,以發展全國的農業生產。而且更在各地興修水利灌溉工程,促進農產。此外又鼓勵人民發展小手工業,抑制大商賈囤積居奇活動。
5. 徒富戶於咸陽:始皇把六國十二萬富戶遷到首都咸陽,以繁榮首都,亦便於監視。
丙. 交通方面:
1. 統一車軌闊度:統一了車軌的闊度,規定馬車兩輪之間寬六尺,於是一車可通行全國。
2. 修築馳道直道:為加強對東方邊遠地區的控制,亦為方便他本人巡幸,於是以咸陽為中心,修築兩條專為皇帝行駛車馬的道路---馳道,東線至燕、齊(今河北、山東)之地,南線至吳、楚(今江蘇、浙江、湖南)之地,方便始皇的巡遊和運兵。二線為橫貫東西的大路,馳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植青松一株。
除馳道外,又築一條寬闊的「直道」,從九原郡直到雲陽(陝西淳化),再由咸陽南達零陵(湖南零陵),為縱貫南北的大路。
3. 開鑿多條運河:始皇決通堤防、疏濬鴻溝,作為小路中心,貫通濟水、汝水、淮水及泗水,以利交通。又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及珠江上游的灕江,以利漕運,亦開發了通往南方的水路交通。此外又興修齊、楚、吳、蜀各地水利。
丁. 文化方面:
1. 統一文字:春秋戰國時各國文字有很大差異,文字結構不固定,形體十分紊亂。而秦當時流行的字體大篆,筆劃繁複,故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李斯等進行文字改革,將大篆筆劃簡省,創小篆,頒行全國,其後獄吏程邈又簡化小篆創為隸書,以用於一般來往文書,於是小篆與隸書同時通行,文字歸於統一。
2. 焚書坑儒:
A. 始皇對儒家思想,本採容納態度,所以祿養七十博士,以備顧問。後因有博士淳于越主張恢復封建,於是採納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以求控制思想,辦法為:
(1)除秦國史書外,六國史書一概焚毀
(2)博士官所藏書准許保存,醫葯、卜筮、農作之書,亦許民間流
傳。所有私人藏儲的儒家經典、詩書及諸子書,一概送交官府
焚毀
(3)凡談論詩書者殺頭,以古非今者滅族
(4)禁止私學,願學法令的人,必須以吏為師
B. 始皇曾派遣方士入海尋求神仙及不死葯,皆一去不返,方士侯盧二生,又誹謗始皇後相率逃去,其他儒生也有不敬之言,於是始皇乃把妖言惑眾的方士及反對政府的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坑之咸陽,以高壓手段來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
戊. 軍事方面:
1. 銷毀民間兵器:始皇為防叛變,下令沒收各地民間的兵器,在咸陽加以銷毀,改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金人。
2. 移去地方險阻:為防將士憑藉城郭反叛,於是下令拆除戰國時國與國的城牆堡壘,及疏通河道上的堤防。
3. 修築萬里長城:秦始皇為確保北邊的安全,派蒙恬發天下民佚三十萬,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所築的長城接連起來;並增建加固,西起隴西郡的臨洮,東迄遼東的碣石,長達五千餘里,號「萬里長城」,以防匈奴的南侵。
4. 派蒙恬伐匈奴:秦始皇統一之初,注意力集中於國內,北方胡人遂告猖獗;其中尤以匈奴對秦威脅大,始皇因此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接連擴展至套外,於其地設九原郡,蒙恬把長城連接起來,又在咸陽北面修築一條直道北到九原郡,邊地有警,秦軍可迅速赴援。秦朝又調發各地壯丁,到長城沿線戍邊,阻止匈奴入侵,有利於北方邊地的開發。
5. 派兵南征百越:百越即今福建、兩廣及浙江南部,越南北部的人民,在先秦時叫越族。始皇滅六國後,為擴充領土,將浙江、福建併入版圖,在其地設閩中郡,又派屠雎領兵五十萬南征百越,但大敗,屠亦陣亡。後始皇再發兵南征,終將百越平定,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並遣罪犯五十餘萬人,戍守五嶺地區,與越人雜居,秦在攻打南越時,為了運輸軍隊糧餉,又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江及灕江,有利於南方的發展,由是黃河流域的文化傳到南方。
己. 結論:秦代的對內政策,最高的目標是要建立起長治久安的政治規模;對外政策是要把勢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中國版圖之內。未能列入版圖的,便建立一條鞏固的防線來防守。這具有遠見的國防計劃,曾為秦代帶來顯赫的武力及威望。
(三) 秦代政治措施與建設對中國後世影響:**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懷抱著高遠的理想,希望建立一個統一而安定的帝國,並希望他的統治萬世不絕,帝位傳之永久。秦朝雖僅歷十五年而亡,但其各種統一措施與建設,除焚書坑儒、役民過度為暴政外,其餘均對中國歷史的演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茲簡述如下:
A. 好的影響:
1. 中國政治制度的創建:秦朝廢封建、行郡縣,開後世中央集權的先河,且秦的官制、朝儀、律法,亦為後世所沿襲。
2. 中國版圖的確立:秦朝分全國為四十一郡,北至今日的蒙古,南至越南的北部,西至甘肅、四川,東至遼東,奠立此下中國二千年疆域的大輪廓。
3. 中華民族的構成:春秋時代華夷雜處,此後各族先後被征服而歸於同化,再經秦推行各種統一措施後,便成為一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社會。
4. 水陸交通的日便:秦朝馳道、直道的開闢,鴻溝、靈渠的疏濬與開鑿,於是東西南北的水陸交通日便,政治、軍事、教化均可直達四方。
B. 壞的影響:
1. 開創極權:始皇集權中央,政由己出,亦由己斷,國家事務由皇帝一人獨攬,而且運用高度權力,施行暴政,開創此後二千多年君主獨裁專制的先例。
2. 損害學術:始皇焚書坑儒,控制言論,令時人不滿,對文獻與學術亦造成極大的損害。
3. 導致速亡:始皇大事建設,橫徵暴歛,奴役人民,又對外發動戰爭,徭役繁重,弄致天下騷動,人神共憤,紛紛起義,故傳至二世(胡亥)即告滅亡(只歷十五年)。